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首页 2020-07-09 10:07:44

一、投资要点

1. 年初至2020年6月24日收盘,计算机行业(中信一级行业分类)、沪深300、创业板指累计上涨20.65%、0.42%及32.50%。行业(中信一级行业分类)PE ttm(整体法剔除负值)到47倍。

2. 重点领域方面,与2019年12月发布的年度策略一脉相承,聚焦两方面:

(1) 处于产业扩张周期从 1~N 快速成长期和渗透率大幅提升阶段的细分领域,如互联网医疗、智能车载、企业云服务。

① 互联网医疗:疫情推动互联网医疗发展与公共卫生建设,医院需求受财政影响较小。

② 智能车载:坚定看好 HMI 智能化渗透率快速提升带来的行业机会,液晶仪表、大屏中控、HUD 等核心产品渗透率正持续提升。例如,20Q1 国内自主及合资品牌新车全液晶仪表前装搭载率约 17.8%,而 19 全年的搭载率不足 12%。

③ 企业云服务:年初疫情对企业上云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尤其大中型企业云ERP 市场的高速发展值得期待。例如,20Q1 用友网络大中型企业云服务收入约 1.9 亿,同比增长 73.4%。

(2) 下游景气度基本不受疫情和实体经济影响的细分领域。典型如 IT 基础设施(叠加云计算互联网开支周期、5G 和新基建需求)、金融 IT、网络信息安全等。

① IT 基础设施:海外或受疫情影响投资节奏,国内新基建加速行业发展。

② 金融 IT:资本市场 IT 受益于各类金融改革、银行 IT 分布式架构转型趋势明显。

③ 网络信息安全:政策驱动,下半年行业需求有望大幅复苏。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3. 龙头公司的溢价效应将愈发突出,但需甄别不同领域市场空间的差异

(1) 在业务相近、格局分化明显的领域,恒生电子、金山办公为典型代表的企业已经体现出明确的产业领先优势。

(2) 与 2019 年 12 月发布的年度策略观点一致,我们重点推荐关注中等市值的公司,典型如卫宁健康、金蝶国际、浪潮信息、中科创达等,此类公司的特点在于: 从发展周期与态势看,预料未来一年左右将会非常确定地树立其行业内创新业务的产业地位,并有较大机会进入到实现自身龙头溢价的阶段,一如两年前的恒生电子。

(3) 宝信软件、数据港、光环新网等公司作为基础设施供应端的先行者,有机会在未来长周期持续需求状况下实现增长和溢价共振。

(4) 但是所谓龙头是行业内相对比较而言,需要留意的两点是:

① 不同细分领域的天花板有差异,市场空间是制约市值的边界。

② 特定资本市场上的“稀缺性”不等同于实业领域的稀缺性。

4. 重视外部环境变化的友好度

(1) 上证指数纳入科创板和科创板指数对计算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行业有深远意义:

① 基金配置需求将持续发酵

② 随着创业板规则修改,科创板对创业板等市场的映射预料将会体现,包括估值体系的演变对新兴业务的价值重估有推动作用。

③ 市场结构变化预计将更加凸显计算机板块的受重视程度。

(2) 随着疫情控制的常态化,我们判断新基建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5. 总结:

(1) 1-6 月行业涨幅较大,但前期调整后,从两年周期看仍然是产业周期比如渗透率快速上升阶段。

(2) 龙头公司估值溢价会明显。

(3) 新兴业务边际效应高,估值体系逐步重构,有助于龙头公司整体价值的提升。但是不同领域的市场天花板有所差异。

(4) 外部环境,尤其是科技行业的配置需求和重视程度提高对行业友好。

(5) 维持行业买入评级。

二、行情回顾与市场环境变化

1. 行情回顾:

年初至2020年6月24日收盘,计算机行业整体走势好于沪深300、创业板:

(1) 计算机行业(中信一级行业分类)累计上涨17.20%;

(2) 沪深300累计上涨-0.14%;

(3) 创业板指累计上涨29.76%。

行业(中信行业分类)PE ttm(整体法剔除负值)达到49倍。

2. 上证指数修订和科创板指数推出

(1) 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决定自 2020 年 7 月 22 日起修订上证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案。

(2)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将于 2020 年 7 月 22 日收盘后发布上证科 创板 50 成份指 数历 史行情, 7 月 23 日 正式发布 实时行情。

(3) 截至 5 月底,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 105 家,总市值 1.6 万亿元,

(4) 我们的观点:

① 科创板的不断壮大积极推动市场行业结构的变化,重视程度相应提高,体现在指数上也是必然。

② 上证指数修订将科创板纳入,以及科创 50 的推出都将增加相关指数基金的配置需求。

③ 剔除被实施风险警示(ST、*ST)的股票,将加速壳公司的价值消失,进一步扩大板块内公司估值体系的两极分化。

④ 上述趋势亦会映射在科创板以外的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的计算机公司,即计算机行业地位将不断突出,龙头公司估值溢价更为明显。

我们相信这一利好影响对计算机行业而言是贯穿长短期的。

三、2020 年 1 月至 6 月行业复盘

(一)2020 年 1-6 月计算机行情概览

1. 1-4月行情回顾

(1) 算术平均数

这里,我们以板块内当天所有公司自2020年初开始计算的累计涨跌幅的算术平均数作为该板块当天的累计涨跌幅,如下图所示。

全行业角度,自2020年初至4月底,计算机行业表现较好(+11.2%),优于沪深300(-4.5%)、优于上证指数(-6.2%)。

细分板块角度,在算术平均数法下,IDC服务器(+55.0%)> 网络信息安全(+34.9%)> 医疗IT(+34.7%)> 企业云服务(+31.7%)> 信创(+24.1%)>金融IT(+12.1%)。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2) 中位数

类似的,我们以板块内当天所有公司自2020年初开始计算的累计涨跌幅的中位数作为该板块当天的累计涨跌幅,如下图所示。

细分板块中,IDC服务器(+51.5%)> 企业云服务(+42.1%)> 医疗IT(+31.3%)> 网络信息安全(+21.5%)> 金融IT(+21.2%)> 信创(+11.2%)。

2. 5-6月行情概览

(1) 算术平均数

全行业角度,自5月初至6月19日,计算机行业表现较好(+4.9%),优于沪深300(+4.8%)、优于上证指数(+3.8%)。

细分板块角度,在算术平均数法下,企业云服务(+14.9%)> IDC服务器(+8.8%)> 金融IT(+3.0%)> 信创(+2.14%)> 网络信息安全(+2.06%)> 医疗IT(-2.2%)。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2) 中位数

类似的,我们以板块内当天所有公司自2020年初开始计算的累计涨跌幅的中位数作为该板块当天的累计涨跌幅,如下图所示。

细分板块中,企业云服务(+14.4%)> IDC服务器(+5.6%)> 金融IT(+3.1%)> 网络信息安全(+0.9%)> 医疗IT(+0.8%)> 信创(-2.5%)。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3. 总结

5月以来,公司年报、一季报已经充分消化,行业即进入3个月左右的“业绩空窗期”。因此,市场情绪、风险偏好等因素或对计算机行情产生更大影响。

不论是算术平均数、还是中位数角度,从累计涨跌幅看,5、6月计算机行业,(包括整体大盘)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或涨或跌趋势,而基本呈现出-10%~+10%窄幅震荡的行情。我们判断,这或主要因为短期外部环境变化较快,导致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判断的分歧较大,难以形成或涨或跌的一致预期。

细分板块方面,企业云服务延续了1-4月的较强表现,呈明显上涨趋势,且表现优于计算机行业及大盘,而其他细分板块则主要呈窄幅震荡走势。

(二)1-6 月各细分板块及主要公司表现(略)

四、重点子行业

(一)5G 相关领域

随着5G的推进,预计将会带来数据流量的进一步增加,各类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能力、速度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孕育各类新兴应用发展。

站在当前时点,我们认为5G的发展将会沿着基础设施、相关应用设备、软件应用的方向传导发展:

(1) 基础设施:存储、服务器、IDC等是数据流量爆发的有利支撑;

(2) 下游应用-设备:以手机为首,随着5G的推出带来换机潮;数据交互的便利性使得智能汽车、各类IOT设备发展,用户渗透率或提升;

(3) 下游应用-软件:速度的提升,使得富媒体得以在各个领域、场景下应用。典型产品如5G消息等,从传统文字类消息,向图片、视频形式的消息发展。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1.基础设施领域

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发放5G牌照,标志着运营商5G商业化即将到来。5G初期运营商资本开支有望进一步提升,带来IT基础设施需求整体的增长

