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和专利数量超过美国,为什么中国科技还被卡脖子?|亮点研讨

首页 2020-10-01 15:21:30

形势越复杂,越要看福卡!

福卡破解复杂,预判未来!


福卡智库理论研究中心每周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召开选题研讨会,进行热点、亮点讨论,为后续深入研究确定方向。


中美矛盾不断放大,被顶到杠头上的不仅有以华为为首的一大批中国企业,还有中国的高校。


路透社9月10日报道,美国国务院一名发言人当地时间9月9日表示,根据特朗普此前在5月份签订的一份报告,美国已经撤销了1000多名中国公民的签证,并暂停被视为具有“安全风险”的中国研究人员和留学生入境。


这些人主要包括在美访学并留学的中国军事研究人员。


此前,多名中国军事院校的访问学者以及研究生在美国遭到逮捕或被限制人身自由。


这意味着,中国军事院校的科研人员以及研究生赴美学习深造的路已经被封堵了。由此受影响较大的就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防科技大学和海、空军军医大学。


这三所军事院校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且目的地以美国为主。


而接下来美国的欧日盟友是否会追随美国的脚步禁止中国军事院校人员留学访学还是未知数。


但不管怎样,随着世界第一大科技强国美国加大对中国科技遏制、封杀的力度,中国的科技创新也将愈发要靠独立自主了。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主体,高校的科研创新无疑被寄予比以往更高的厚望。


因此,7月末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三天内连续走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四所高校。


那么,当下中国高校科研创新到底处于什么状况?


01

中国高校科研中的高数量、低质量


根据自然指数榜单,中国大学科研实力不断提升,表现不俗。


  • 自然指数是评价科研机构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的重要指标,指的是高水平论文发表信息的数据库,收录了68本独立评选出的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如Nature系列、Science系列、Cell系列、JACS等顶尖学术杂志)所发表的原创性论文的作者及所属科研机构的信息。该指数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


根据Nature指数最近公布的2019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大学/机构排名,在全球大学/机构综合排名中,中国科学院已经连续多年盘踞着榜首的位置,哈佛大学及马克思普朗克协会紧随其后;中国有20所大学/研究所进入全球大学前100强,有6所大学/研究所进入前20强。


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前10名中,除了马克思普朗克学会(第4名)、中国科学院(第5名)、牛津大学(第6名),其他机构都是美国的;前100名中,中国共有9个机构/大学进入,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


另外,从反映学术思想和学术能力的论文发表情况来看,中国大学论文发表数量足以让人侧目。

2007年,中国的EI(工程索引)论文数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一,CPCI(科技会议录索引)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二位。2010年,中国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达到全球第二,2014年中国SCI论文数量占到全球总量的13.3%。


  • EI、CPCI(ISTP)、SCI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 EI (The Engineering Index)是供查阅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综合性情报检索数据库,涵盖领域:动力、电工、电子、自动控制、矿冶、金属工艺、机械制造、管理、土建、水利、教育工程等。
  • CPCI(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是综合性科技会议文件检索数据库,涵盖领域: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历史与哲学等。特别需要说明的是,CPCI原来叫ISTP(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现在仍有一些地方继续使用ISTP这个名字,其实两者是一回事。
  •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目前国际上被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涵盖领域: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


另外,根据科学数据库网站(Web of Science database)的统计数据,2007-2017年中国英文论文发表数量和文章被引用数量位居世界第二。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数据更是惊人,目前中国在国际期刊发表的科学和工程论文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已经超越美国。


再从专利数量来看,中国大学申请的专利数量也是数一数二的。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2017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二,比2016年增长13.4%,属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则显示,2018年,国内高校共获得授权专利约19万件,比2017年增长14.1%。其中,发明专利7.5万件,占国内职务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23.2%。


2018年高校专利出售合同数6115项,比2016年增加27%。根据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统计,教育部直属高校2018年签订成果转让、许可及作价投资项目2146项,与2016年相比增长88.1%;项目总金额42.3亿元,是2016年的2.3倍。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专利授权量超过1000件的高校有16所,授权量最高的超过2000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分别为306和204件。中国高校专利数量普遍是欧美高校的5倍以上。


上述一系列骄人的数字不禁让人困惑,拥有这么多有实力的大学,论文、专利数量都数一数二,为什么中国在高端技术领域还普遍处于受制于人的状况?


