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农业+文化+旅行+互联网”的创新模式​​​

首页 2020-08-12 09:47:29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十九大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之首,为乡村发展带来机遇,为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激发旅游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文化旅游将依托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交通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进而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文化传承及衍生,带动地方经济不断发展。笔者近几年一直走在河北各地的县域,践行用农文旅跨界融合模式,推动精准扶贫,促进村域经济发展,随着景点旅游模式已经开始转变,站在疫情常态化的国际大背景下,门票经济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乡村振兴大风口的到来。恰如我们推断,关于乡村振兴的国家各版块规划纲要和地方支持农业发展政策如雨后春笋,踏至而来,笔者最近一直在走访各地乡村,拜访调研村支书和家庭农场合作社负责人,甚是安慰,虽然对乡村振兴的了解不太深,但,大家已经很清楚国家的政策已经非常好了,搞好农业的思想认知的转变已经开始,相信乡村振兴必将在燕赵大地开花结果。作为从业人员,笔者从农文旅的规划视角,简单解析当下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现状的文旅发展之路。“农业+文化+旅行+互联网”的创新模式

1、农业: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是体现文化旅游发展最重要的特色,也是一个地方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集聚和累积的动力。笔者所说的产业不是传统产业或黑色GDP,而是地方特色的第一、二、三产业的集合,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捍卫村民利益成为规划中的重要角色,鼓励社会参与、抱团经营、共同发展,把特色产业与文旅跨界融合发展,才能确保文旅引领风尚、凝聚人心、服务市场、推动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以“泛旅游”产业模式统筹区域和景区协同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型手段。通过科技化、情景化、动漫化、艺术化、游戏化、演艺化、影视化等文化活化手法进行文化资源的活化与转化,构建历史体验场景、文化互动演艺、创意艺术景观、游戏游览方式、文化创意商品等旅游产品,业态聚集形成产业聚集,带动区域产业复合化发展。

2、文化:文化挖掘和传承,文化创造和塑造文化是产业的灵魂,文旅产业特别强调“创造一种文化符号,然后消费这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符号”,故此文化旅游之“文化”代表着体验型生活的呈现,“旅行”仅是行销模式而已,但两者的链接点就是“创意农业”;因此文化旅行产业可以理解为“蕴含人为因素创造的人文生活的创意产业”。这样才能避免“千镇一面”“千村一面”、同质竞争,同时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精神追求,从而构建区域的项目体系、游憩方式、建筑风貌、商业业态、节庆活动等,将地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

3.旅游:此旅游为旅行,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已呈更多交融集合发展之势;所以文化旅行产业代表着挖掘地方文化、优化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发展方向。在2016年国家旅游局和地方旅游相关部门大唱“旅游+”“全域旅游”等新的概念,其基准点是旅游业在前五年持续的增长惊人,且成为跨业态、跨区域、跨时间、跨空间的标杆行业,在国家“三期叠加”的转型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将越来越紧,旅游业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4.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迎来流量大挑战笔者走过很多景区、乡村、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景观风情、文化挖掘和仿古风格建筑大搞特搞,重金打造,但迎来的是稀稀拉拉的游客,留下的口碑也是不理想,这就是在大数据时代,依然从单方面设计或者规划或者建筑的视角做旅游已然力不从心,“流量”已经成为商业模式的核心,一切围绕“流量”,而互联网基础设施已经成熟,为跨界融合提供了开放的平台,为创新提供了驱动力,为群体提供了无边界的空间,让消费行为具有自主性和分享性,同时也让注意力成为了稀缺资源。笔者认为:流量是支撑乡村振兴项目的基础,是商业模式形成的根本,在规划前,从市场运营的角度,文化挖掘再创造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策划符合当地、属于当地、益于当地的方案是首要任务。符合文化主题的肌理结构、结合地域文化打造的仿古型旅游小镇,建筑彰显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强化建筑风格的个性设置,使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等等这一系列的风格都离不开市场运营,否则特色小镇就没有意义了,全域旅游的光彩则黯淡无光。笔者强调,亚文化即是大众文化,小众的就是大众的,现在的社会消费者最求的不再是“大众趋同”,而是“小众自我”,让我们一起迎接乡村振兴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