综合来看,发放新一代移动通信牌照后的一年前后,资本开支增速有望达到最高,而运营商资本开支金额的最高年份,较可能出现在发放牌照后的第三年前后。

5G的牌照正式发放时间是2019年6月,因此,我们预计:

(1) 5G资本投资增速最高年份可能出现在2020年前后

(2) 5G资本投资金额最高年份可能出现在2022年前后

因此预计未来两年运营商总体资本开支将是逐步增长的态势。

汽车相关

我们认为5G商用将我国汽车业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5G技术特点之于智能网联汽车将具备诸多优势,其商业化在通信底层技术层面为智能网联汽车诸多应用场景提供支撑,进一步驱动行业发展:

(1) 覆盖范围广:每平方公里100万个链接,智能网联车时代每辆车既是信息接收端又是发射端,有效弥补传统通信技术短板;

(2) 低时延、高可靠:端到端时延可以做到1~5毫秒级别,帮助汽车及时接收信息并作出决策,在提升驾驶灵活性和保障安全性方面比DSRC更加可靠;

(3) 增强移动带宽:速度更快,传输数据更多,用户体验速率在0.1~1gpbs,峰值速率可达10gbps,流量密度在10Tbps/km2。根据Garter的预测,到2025年,自驾车每月上传到云端的车辆及传感器资料将超过1TB,远高于2018年先进连网汽车的资料量(30GB)。高移动带宽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数据收集效率,另一方面能够为车辆搭载更多娱乐和应用内容,为车主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自动驾驶、编队行驶、车联生命周期维护、传感器数据众包等应用场景都需要安全、可靠、低时延和高带宽的连接,根据ABI Research预测,到2025年5G连接的汽车将达到5,030万辆。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1) 投资机会1:车舱智能化 、车载HMI

5G将加速自动驾驶、V2X发展,而车舱智能化是远期智能汽车的前提条件:

① 智能汽车终极远景是自动驾驶和互联生态的打造,其蕴含车体智能化(车车、车路等对外互联;自动驾驶能力)、车舱智能化(人车交互、信息娱乐)。

② 车体智能化与车舱智能化两者发展相辅相成。如果没有车体智能化,就没有车舱智能化发展的需要;同样当车体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没有车舱智能化的发展也会失去效果,特别是L3、L4。

以车载HMI为代表的车舱智能化渗透率快速提升,软件之于汽车的价值量快速提升, 建议关注从底层软件切入车舱智能化的公司,典型如中科创达。

(2) 投资机会2 :自动驾驶产业链

自动驾驶市场空间较大。受益于各国政策推进、相关技术实现突破及车企产品逐步落地,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将迎来较大增长;IHS最新预测,全球自动驾驶车年销量将从2021年的5.1万辆上升至2040年的3300万辆。Frost & Sullivan预测到2030年自动驾驶(私家车)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美金,其中2020年被认为行业快速增长的元年,L4级自动驾驶车将在相当长时间内扮演重要角色,而L5级自动驾驶车市场将有望从2026年逐步开始落地。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自动驾驶产业链相对较长,关注高精度地图商业化落地。自动驾驶整体流程包括感知、决策和控制执行,产业链较长。高精度地图是自动驾驶产业链必备一环, 国际领先车厂本地采购已拉开序幕,头部图商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手机相关:5G消息白皮书发布

2020年4月8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联合举行线上发布会,共同发布《5G消息白皮书》。

5G消息业务是终端原生基础短消息服务的全新升级,依照交互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即个人用户之间,以及企业与个人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

5G消息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三大运营商具有合作发展5G消息业务的决心与动力,或推动5G消息——5G第一个应用的较快发展,并对未来5G生态的构建产生积极影响。

(二)医疗信息化

疫情之下,医院订单有逐步复苏趋势,公共卫生投入有望加大

(1) 医院IT长期需求不改,疫情后订单有逐步复苏趋势

(2)上海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公共卫生相关系统建设迎增量

2. 疫情之下,互联网医院建设动力加大、政策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

(1) 互联网医院建设动力加大

疫情以来,医院大力加大互联网医院建设,从各主要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数据来看,互联网医院建设驶入快车道。

① 根据卫宁健康2020年一季报:截至2020年3月31日,纳里健康平台已累计接入国内医疗 机构5,000余家,开通互联网问诊功能的医疗机构1,300余家,线上累计服务量超过百万次,助力400余家医院/卫健委上线远 程会诊平台,包括武汉火神山医院等。与此同时,迅速对接省级/市级医保,实现“互联网复诊+处方在线流转+医保自动结算 +药品配送到家”的全流程服务闭环,为用户带去健康保障。与实体医疗机构合作共建已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互联网医 院共约100家,一季度在线诊疗类服务超过36万单(如按日均服务量计算,与上年相比增长超过10倍。

② 根据创业慧康年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部分医院暂停线下门诊。公司迅速响应,发挥自身优势,快速推出“互联网在线问诊业务平台”,对全国所有医疗机构免费开放。本次公司互联网在线问诊平台为医疗机构提供远程运维指导、宣传推广支持,协助医疗机构顺利开展线上咨询服务,免费开通图文、视频咨询功能,实现用户线上非接触式安全就诊服务,为后续实体医院自 建互联网医院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截止目前,该平台已入驻近百家医疗机构,覆盖面遍及全国 17 个省市地区。

(2) 政策支持陆续落地

2020年2月12日,杭州市医疗保障局联合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在杭州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线“互联网+诊疗服务”试点工作。

2020年2月19日,江苏省医疗保障局、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部分医疗服务的通知》。

2020年2月23下午,在上海市政府就新冠肺炎肺炎防控工作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医保局副局长曹俊山表示,市医保部门将把“互联网+”医疗服务试行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我们认为,长三角地区率先开展医保在线支付互联网+医疗服务,对于整个互联网医疗发展具有较强意义:

① 医保支付适用范围仍然限定在“互联网+医疗服务”,符合我们此前的判断。因此部分上市公司如卫宁健康、创业慧康以帮助医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为发展方向,整体有所受益。

② 医保实现在线支付,进一步扩大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使用人群。

③ 当前率先在长三角实现落地/试点,未来有望拓展至其他省份乃至全国。

(3) 总结:互联网医疗业态逐步成熟中,未来,线上诊疗与在线处方空间广阔我们此前也提到,整个互联网医疗流程来看主要涉及四个流程与障碍:

 线上问诊。互联网医院的建设、监管缺位使得线上问诊难以规范化、常态化。

 线上处方。处方外流政策推出。

 线上支付。医保互联网诊疗的支付比例、支付办法,脱卡支付、线上医保支付等,均阻碍互联网医疗线上支付。

 线上配药。与处方外流相关的政策与行业发展具有相关性。

2020年以来,在新冠疫情之下,上述四个流程均有不同程度的推动。同时,疫情导致用户习惯逐步养成,或带来未来2-3年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三)信息安全

1. 政策驱动,行业进入加速期

2020 年,政策持续催化,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2020 年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原因在于 19 年出台的上述政策在 2020 年会有持续性的影响。因为上述政策都使得安全客户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提升、安全意识提提升的影响是持续性的。且等保 2.0 于 19 年 12 月实施,20 年开始按相关标准做检查,所以 20 年以至于未来的2-3 年都是整改投入比较大的年份。且等保 2.0 将监管范围从传统安全客户延伸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基本可以理解成数据量大的公司基本都在其监管范围内。监管范围得到很大程度延伸,预期会带来可观增量。

2.等保2.0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行业重要规范等保2.0的影响:相比等保1.0(GB/T 22239-2008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保2.0中高标准的覆盖范围更广、增加对新场景的安全要求、本身法规性更强,会推动行业投入加大

(1) 等保2.0针对新技术新增扩展要求

(2) 等保2.0三级对象覆盖范围增加,三级安全防范要求显著多于二级

(3) 相比1.0,等保2.0法规性更强,执行力度、落地效果有望优于1.0

3. 信息安全各细分领域情况

据IDC数据,2019年中国IT硬件、软件安全规模大致为297.2亿元。其中IT硬件市场规模为30.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6亿元),同比增9.34%。IT软件市场规模为约为81.2亿元,同比增长24.66%。

目前国内安全市场以网关类硬件产品为主,未来受益于行业政策的推动,硬件市场规模仍有望保持快速增长。数据安全、安全管理、应用安全等软件安全市场规模尚小,未来随着合规性的要求增加及用户安全意识提升,以及云计算发展带来网络边际的模糊和数据的集中管控导致的更大的安全隐患,此类安全软件有望呈现更好的增长。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1) 硬件安全

