地球日,蔚蓝地图重磅推出首个系列生态地图

首页 2021-04-27 21:21:20

今天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蔚蓝地图也于今天重磅推出首个系列生态地图。

地球日,蔚蓝地图重磅推出首个系列生态地图

系列“生态地图”,包括生物多样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功能区划四个分图层, 解读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分布。


& 背景


2021年以来几次全国大范围的沙尘天气、敦煌防护林遭破坏等问题,引爆舆论,也将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以及生态安全屏障等议题,再次带入公众视野。


在我国推进14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将是未来一段时期需要重点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中国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要求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生态屏障建设。


如何了解身边的生态安全屏障都有哪些类型?具体分布在哪?接下来小蓝向您详细介绍。

地球日,蔚蓝地图重磅推出首个系列生态地图

一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蔚蓝地图生态地图——生物多样性图层,包括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两类数据。


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是我国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自然资源以及主要保护对象分布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特有程度、特殊生态功能,以及物种的丰富程度、珍稀濒危程度、受威胁因素、地区代表性、经济用途、科学研究价值、分布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划定的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下简称优先区域),包括32个内陆陆地及水域优先区域以及3个海洋与海岸优先区域。


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地图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了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地理位置、边界范围,陆域优先区、海域优先区以不同颜色区分。缩放地图可查看每个优先区域覆盖行政区域,点击地图图标或侧边栏名称均可查询该优先区域具体范围、下辖行政区县列表及重点保护物种等生物多样性信息。

地球日,蔚蓝地图重磅推出首个系列生态地图

地球日,蔚蓝地图重磅推出首个系列生态地图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率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率数据是根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理位置覆盖每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数量面积总和,计算得出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覆盖占比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


据初步统计,全国共计36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在陆域、海域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内,其中以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覆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东南沿海城市保护区覆盖率均显著低于内陆区域。

地球日,蔚蓝地图重磅推出首个系列生态地图

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占比分为≤5%,6%-10%,11%-15%,16%-20%,>20%五个等级。


二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推进生态文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蔚蓝地图生态地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层包括自然保护区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类数据。


自然保护区类型


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4529- 93)》,我国自然保护区分为3大类别,9个类型。第一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类,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系统类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第二类是野生生物类,包括野生动物类型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第三类是自然遗迹类,包括地质遗迹类型和古生物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类型数据通过不同颜色,呈现全国9个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用户可勾选不同类型,查看该类保护区在全国整体的分布,并通过缩放查看每类保护区的具体位置及范围边界。

地球日,蔚蓝地图重磅推出首个系列生态地图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在自然保护区内部按照主导功能性差异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分别对各功能区实施不同的管理政策。


核心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缓冲区: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实验区: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图”可视化呈现全国47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边界范围等基本信息,并用不同颜色区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范围。


用户可通过省份城市保护区名称查询各保护区边界及功能分区、主要保护对象、生物多样性介绍等详细信息以及相关物种图片。

地球日,蔚蓝地图重磅推出首个系列生态地图

地球日,蔚蓝地图重磅推出首个系列生态地图

三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目前我国生态功能区划包括生态调节功能、产品提供功能与人居保障功能3大类,9个类型和242个生态功能区


中国生态功能区划


我国生态功能区数据用不同颜色呈现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农产品提供、林产品提供、大都市群、重点城镇群等共计9个类型的生态功能区,用户可直观了解或查询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区类型及分布。

地球日,蔚蓝地图重磅推出首个系列生态地图

中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五类,共计63个重要生态功能区,覆盖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 49.4%。其中全国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为343.6万平方公里,较重要区面积为204.6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5.8%与21.3%。


中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划数据通过不同颜色展示以上五类重要生态功能区分布范围,以及每个区域重要等级、功能区特征、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生态保护主要措施等内容。

地球日,蔚蓝地图重磅推出首个系列生态地图

以防风固沙重要功能区为例,该图层直观呈现我国北方内蒙、甘肃、新疆地区的防风固沙生态屏障位置。通过对比2021年沙尘天气时沙尘暴走向,可以直观感受到我国防风固沙生态屏障的重要性。

地球日,蔚蓝地图重磅推出首个系列生态地图

地球日,蔚蓝地图重磅推出首个系列生态地图

四 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地图图层收录了2012至2019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全国县域年度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


用户可以通过历年生态质量总体状况概述及时间轴自动播放功能,了解历年评价结果变化情况,可点击图层界面查询历年全国县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地球日,蔚蓝地图重磅推出首个系列生态地图

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大于或等于75为优,植被覆盖度高, 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55~75为良,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适合人类生活;35~55为一般, 植被覆盖度中等,生物多样性一般水平,较适合人类生活,但有不适合人类生活的制约性因子出现;20~35为较差,植被覆盖较差,严重干旱少雨,物种较少,存在明显限制人类生活的因素;小于20为差,条件较恶劣,人类生活受到限制。


& 结语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2021年10月在中国昆明举行。COP15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也是中国向世界分享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契机。


然而根据生态环境部2021年环保督察信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区域,还存在毁坏林地、破坏草原、侵占自然保护地等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


蔚蓝地图绘制生态系列地图,希望能够协助公众了解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分布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监督生态环境保护进程,携手共建美丽中国。


注:以上信息均收集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公开资料,如有疑问或信息内容有误,请联系:piti@ipe.org.cn。


了解生态地图详情,可点击
http://www.ipe.org.cn/MapEcology/MapBioDiversity.aspx?q=9&index=0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