不可否认,从纵向对比来看,包括中国大学在内,中国整体的科研实力是在不断提升的。


然而,就数字而言,亮眼的数字本身还是有水分的。


2018年的政协会议上,中科院院士政协代表施一公在发言中表示,“我以前曾经预测,中国会在2020年论文数超过美国,没想到在2018年就提前完成了。”


这句话表达的不是自豪,而是对论文质量的担忧。


施一公称,国内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抱团靠着关系网相互的自引用,很多科研论文其实就是为了发文而发文的“垃圾论文”。


中国SCI论文最大的产出机构中科院的SCI论文总量要比哈佛大学多十余万篇,然而在高引用论文的数量上却几乎只有哈佛大学的一半,其中世界Top1%学科数中科院和哈佛大学都是22个,但是高引论文学科数量哈佛大学有17个,而中科院只有10个。此外,Top1%学科数有21个的北京大学,高引论文学科数量只有5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6年12月曾通报称,2015年至2016年期间,英国现代生物(BMC)、斯普林格(Springer)、爱思唯尔(Elsevier)、自然(Nature)等国际出版集团出现4批集中撤稿,涉及中国作者论文117篇。


其中,有23篇被撤论文标注了科学基金资助,有5篇被撤论文已被列入已获得资助的项目申请书中。调查发现这28篇被撤论文都是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润色”投稿,还有部分论文完全是通过论文买卖请人捉刀代为撰写和投稿。


就专利的转化率而言,目前也处于较低水平,大量的专利并未兑现为现实的产品或转化为生产力。


教育部《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数据显示,全国各类高校全年专利授权数共229458项,技术合同形式转让数仅为4803件,中国高校科技专利转化率仅为2%。


不过,对于专利转化率有多种说法,也有人对专利转化率低这个说法提出质疑,比如,2015年光明日报上刊载的一篇文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说不成立》就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率这个概念本身是第一代技术创新模式下的概念,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国家之间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难以比较。


即便如此,虽然在专利转化率的具体数字上有不同说法,但中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低依然是中国业界普遍共识。


《中国教育报》报道,中国市场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发达国家高的可以达到40%。其中,美国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最为成功的,仅斯坦福大学平均每年公布400到500件专利,授权实现转化的约为100件。


中国人民大学的沈健发文认为,基于统计数据和论文文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6%,远低于美国的50%;以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指标衡量则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为6%,美国则为100%。


另外,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光南曾公开表示,中科院有效发明专利的平均维持时间仅5.2年,维持在10年以上的占比为5.5%,维持5年以下的占比接近62.4%,有效维持时间多在第2-7年。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专利成果并没有进行转化。


02


高校的异化


那么,为什么高校会出现这种科研数字繁荣、真实能力虚高的状况?


就高校自身而言,其功能在退化甚至异化。


首先,高校已从培养人才的象牙塔异化成生产“知识机器”的基地。我国大学科研成果论文多而专利少,75%的高校专项申请数几乎为零,且专利转化率低。其根源之一就在于文凭、外语、论文和计算机考核是定职称四大件,其中发论文是王牌,而且职称与利益紧密挂钩,堪称教师的生命线。在这种职称制度的扭曲下,论文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几乎没有原创性可言。


其次,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学前苏联模式,不仅知识结构陈旧、教材“超龄”,而且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这种设置本身是单向的,容易形成线性思维而不利于创新。


第三,如今不少高校只顾着开公司、拉项目,“圈学生”“圈土地”搞扩张。这种偏颇的功利主义显然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所要求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大学精神相悖。


第四,高校已被培训机构层层包围,就连原本培养企业家的MBA、EMBA也变了味。在名额限制下不仅学费直逼欧美,而且MBA也已不是企业家的俱乐部,而成了企业家镀金的方式。


第五,高校内裙带关系、圈子文化盛行,又怎会产生多维度、多领域的学术与思想碰撞?


03


企业才是科研创新的主战场


事实上,时代变迁使得无论科研创新还是人才培养,主战场都已不再是高校。


这在美国体现得更为鲜明,在中国也有所体现。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沈健的研究,美国尽管集中了全世界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政府的绝大部分科研资助也流向大学,但美国大学发明专利占整个国家的比例不足4%,企业发明专利占比则达85%。


中国《2018年专利统计年报》显示,当年授权发明专利中,企业占63.9%,高校占23.2%,科研单位6.4%。


对比中美可以发现,中国企业专利占比比美国低超过20%,而大学发明专利占比则比美国要高出近20%。


美国企业拥有大量高水平研究人员,比如一直隶属于企业的贝尔实验室就孕育了9位诺贝尔奖得主;而中国大量优秀的智力资源基本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除极少数标杆性私企和大型国企,中国企业整体研发能力相对羸弱。


如此来看,加快提升中国科研创新实力,激活、撬动企业的力量是一个重头。华为在5G上的成就以及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也实证了这一点。中国需要让更多企业在科研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不断夯实、提升中国科研创新能力。


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高校的作用,对于高校而言,除了要回归、守好本位,当下还需要化解产学研协同不够、转化模式低效的问题。


那么,如何化解产学研中的壁垒和脱节?更多深入分析将发布于福卡智库后续内部报告《“产学研”内在动力与天然悖论》。


本次会议还讨论了以下问题:


  • 欧亚关系趋势
  • 世界版春秋战国发展趋势
  • 改革深水区
  • 如何破解节俭悖论
  • 太空拓展与文明进化
  • 为何花木兰和孔子学院无法担当“文化使者”
  • 产业引导基金异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