硬件安全细分市场规模:目前国内信息安全市场上的主流安全产品还是以硬件形态呈现网络边界的安全产品。主要产品包括UTM防火墙(我们理解)、统一威胁管理平台(UTM)、入侵检测和入侵防御(IDP)、虚拟专用网络(VPN),安全内容管理(SCM)。

据IDC数据,2019年UTM、IDP、VPN、Web应用防火墙市场(WAF)的市场规模分别是9.18、3.83、1.92、1.16亿美金。统一威胁管理平台(UTM)市场规模持续保持较快增长,2017-2019年UTM增速分别为24%、28%、22%,略高于行业整体增速。主要受益厂商是启明星辰、深信服等传统安全公司。下一代防火墙集成了防火墙、IDP等功能,或对IDP采购有影响,2019年IDP市场规模下滑4%。

硬件安全细分领域竞争格局:各细分领域排名前3的主要是深信服、启明星 辰、绿盟科技、天融信等A股头部安全厂商,以及数通厂商华为、新华三。还有一些公司在主流安全产品的技术升级上有些公司抓住了机会,在细分产品市场上取得了不错表现,如山石网科(拳头产品下一代防火墙)。

(2) 软件安全

数据安全、终端安全、安全管理多以软件形式呈现,需求也在逐步释放。据IDC数据, 2019年中国IT软件市场规模为约为81.2亿元。从细分产品规模来看, 前三分别是身份和数字信任软件、终端安全软件和AIRO(ARIO是Analytics-分析、Incident-事件管理、Response-响应、Orchestration-安全编排的缩写,主要指用在安全运营中心上的软件,用于发现威胁和响应补救)。

 身份和数字信任软件市场与主流安全硬件需要的技术差异较大,老牌安全厂商并未涉足,收入规模前三分别是吉大正元、亚信安全、格尔软件

 终端安全软件市场主要在杀毒领域积累较深的安全公司占主导,收入规模前三分别是奇安信、赛门铁克、亚信安全。

 AIRO市场老牌头部安全公司排名靠前,收入规模前三的公司分别是某A股安全公司、启明星辰、IBM。以SOC(态势感知平台)为代表的AIRO需求近两年才在国内兴起,头部安全公司综合安全能力强,可快速研发推出产品,而且可以广泛在政府、运营商、金融等率先有SOC需求的客户中推广该产品。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趋势判断:未来随着合规性的要求增加及用户安全意识提升,以及云计算发展带来网络边际的模糊和数据的集中管控导致的更大的安全隐患,客户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增加,数据安全、安全管理的需求在加速。

 在安全管理领域的市场机会:安全数据分析能力、安全问题解决能力突出,能提供强效预测、溯源、恢复的公司更有优势,如深信服、启明星辰,以及专注于安全数据分析的公司,如安恒信息

 在数据安全领域的市场机会:在数据访问控制、敏感数据识别、数据防泄漏等细分领域比较有技术实力的公司,如访问控制领域的格尔软件;数据防泄漏领域的启明星辰、亿赛通。

4. 云计算带来的机会和威胁

从安全的应用场景变化来看,随着传统IT架构向云化模式转变,云计算相关安全是未来的重要市场。云计算厂商也在积极布局云安全,未来云安全厂商必须紧跟趋势才能保持行业地位目前安全公司均积极布局云安全,短期来看无需有太多担忧,如深信服、启明星辰等公司均推出云安全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及深信服将安全融合在超融合架构中(安全云)。

来自云厂商的竞争主要在私有云安全领域,云厂商与安全公司有竞争也有合 作。私有云建设主体主要是大型政企,是安全公司的主要客户,部分私有云厂商为大型政企客户搭建私有云时,会配套销售自己的安全产品,和安全公司有一定竞争关系。私有云安全的主要竞争对手有华为、新华三。华为主要销售防火墙,新华三网络边界层主流安全产品均有销售。但有竞争也有合作,尤其是云上数据、应用等安全多交由安全公司,如华为、阿里均与安恒信息有合作。此外客户在搭建私有云时,安全也可能会另外招标。

公有云相关的安全对传统安全公司而言是增量市场,公有云本身安全多由云厂商自行保障。云厂商与安全公司的竞争主要体现在面向中小企业的SaaS化安全产品上,当前市场规模尚小,未来格局有不确定性:

(1) 对于华为、阿里、腾讯等云计算厂商,公有云本身的安全主要由云计算厂商自行维护。目前安全的主流客户是党政军、电信、金融、交通、能源等客户,公有云是增量市场,公有云厂商自行保障自身安全对传统的安全市场没有产生太多影响。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2) 在公有云平台上销售的SaaS化安全产品第三方厂商和公有云厂商均可提供,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市场规模尚小,非安全厂商的传统业务,未来的竞争格局尚有不确定性。

5. 对未来竞争格局的判断

由于用户日渐重视安全,对安全公司技术和品牌愈发看重,过去2年行业的集中度从尾部向头部、科创板公司集中。尾部公司整体增速最慢,且盈利能力在持续恶化,会促进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未来市场属于头部公司和科创板公司。头部公司整体具备研发和销售积累的优势,不易被超越,科创板公司由于专注于新型领域有望实现更快增长。

(1) 过去两年行业集中度从尾部向头部、科创板公司集中

(以下数据均来自公司财报) 行业的集中度在提升:

① 我们以A股头部公司(深信服-安全业务、绿盟科技、启明星辰、天融信)、收入规模中等的科创板公司(安恒信息、山石网科、安博通)、尾部三板公司(44家安全公司)的业绩数据进行说明。以上三类公司19年平均收入分别为:25、6.2、0.92亿元

 17-19年A股头部公司、科创板公司、三板公司平均收入的增速分别是14%/24%/21%、39%/34%/34%、20%/17%/16%。综合实力强的A股头部公司、细分领域表现优秀的科创板公司收入增速均高于三板公司,无产品、技术优势的公司正在被边缘化。背后的原因是客户更加重视安全,对产品的性能、品牌有更高要求。

从盈利能力上看,A股头部公司高于科创板公司,高于三板公司。三板公司则因经营情况不济,净利率日益下滑,19年因行业回暖净利率水平转正为2%,整体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会促进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 头部公司传统行业地位不易超越

头部公司不易超越的原因在于头部公司在研发、解决方案的完整度和销售体系的建设上具有一定竞争壁垒:

研发体系壁垒:

信息安全行业的技术积累是针对各种攻击手段不断积累起来的,过去的攻击手段还会再现,所以相应的技术积累是有效积累

在安全行业,我们能看到很多公司基于新的技术创新生存,但是很难长大,原因就在于需要把以前的技术点补齐以及投入大量人员精力做产品研发,还需要时间根据实际使用反馈进行持续调优。反过来,这些就是头部公司研发上的壁垒。

同时现在的安全厂商需要逐步将大数据处理分析、机器学习、可视化等新型技术融合在安全产品中,头部公司更有实力投入。

解决方案壁垒:中国当前的信息安全市场还是以硬件为主,主要集中在网络边界层的防护上,随着攻击的日益复杂以及用户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以往仅购买点状的安全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需要公司形成一整套智能、全面的安全防护方案。客户会愈加看重安全厂商的综合技术实力、解决各种安全问题的能力。

销售体系壁垒:

① 信息安全下游客户主要是政府或B端客户,需要通过直销或者分销渠道触及客户,渠道的建立需要时间。

② 同时客户具有一定粘性,粘性体现在客户有一定的转换成本:(1)不同厂家安全产品配置有别,技术人员需要学习;(2)且内部策略配置也有较大差异,技术人员需要重新进行策略梳理和系统对接。所以在产品使用良好、厂商间产品性能差异较小时,客户未必愿意更换安全厂商。

头部代表公司有深信服、启明星辰、绿盟科技、天融信。公司作为头部公司之一, 若持续加大在研发和销售上的投入力度,竞争优势有望保持,较难被超越。技术薄弱的小型安全公司会日益边缘化。

几家典型的科创安全公司各有特殊,主打的细分产品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如在数据安全、WAF领域表现出色的安恒信息、在下一代防火墙领域表现不俗的山石网科等科创公司,以及为安全公司提供安全产品基础平台走差异化路线的安博通

(四)车载智能

车舱智能化产业趋势确定,HMI渗透率持续提升

智能汽车从产业链划分以及行业演进时间节点大致可以将其分为车舱智能、车联网(V2X)、车体智能(自动驾驶)三大场景,从落地时点和产业爆发角度看车舱智能会最先进入快速发展期:

(1) 车体智能化与车舱智能化两者发展相辅相成如果没有车体智能化,就没有车舱智能化发展的需要;同样当车体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到一定阶段,

没有车舱智能化的发展也会失去效果,从L2开始车舱智能化就开始扮演重要互补作用。

(2) 但从行业发展落地时间节点考虑,车舱智能化(例如车载信息系统及其HMI) 因技术和政策门槛相对较低,其落地进度更快。

(3) 从产业链观察,车舱交互系统屏幕化、智能化的渗透率快速提升,且呈现从高端车向中低端车渗透的趋势。

车舱智能方面,HMI智能化渗透率快速提升带来的行业机会较大。车上主要的HMI包括:IVI、数字仪表盘、HUD(平视显示器)、后视镜等,此外车载语音识别和语音交互系统是车载屏幕HMI的重要交互接口。近年来,智能车载HMI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渗透率快速提升。

根据IHS发布的针对智能车载IVI/仪表盘/HUD三个以前装为主的市场预测,2021 年该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186亿美元,2021年三个市场相比2015年将翻倍,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速。(注:市场规模包括软件+硬件,软件的占比仍较低)。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车载HMI呈现大屏、多屏、智能化的演进趋势:

(1) 大屏趋势。自从Tesla率先将17寸大屏搬入车舱后,车内交互屏幕的尺寸正变得越来越大,这也反映了车厂对人车交互体验的愈发重视,这与智能手机屏幕的发展轨迹相似。

(2) 一机多屏、联屏正在重新定义车内人机交互。屏幕作为人机交互体验的核心,多屏正成为车内人车交互的趋势之一,一芯带多屏、多屏融合(液晶仪表+HUD+中控屏+后座娱乐)、屏幕共享的一体化交互解决方案逐步开始产业化落地。

(3) 智能化。屏幕逐步演变为智能化的入口,屏幕下面的智能属性越来越 强,智能化操作系统装配率快速提升带来了丰富的应用生态,此外,语音、视觉、AI、AR、手势识别等智能化技术在HMI交互中的应用渗透率也呈快速提升趋势。

① 语音交互、手势交互、全息等技术应用已经较为普遍,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② 以视觉技术为支撑的360度环视、障碍物检测、驾驶员状态检测等应用已经开始商业化落地。

③ 通过驾驶舱内的深度学习算法,基于人工智能(AI)的驾驶员识别技术现在已经存在,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自动配置驾驶舱和汽车。

如此前深度报告,我们在当前时点再次统计了几家知名车厂在华量产车型针对仪表盘、HUD、中控屏的装配率。整体结论如下:

(1) IVI在各个车型中的普及率较高,中高端车型的标配率多数在90%以上,低端车的标配率也达到了60%以上。

(2) 数字液晶仪表盘在各种车型中均有配备,但低端车型的装配率不及中高端车型。高端车型的标配率较高、选配率较低,低端车型的标配率较低、选配率较高,设备装配逐渐向中低端车型渗透。

(3) HUD的普及率总体不高,高端车型的标配率、选配率水平较低,在低端车型中多以选配设备出现。

(4) 考虑到汽车销售中低端车型数量要高于高端车型,我们判断智能化HMI按照台数的普及率更接近于表中低端型号的数字,HUD、数字液晶仪表盘渗透率爬坡尚有很大空间。

(5) 纵向来看,2019年车载HMI在各车型的普及率较2018年有明显提升,验证了我们对行业整体渗透率提升的判断。

2.从汽车产业变革看软件在车载产业链的价值提升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来临。汽车行业的ACES(自动化、联网化、电动化、共享化)趋势将变革传统汽车产业链格局,传统的分布式汽车电子电气构架(E/EA) 将会被重塑,传统汽车电子架构中的软硬件将实现解耦,软件呈现平台化趋势,软件在汽车中的价值量将提升。

从汽车电子架构演进趋势,可以概括为从分散的计算机系统(即控制单元)转向更加集中和网络化的电子架构。传统汽车电子架构由大量彼此功能独立的分布式ECU构成,软件硬件强耦合(如下左图)。随着智能、网联业务的丰富,车内系统之间交互的信息量激增,分布式ECU架构在集成控制、安全、数据互通、算力带宽等维度均存在瓶颈,因此基于域控制的更加集中化的汽车电子架构成为行业演进方向,每个域都具有集中的智能化处理单元,具备更强的运算处理能力。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汽车电子架构的变革本质上将实现硬件与软件的解耦合。未来汽车电子硬件资源将不再被某个功能独享,而被抽象成软件/服务可以共享的资源,软件部分则聚合为相应控制域的智能化处理单元,具备较强的运算处理能力,运行着适应该域业务特点的智能操作系统,并且与运行在域内各ECU上的相对简单的操作系统或固件代码相互配合。根据麦肯锡报告,未来车内及后端的分层架构如下图所示,可见包括中间层/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云平台在内的软件层变化最为突出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根据IHS 数据,全球汽车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27550亿美金增长至2030年的38000亿美金,复合增速仅为3%,其中汽车电子与软件市场规模将呈现更快复合增速(CAGR 7%),其中软件与集成服务类业务的CAGR分别为9%、10%。考虑该数据以5年为周期预测,我们认为车载软件市场会在2020-2025年会体现出非线性 的加速增长态势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软件价值量提升也将驱动传统汽车供应链体系格局的变化。传统的汽车供应链体系中,OEM整车厂为每个单独零部件提出上层功能需求,由Tier-1一级供应商交付满足整车厂功能需求的零部件,“软硬件打包式”采购赋予传统Tier1更大的主导 权。随着软硬件解耦的趋势到来,软件价值量在汽车产业链中迅速提升,整车厂有较强动力掌控软件部分的话语权,而非全权听命于传统Tier1,我们认为这一变化将催生软件Tier1(软件一级供应商)的产生,且软件Tier1供应商相比传统硬件Tier1 可能会有更高话语权。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3.视觉算法在车载场景的应用趋势

基于硬件的车载视觉算法在汽车ADAS产业链中地位的重要性逐渐提升,前视方案等面临软硬件的升级,新兴视觉方案(虚拟后视镜等)提升安全性与驾驶体验。

车载视觉的源头是计算机视觉,遵循图像输入、预处理、特征提取、特征分类、匹配、完成识别几个步骤。

车载视觉从广义上分为两种应用场景:

(1) 由机器到机器,指代由机器获取信息反馈至驾驶员的应用场景,在智能系统控制下完成车道保持、超车并道、交通标识识别等功能,无需人为操控或介入。典型如前视方案(单目、双目)、环视方案等。

(2) 由机器到人,通过机器与人的交互,增强驾驶体验或在特定情况下完成驾驶任务。典型如DMS(驾驶员监控)、虚拟后视镜等。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视觉产业链上游主要由镜头模组供应商、芯片与算法供应商组成;中游Tier 1负责传感器的模组、器件、芯片、算法的整合与集成;下游为整车制造厂商(OEM)。

商业化层面,车舱视觉软件算法类公司对上游议价能力相对更高,算法公司也 存在向Tier 1靠拢的趋势,部分算法厂商跳过Tier 1,或承担Tier 1的职能,成为整车厂的直接供应商。国外算法企业中,EB(Electrobit)直接与戴姆勒、福特、大众、通用、尼桑等整车厂合作提供算法方案,包含安全监控、电子视野、ECU软件方案等;同时也与德尔福等Tier 1合作共同研发。

视觉技术在车载领域的商业化机遇在于:

(1) 政策激励视觉发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C-NCAP2018考评体系出台,增加了行人保护试验与主动安全(AEB系统)试验两大重要项目,整体碰撞测试标准向欧美国际碰撞测试标准看齐。新版更加严苛的测试项目刺激国内车企拓展L1与L2产品矩阵,把安全性纳入产品开发与购置的重要考虑范围,直接促进了ADAS视觉功能的发展。

(2) 视觉对于自动驾驶存在显著的安全意义。防撞系统有效降低交通事故风险,Mobileye2016年测试结果显示,安装了Mobileye系统的车辆每百千米前防撞警告次数平均下降27%;虚拟后视镜的安全性作用为遇到恶劣天气的适应能力;驾驶员疲劳监测更加直观减少疲惫驾驶等危险案例。

消费弹性增长,购车年龄结构驱动。根据麦肯锡2018年调研,我国有接近50%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非常重要,远高于美国(16%)与德国(16%)。平均消费者愿意为ADAS承受溢价4600美元,同样远超美国(3900美元)与德国(2900美元)。

(五)云计算基础设施

20Q1云计算行业大多数公司维持了此前的增长态势,在收入体量基数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营收增速略有下降。云计算设施设备采购端,20Q1北美资本支出环比微增,继续保持高位;而国内BAT方面,春节假期叠加今年的新冠疫情影响,导致资本开支数据环比19Q4继续放缓。

虽然疫情对云基础设施投资进展有所延后,但由于国内疫情控制成效较好,复工复产较为顺利,预计从今年二季度起,延后的需求将逐步释放。处于云、互联网厂商及运营商供应链中的服务器(浪潮信息、紫光股份)、网络设备(紫光股份) 等厂商,有望相比Q1迎来较好的收入及利润弹性。

1.北美云厂商增长态势持续,增速略有回落

2.国内阿里云持续增长,腾讯短期受到疫情影响

3. 北美资本支出继续维持高位

4.国内BAT资本开支短期一定程度上受疫情影响

5.国内IDC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据IDC圈数据统计,2019年国内IDC市场规模达到1,563亿元,同比增速为27.2%。预计2022年,中国IDC市场将迎来大规模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3,200亿元。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6.IDC需求旺盛:长期数据快速增长,短期看云计算厂商持续加大投入

从需求端来看,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与IDC市场规模呈显著相关,二者相关系数达0.92(置信度:对应P值为0.0002)。数据中心是互联网数据集中汇聚的地方,当前数据流量呈爆发式增长,根据工信部数据,2019年国内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1562.5亿GB。随着5G、物联网等终端应用场景技术的成熟,未来IDC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在可预见的几年内,下游需求将不会是IDC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019年,我国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全球12.7%。这一数据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美国超大型数据中心已占有到全球总量的40%,大型数据中心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占比会持续提升。2019年国内规划在建数据中心320个,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36.1%,即116个。云计算厂商是数据中心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云计算厂商持续加大投入,会持续拉动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发展。( 资数据来源:新浪财经-20年3月15日-赛迪顾问总裁、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特聘专家孙会峰)。国内云厂商的代表阿里、腾讯未来几年都会有大额投入:

阿里:阿里云目前有39个数据中心,相比去年大致同期的32个增加7个。据新浪新闻2019年4月12日消息,阿里计划宣布未来三年在数据中心方面投资2000亿元,据我们推测其中大致有1000亿元投资于服务器、IDC,19年阿里在此方面的支出约170亿元,基本未来3年投入年化保持40%的增速。

腾讯:据5月26日新华网消息,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宣布,腾讯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用于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涉及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服务器、大型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物联网操作系统、5G网络、音视频通讯、网络安全、量子计算等都将是腾讯重点投入领域)。

阿里IDC需求的满足途径:一是由阿里购置土地,交由第三方IDC厂商建设和运维;二是对于IDC资源较稀缺的一线城市,可接受租用IDC的模式

(1) 阿里云在投资建设数据中心时会选择自己置地,将数据中心建设、运维交由IDC厂商。如18年5月阿里将5个数据中心交于数据港建设,包电服务费82.88 亿元(来源:18年5月15日《数据港:关于公司收到阿里巴巴需求意向函的公告》);再如15年8月阿里宣布将浙江千岛湖项目交由华通云建设(来源:阿里官网)。

(2) 也会直接租用第三方IDC厂商的数据中心,由IDC厂商解决土地、数据中心建设,承担后期运维,且多在一线城市。如宝信、万国、科信盛彩自有数据中心的客户均包含阿里(来自上市公司公告),且万国在年报中强调阿里是最主要的云计算客户。上述公司的数据中心多在一线城市(宝信数据中心在上海、万国数据中心多在一线城市、科信盛彩数据中心在北京)。一线城市IDC资源相对稀缺,上市公司储备的IDC资源可匹配阿里需求。

7. 电力能耗指标和重资本投入制约了行业供给,但利好头部公司

从需求端来看,数据中心是互联网数据集中汇聚的地方,当前数据流量呈爆发式增长,随着5G、物联网等终端应用场景技术的成熟,未来IDC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在可预见的几年内,下游需求将不会是IDC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根据Cisco发布的《Global Cloud Index 2016-2021》,到2021年全球数据中心流量将达到每年20.6 ZB,相较于2016年的每年6.8ZB,增加了3倍左右,2016-2021 年的年复合增速高达25%,超七成的流量产生于数据中心内部。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从微观角度来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用户对数据流量的消费将飞速增长。根据Cisco发布的《Cisco Annual Internet Report (2018–2023) White Paper》,到2023年,将有近三分之二的全球人口访问互联网,互联网总用户将达到53亿(占全球人口的66%)。连接到IP网络的设备数量将是全球人口的三倍多,人均网络设备将达到3.6个,网络设备总数将达到293亿个,移动设备总数将达到131亿个,其中将有14亿的移动设备支持5G。增长最快的移动设备将是M2M(Machine to Machine, 指通过移动通讯对设备进行有效控制),其次是智能手机。2018-2023年,移动M2M 类别的年复合增速预计为30%,智能手机的年复合增速为7%。

从供给端来看,国内IDC上市公司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数据中心,资本支出持续增长。目前,国内IDC行业的主要壁垒是电力能耗指标和大额的资本性投入:

一是电力能耗指标,由各地政府管控发放。一线城市是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公司聚集的地方,网络资源最为发达,因而IDC公司往往集中于一线城市及周边地区。同时IDC是一个高耗能产业,电力成本是数据中心的最大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将近一半左右。根据2019年光环新网和数据港年报,两家公司的电力成本占IDC业务总成本的比例均在45%左右。从全国情况来看,据《中国数据中心能耗现状白皮书》, 2015年数据中心的电耗达到1,000亿度,年耗电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的1.5%,同时预计2020年数据中心的年耗电量将达到1,380亿度。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一线城市电力资源稀缺,管控也渐趋严格。2018年北京出台政策,禁止在中心城区新建或扩建数据中心,全市范围(中心城区外)新建数据中心PUE(电能使用效率,数据中心全年总耗电量/数据中心IT设备全年耗电量)不能超过1.4;2018年10 月30日,上海市出台的《上海市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指出,截止2020年,上海新增数据中心机架应控制在6万个以内,总规模控制在16万个以内,新建数据中心PUE限制在1.3 以下,存量改造数据中心PUE限制在1.4以下。电力能耗指标逐渐成为新建IDC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2020年3月25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的《关于征集本市2020年拟新建互联网数据中心项目的通知》中指出,2020年支持建设的IDC项目总规模约3万机架,新建IDC 项目应符合《上海市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导则(2019版)》,该文件规定单项目规模应控制在3,000-5,000个机架,平均机架设计功率不低于6KW,机架设计总功率不小于18,000KW。

二是IDC行业是重资产投入行业,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由于IDC 相关技术快速迭代,性能要求日益提升,更换、升级和维护设备以确保数据中心设备达到最新的技术和效率标准,这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国内IDC公司尚处于成长期,前期投资较大,巨大的资金需求对IDC公司融资成本控制提出挑战。

从数据上来看,国内IDC公司(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占总资产比重大都在40% 以上,数据港的比重最高,达到70%以上。其中宝信软件(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占总资产比重在20%以下,这是由于宝信软件并非纯粹的IDC厂商,其业务除了IDC、IT运维这类服务外包业务,还包括信息化、自动化、智慧城市这类软件开发业务,因而资产相比其他公司较轻。IDC建设需要大量资本性支出,近几年各大公司的资本性支出整体呈上升状态,可看出各大公司为拓展业务规模,加大IDC部署力度。

电力能耗指标和重资本投入从供给角度看是制约因素。但从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上,实则利于头部公司。对于头部公司而言,一是在持续的融资能力上是有优势的。二是在能耗指标的获取上,头部公司由于可以实现较低的PUE,在能耗指标的获取上有一定优势。不过即使能耗指标分散发放到小厂商手里,小厂商在获取云计算等大客户上有难度。头部公司因为有更为稳定的大客户合作关系,可以与有能耗指标的小厂商共同运维IDC。

8. 竞争格局:第三方市场集中度不高

(1) 当前由电信云运营商主导,第三方IDC厂商扩张速度快于运营商

根据三大运营商年报,2018年电信、联通、移动的数据中心收入分别是234、147亿元,合计453亿元;主流第三方IDC厂商的收入合计为134亿元(来源为公司财报,不完全统计)。由于国内第三方IDC厂商会同运营商签订合作协议,再通过运营商将数据中心提供给云计算厂商。这部分可能在运营商和第三方IDC厂商财报中重复计算收入。基于我们统计的数据,假设运营商不将这部分计入收入,则整体IDC市场规模是453+134=587亿元,第三方厂商市占率为23%(如果运营商将这部分计入收入,则第三方市占率高于23%)。由于第三方厂商IDC市场规模为不完全统计,实际市占率定高于23%。

虽然当前IDC市场主要由运营商主导,但2017年、2018年,主流第三方IDC厂商IDC业务收入规模增速分别为26%、36%,运营商(电信+联通)IDC收入规模增速分别为19%、27%,近两年主流第三方IDC厂商的IDC收入规模增速整体高于运营商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2)三方市场集中度不高,布局主要聚焦一线城市

当前国内第三方IDC公司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从IDC收入规模来看,2019 年我们统计到上市IDC公司的收入规模合计为154亿元,万国数据、世纪互联分别 排名第一、第二,收入分别41亿元、38亿元,分别占整体规模的27%、25%(收入规模来源于各公司财报)。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9.竞争格局:头部IDC厂商对比

国内IDC厂商的资源都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或者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重要客户基本均包括阿里等云计算厂商。

光环新网、鹏博士、世纪互联以提供零售型数据中心业务为主(零售型数据中心服务:系面向中小型互联网公司、一般企业等客户提供相对标准化的服务器托管服务及网络带宽服务)。各自特点如下:

(1) 光环新网的资源储备均在北京上海地区。IDC资源稀缺性较强。

(2) 世纪互联19年已甩掉CDN,16-18年受CDN业务拖累机柜数量无明显变化, 18年末机柜数量3万个,19年机柜数量快速增长,19年末机柜数量增加至3.6万个。

数据港、万国数据、宝信软件主要提供批发型数据中心业务(批发型数据中心服务:系面向大型互联网公司或电信运营商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器托管服务)。各自特点如下:

(1) 数据港与阿里合作9年,业务模式从自建租赁延伸至替阿里在自置地上建设运维,阿里对其认可度较高。

(2) 万国数据的优势在于在美股上市,无盈利要求,可快速扩张囤积IDC资源。2015-2018年营收增速均在50%以上。

(3) 宝信软件优势在于依托宝钢厂房,在上海具有土地、配电系统优势,建设IDC时可省去征地环节和配电系统投资。

10.钢铁厂商转型IDC对现有厂商未必会造成明显的竞争压力

不少钢铁公司开始转型IDC业务,在发展IDC业务的初期钢厂可提供土地、配电设备及一些电力能耗指标。但后续IDC业务长久发展所需的能耗指标还是需要不断再申请。所以整体而言,转型IDC的钢企和现有IDC厂商有竞争关系。全国性的业务拓展有难度,未必会对现有的IDC厂商造成明显的竞争压力,还需观察。

(六)企业云服务

1.SaaS行业渗透率提升的长期逻辑不变,转型类公司、原生SaaS公司有望保持较快发展速度

根据Gartner 2019年11月最新数据,全球公有云市场2019年市场规模为2278亿美金,预计2020年将增长至2664亿美金,增长幅度为17%,至2022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3546亿美金,CAGR为15.87%。SaaS仍为公有云市场中的重头,2018 年市场规模为857亿美金,预计2022年将增长至1511亿美金,年化CAGR15.23%, SaaS全球行业未来几年增速有所放缓,证明全球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SaaS市场发展已趋于成熟。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过去一年,全球SaaS行业发生多起金额较大的并购,主要为行业龙头厂商相关: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从全球SaaS市场以及上述收并购看,我们认为:

(1) 全球成熟SaaS市场目前已经步入稳定发展期。

(2) 相关并购金额相比前几年更为巨大,SAP、Salesforce的并购事项从金额考量均属于各自公司发展历史前五大并购,这也意味着行业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行业竞争格局趋于集中化。

(3) 企业级应用场景在云生态下彼此的边界弱化,融合打通的企业级汇聚平台级应用是企业所需,同时也能帮助云服务厂商提升ARPU,增强用户粘 性。原生态的SaaS公司其通过不断并购扩张业务版图的发展路径非常清晰,这对国内SaaS公司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4) SAP、Google作为非原生SaaS厂商,雄厚的资金优势使其可通过并购方式快速占据某一些领域制高点,也能在表观云收入上有较大提升。

回到国内市场,我国SaaS市场起步晚于美国6-8年,目前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IDC预测到2021年,中国SaaS市场规模将达到48.9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将超40%。

结合我们近期的草根调研,企业CIO或IT选型决策人员对于SaaS云服务的接受程度相比五年前已经有明显提升,表明行业培育期基本结束。

特别是2020年的疫情使得SaaS行业发展进一步提速。零售、办公、教育、医疗等活动的线上化程度在短期内显著加强,催生出大量需求,而这些需求的快速满足则依赖各类SaaS应用的推出。虽然疫情后线上活动的留存率暂时未知,但一段时间的“强制性使用”有利于让SaaS的优势被更多人深度体验,从而带来SaaS行业的加速发展。例如,疫情期间发展迅速的直播带货就催生出大量电商需求,相关公司如微盟、光云科技在近期的关注度显著增强。

此外,传统软件公司的云服务转型依然较快,预计用友网络、广联达、金蝶国际、金山办公等传统软件公司在2020年上半年仍保持云服务收入的高速增长。

今年以来,受全球疫情、以及中美摩擦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不确定性增加,2020 年我国经济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市场普遍担忧,一旦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企业生存压力增大,是否会对企业SaaS服务市场造成较大冲击。我们认为经济波动对企业级SaaS应用市场机遇挑战并存:

积极因素:

(1) 我国企业级SaaS行业渗透率提升的长期逻辑不变。大部分美国的头部SaaS公司在经历2008-200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之后,经营数据逐步回升, 长期成长逻辑并未发生变化。我国企业级SaaS行业渗透率仍较低,经济短期波动不会影响行业长期成长逻辑。

(2) 经济波动也会催生新的云应用需求。在企业经营不确定性提升的情况下,SaaS应用所具备的初期投入较低、按需弹性部署、订阅式付费等优势更易获得企业主的青睐。

(3) 龙头公司竞争优势有望进一步提升。一方面,细分领域龙头SaaS公司的目标客户群相比二三线厂商的客户群有更强的抗经济波动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市场波动也会加速龙头厂商横向整合和平台化发展的节奏。

负面影响:

(1) 收入短期波动的风险。SaaS服务公司的收入主要包括老用户续费收入和新用户收入。在经济环境极端情况下,下游企业用户自身经营环境恶化出现暂停续费或放弃采购云应用的可能增大,进而造成对SaaS服务公司收入影响。

(2) 小微企业市场影响更大。小微企业自身受经济波动影响更明显,因此专注 小微企业市场的SaaS服务商其营收数据、续费率等数据的波动也相应更大。

对于2020年中国SaaS企业级服务市场,我们认为:

(1) 对传统龙头软件公司的云转型仍然保持乐观。目前以用友网络、金蝶国际、广联达、石基信息为代表的传统软件公司云转型所处阶段虽然有差异,但均有了清晰的路径规划,明年看云收入的增长确定性依然较强。

(2) 融资环境改善有望驱动创业型企业服务公司的成长。科创板的推出以及创业板注册制的改革将为创业型SaaS类公司提供更好的融资环境,进而带动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业务环节发展。

(3) 在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小微企业市场依然有挑战,中大型企业的云服务市场景气度可能更高。

① 小微企业SaaS市场在2020年受到经济环境、付费意愿、SaaS生态等诸多因素影响,预计仍然艰难。

② 中大型企业近年来对云模式的接受度快速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其IT 架构云化升级,云服务的本质在于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节约早期IT开支,从用友、金蝶等公司的经营数据看,该市场的景气度整体较好。

(4) 仍然看好垂直类场景的企业云服务。我们此前反复强调,垂直场景的云服务因为其行业属性,用户对产品技术形态的改变敏感度相对不高,其云化节奏会更快,建筑、财税、酒店等场景一些领先公司已经逐步验证垂直场景SaaS的高景气度。

综合,预计2020年我国SaaS企业级服务市场整体仍然将保持较快增速,但行业分化也将逐步显现,关注垂直场景和中大型企业云服务市场,同时积极云转型的传统软件龙头厂商仍会在企业SaaS服务市场扮演重要角色。

2. 国内领先厂商对标海外已开始平台化布局

从海外龙头公司发展分析,平台化发展是其长期发展路径中必经之路。从Salesforce、Workday等头部公司发展路径看,其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 第一阶段(早期单一场景快速增长期,用户数主要提升阶段):通常以单一应用场景进入市场,该阶段通常可获得用户的早期积累,体现为用户数的快速增长。

(2) 第二阶段(构建平台、生态,ARPU主要提升阶段):当用户数增长到一定阶段,应用厂商开启平台化战略,一方面在单一应用场景之外通过并购等手段扩展其他企业级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打造PAAS平台开放接口构建开发生态。

从上述公司的发展历史看,平台化都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根源在于:

(1) 平台生态式发展有助于云服务厂商为客户打包提供更多云服务,进一步提升单一客户ARPU值。

(2) 客户数量的增长其边际会呈下降趋势,而ARPU的增长将与用户数增速下降形成互补。

(3) 企业客户对云应用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多种应用连接、互通需求提升,SaaS厂商服务多元化是企业客户所需。

(4) 中大型企业客户必然会有定制化需求,PAAS平台的打造有助于客制化需求通过第三方ISV或企业内部开发生态解决,而非依赖于原厂。

(5) 平台生态的打造有助于增强客户粘性,进一步降低客户流失率。

国内市场,云转型较为领先厂商也陆续开启平台化布局,且发展迅速,典型如:

(1) 金蝶国际:公司于2018年8月推出平台级产品金蝶云苍穹- 基于云原生架构的企业级云服务平台,以解决传统软件在资源利用率、性能、开放性等方面表现出的问题。除上层标准化的SaaS外,金蝶云·苍穹还提供可视化配置和低代码的PaaS服务,满足超大型企业个性化定制和二次开发的需求。根据公司19年年报,苍穹平台客户数已近150家(18年仅15家),实现收入6000 万(18年仅700万)。

(2) 石基信息:石基下一代酒店云解决方案平台化打造,除了核心系统云PMS、云POS之外,在周边分支系统也完成布局同时辅以数据服务能力,未来在接口开放性上也将按照PAAS模式打造。

(3) 广联达:在云计价、云算量等基础云产品上,通过工程信息、智能组价等增值服务提升单位客户ARPU。同时公司打造数字建筑全生命周期平台,通过平台化产品力争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化。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我们认为平台化布局将是云转型公司中长期能否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目前龙头公司平台化布局与全球头部云计算公司发展思路相似,通过平台化提升用户粘性、为后续提升ARPU奠定基础,平台化将决定相关公司未来3-5年后云业务发展的高度。

3.云ERP市场景气度高,大型企业ERP云化提速

传统的ERP系统通过On Premise模式部署,近年来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和推广, ERP系统也呈现向云端演进的趋势。无论是海外巨头SAP、Oracle,还是国内的用友、金蝶,都在大力推动ERP的云转型,对于2020年,我们认为ERP的云化市场仍会保持较高的景气度。我们分别从中型市场和大型市场两个维度阐述各自的发展逻辑:

(1) 中型、快速成长型企业的云ERP市场:

我们此前反复强调,中型、快速成长型企业对于云ERP的接受度最高,其核心逻辑在于这类型企业对成本敏感、业务弹性大、系统复杂度相对较低,这些痛点与云ERP的优势极为吻合。无论是海外的NetSuite、还是国内的金蝶旗下产品金蝶云星空,都已经通过亮眼的业务数据证明了该市场的高景气度。

我们继续对该市场保持乐观,同时也应关注相关公司在用户数增长边际逐渐减弱的同时,能否通过丰富云产品丰富度、提价等方式带来ARPU的提升。

(2) 大型企业的云ERP市场:

因为大型企业的业务特点以及其对IT架构升级的相对保守,云ERP在大型企业的切入慢于中型企业,这也是我们过去两年相对保守的原因。但经过两三年的市场培育,我们观察到大型企业ERP的云化进展正在慢慢加快,主要逻辑在于:

① 企业上云的市场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大企业数字化转型迫切。

② 日常业务“横向”需求不断提升。传统上一代ERP专注企业内部垂直流程,例如采购订单到产品出库的内部垂直流程实现。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技术的成熟,使得企业对“横向”,如与供应链、渠道、内部平行组织的沟通、管理需求迅速提升。上一代传统架构ERP产品无法满足此类业务需求。

③ 多组织、多子公司、多业务带来的IT系统灵活性需求。

大型企业的ERP云化进展加快,但其节奏也体现出与中型企业的差异性:

① 大型企业对云ERP产品的选择更多关注点在于产品之于其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一刀切式的全盘上云未免太乐观。

② 短期看,公有云模式并非大型企业核心ERP系统的首选部署方式,混合云、私有云可能会更受青睐。

基于上述逻辑,大型企业的云ERP产品需要围绕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打造。以全球巨头SAP的云ERP产品S/4 HANA为例,云的部署方式只是其提供给用户的一个选项,其核心价值在于全方位的产品重构,具体体现为:

① 底层运算提速(技术实现手段:HANA DB替代传统DB);

② 业务逻辑、数据逻辑精简(技术实现手段:重写大量代码,重构数据结构和勾稽关系);

③ 界面层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和移动端支持(技术实现手段:Fiori UI的应用)

我们看好大型企业的云ERP市场景气度提升,对于相关公司产品的辨别优略, 我们认为需关注技术架构、以及产品是否真正能帮助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去两年里,国内市场金蝶与用友分别推出了金蝶云苍穹、用友NC Cloud,两款大型企业云ERP产品,我们认为两款产品都各具特点,考虑到市场多样性,两家公司都会受益于大型企业的ERP云化机遇。考虑到大型企业的单客户价值更高,大型企业云ERP 市场的开拓也将会给两家公司云服务收入更大的边际改善。

以金蝶云苍穹为例,其核心优势可以概括为云原生技术架构和更好的产品设计。

① 微服务架构。我们认为微服务是判断一个云产品是否原生的一个重要标准。苍穹采用微服务架构,使平台能够以更小颗粒度、更敏捷的方式提供服务, 不同的应用可以独立部署与互相隔离,服务之间通过轻量级API进行通信。

② 容器服务:苍穹容器架构,使平台真正实现基于云资源的弹性伸缩,实现秒级自动启动与切换。

③ 云端低代码可视化开发平台:金蝶云苍穹实现了数据模型、报表模型、表单模型及流程模型四大类模型的动态建模工作,开发服务云预置28种标准ERP领域模型、624种模型元素、126个业务服务构件,力求通过可配置+ 低代码的方式解决客户定制化需求。

④ 产品设计:苍穹产品设计有其创新性,将更多科技元素应用于ERP日常应用场景。

2019年,苍穹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上半年收入已突破1500万,全年收入近6000万,新签合同累计超过2亿元,约拥有150家客户,平均合同大小为154万元, 数个合同超过1000万元。同时,截至2019年年末,金蝶云苍穹生态伙伴总数已达160 家(ISV伙伴55家、开发者伙伴90家,内容伙伴15家)。(数据来源:公司2019年年报)。

(七)金融 IT

1. 资本市场条线:金融改革之下,行业需求旺盛

资本市场条线的IT建设需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变化:

① 新增交易品种;

② 交易规则变化;

③ 新机构的建设

(1) 新交易品种:REITS、估值期权扩容等带来系统更新升级需求

2019年11月8日宣布正式启动扩大股票股指期权试点工作,将按程序批准上交所、深交所上市沪深300ETF期权,中金所上市沪深300股指期权。

从股票股指期权的推进来看,2020年券商、公募基金等资产管理机构均有增加交易模块建设的需求。

2020年4月30日,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及《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标志着境内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正式起 步。

REITS的推出,带来买方、卖方的系统新增建设需求,包括非标资产管理解决方案、估值核算解决方案、TA解决方案等。

(2) 交易规则变化:创业版注册制

2020年4月28日,中国证监会就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放宽创业板涨跌幅限制(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将不设涨跌幅、后续涨跌幅放宽至20%);保持存量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但对新设置与风险相匹配的适当性要求适应信息技术发展,便利投资者,取消现场签署风险揭示书的要求,投资者可以通过纸面或电子方式签署。

创业版注册制的推出,各家券商应当在2个月内(6月30日前)完成相关技术系统改造,包括个人投资者资产量及交易经验核验、电子方式签署《创业板投资风险揭示书》等。将带来卖方端多系统的集中升级改造需求。

(3)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

2019年以来,金融对外开放政策陆续推出。其中:

① 将原定于2021年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时点提前到2020年;

② 在2020年全面取消在华外资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限制;取消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不超过51%的限制。

2020年4月1日,外资机构对证券公司、基金和期货公司持股比例的限制刚刚放开,贝莱德、路博迈两大外资巨头就迫不及待地提交了设立公募的申请。

2020年6月18-19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陆家嘴论坛上提到:将继续鼓励和支持外资金融机构设立或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

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有望进一步带来资本市场的IT系统建设需求。

3.银行条线:分布式架构推广趋势明确,数字货币推进有望提升行业需求

(1) 邮储银行分布式核心招标,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布式转型趋势明确

分布式架构可以理解为是对核心的应用系统进一步层次化、细粒化,然后按层次、模块分别打包成独立的小应用,每一小应用作为一个独立的部署单元,分离后的小应用之间可通过远程请求方式或共享服务组件方式完成跨应用调用。

相比集中式架构对于海外硬件厂商的依赖(依赖于IBM大型机、Oracle数据库等),分布式架构在硬件层面能够实现国产化替代(普通X86服务器,各类国产自研的分布式数据库)。因此近年来,银行业集中式架构转分布式架构的需求逐步明确。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相比集中式架构,分布式架构在多个维度具有优势:

① 价格成本明显低于集中式架构:以中国民生银行核心系统为例,在硬件方面, 从IOE架构向X86服务器转型,能够节约近1500万元硬件支出成本。在软件方面,与每年向SAP公司支付的2000万元软件维护费项目相比,采用开源技术的分布式核心系统的维护费用仅为200万元,每年可节约1800万元维护费用。单账户成本由原来2.2元下降至0.08元,节省了90%以上的费用支出,极大地提升了利润空间。(资料来源:《金融电子化》2019年8月6日《新核心建设那些事丨攻坚克难,向分布式架构要效益——民生银行分布式核心系统建设历程》)

② 更好的做到自主可控:降低了对于国外产品如IBM大型机、Oracle数据库的依赖,可以使用自主研发的X86及各类自研分布式数据库。

③ 更灵活、可伸展:区别于传统集中式的架构,分布式架构可复用、可独立部署,使得更新、扩容更灵活。

底层架构的变化,使得上层核心业务系统等软件层相应产生升级换代需求。从2014年开始,多家银行就开始了分布式核心系统的研发与建设:

① 2014年下半年,民生银行形成了分布式核心系统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资料来源:《中国金融电脑》2018年8月31日《FinTech时代商业银行分布式核心系统研究与实践》);2018年1月,成功上线

② 2018年4月,南京银行宣布分布式核心业务系统上线。(资料来源:中证网)

③ 2019年9月,张家港农商银行新一代分布式核心上线。(资料来源:中证网)

④ 2019年底以来,邮储银行分布式核心系统设计咨询及实施项目开始陆续招投标。(资料来源:中国邮政网)

(1) 数字货币推进,银行IT受益于系统建设需求

2019年8月10日,央行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发表的演讲中,介绍了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情况。

① 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

② 目前央行数字货币DC/EP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双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③ 央行不预设技术路线,并不一定是区块链,任何技术路线都是可以的。

2020年4月15日,根据华夏时报消息,业内盛传央行DCEP在农行内测;

2020年4月16日,苏州市相城区要求区属行政单位员工在4月份安装数字钱包,5月将其工资中的交通补贴的50%通过央行数字货币的形式发放。

当前数字货币的架构逐步清晰,将采用一币两库三中心的架构:

“一币”意味着DCEP是央行的信用凭条,具体技术细节由央行来进行设计。

“两库”是指DCEP发行库和DCEP商业银行库,分别由央行和商业银行存管。

“三中心” 即央行内部对于DCEP设置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

① 认证中心:负责央行数字货币机构及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采集等管理工作。主要对认证管理、CA管理(电子签名)等IT系统有需求。

② 登记中心:负责记录数字货币和用户钱包记录,完成权属登记;同时记录数字货币发行、转移、回笼全过程 信息。因此,IT系统方面,主要包括查询、分布式记账等功能。

③ 大数据分析中心:包括KYC(了解客户)、AML(反洗钱)、支付行为分析等,主要负责风险控制和业务管控。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八)国产化

2019年以来局势如我们预期进入了技术封锁的阶段,随着美国将华为、曙光等公司列入贸易“实体清单”及后续一系列动作,相关公司及行业的影响范围迅速亏大,程度加深,对美国信息技术软硬件产品依赖的高度风险。

在此事件影响下,中国企业及相关机构对于关键芯片、器件及基础软件等领域加大支持培养国内供应商及生态建设表现出较为确定的态势。这一趋势从另一方面也给国内塑造全产业链创造了一些长期机会。机遇和挑战如下:

我们将计算机国产化替代市场分为华为等公司主导的通用市场中国软件等公司主导的党政为主传统安可市场2块来看。

1. 通用市场方面,华为鲲鹏服务器及高斯数据库加快商业化进程:

(1) 2019年5月15日,华为正式推出GaussDB数据库。据华为透露,2018年3 月,Gauss OLTP数据库开始在招商银行综合支付交易系统成功上线投产,顺利承接招商银行 “手机银行”和“掌上生活”两大App交易流水流量(来源:华为企业业务公众号)

(2) 据腾讯科技频道报道,9月19日,在第四届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正式推出了鲲鹏主板,其搭载华为自研的鲲鹏处理器。会后,华为智能计算业务部总裁马海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华为会退出基于泰山服务器的整机市场,专注于做板卡、模组,不与服务器厂商竞争,从而更好地构建鲲鹏(基于ARM)生态。”

据腾讯科技频道当天报道,华为已与部分整机厂商展开合作,并进一步开放参考设计,有望加速整机厂商导入速度。

(1) 华为已与同方电脑等展开合作。同方股份首席运营官会议期间透露,今年年初与华为进行接触,拿到了鲲鹏主板的样品。

(2) 合作伙伴可以基于鲲鹏主板和整机参考设计,快速开发出自有品牌的服务器和台式机产品。

神州数码11月18日发布公告,与厦门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中包括两项与自主可控相关内容:

(1) 鲲鹏超算中心:基于厦门市建设超算中心的规划,支持神州数码参与市级鲲鹏超算中心建设。厦门市政府向神州数码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并鼓励辖区内企业使用超算中心服务。

(2) 自主可控的服务器与PC生产基地:通过2-5年的时间,神州数码在厦门建设自主可控的服务器和PC生产基地,厦门市政府支持神州数码将生产基地落 地。

我们分析:

长期以来,在桌面和服务器领域,由于Intel、AMD等厂商的X86处理器芯片(CPU)具有海量的应用软件生态基础,X86 CPU成为桌面端和服务器CPU市场的事实标准。

受益于智能手机产业链的高速发展,华为作为头部厂商具有丰富的手机ARM CPU设计经验及安卓底层的Linux软件应用及优化经验。

2.基于Linux和开源软件的商业化应用在互联网厂商主导下,有较为成熟的商业实践。

(1) 据makeuseof网站数据,全球最顶级的100万个域名中,96.5%运行Linux服务器,最顶级的1000万个域名中,70%运行Linux服务器。亚马逊AWS的 EC2上,标准Linux及其发行版占有92%市场份额。

(2) Linux、mysql、KVM、Docker、tomcat等大量主流开源软件构成了互联网应用的生态闭环。

(3) 但上述服务器应用,大多还是基于X86+Linux的组合。

3.ARM服务器生态产业中也曾经有过先行者,但:

(1) 高通ARM的处理器Centriq2400 在2017年曾经发布并出货,但2018年媒体报道就传出该业务负责人离职。

(2) 另一家ARM服务芯片厂商Cavium2017年被Marvell收购。因此,ARM服务器及其生态落地应当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从华为此前对国产IT生态构想的蓝图可以看出,建立一个全新生态对资源的投入和众多厂商的整合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善的。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1) 首批鲲鹏150家合作伙伴以国内软件厂商为主,除了ubuntu、suse等知名的开源Linux发行版外,并未见到海外的知名商业软件公司身影。在企业应用方面,生态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2) 诸如微软、Oracle、SAP、Adobe、AUTOCAD等专业软件厂商,我们都缺少在细分领域能在规模实力和覆盖面上抗衡国外巨头的软件应用厂商,是生态推广的难度巨大的短板。

(3) 上下游诸多环节的国内厂商很多在该领域也和国外公司有巨大差距。SAP19Q2云营收约17亿欧元,同比增长40%。而金蝶云2019年中报云收入仅约5.5亿人民币。

(4) 在南方电网的深圳供电局的案例上,是以输电线路巡检等新应用为案例的, 更为核心的业务系统没有提到。行业的垂直领域替代仍然需要时间来验证。

综上:

(1) 鲲鹏生态建设,应当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2) 退出整机制造,一是有助于吸引更多外界资源共同建设,有利于远期产业链价值的均衡分布,二也分散减少了华为自身的投资风险。

(3) 此次华为宣布聚焦鲲鹏生态建设,从底层根源上正式启动了IT系统国产化的建设塑造,有长期意义。

4. 传统安可市场方面,进一步进行生态整合有利于加快行业发展

我们回顾下此前安可市场软硬件全生态格局,如下图所示。整个生态的底层, 从CPU到操作系统,均分为多个不同平台。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在党政军办公体系,存在龙芯/飞腾/兆芯+麒麟/中科方德/深度的体系。

(1) 从18-19中央采购协议供货入围情况看,国产芯片服务器,除了龙芯、飞腾 、申威、兆芯四家外,还有华为、海光、宏芯三家服务器芯片供应商。(来源:中央政府采购网)

(2) 其中服务器入围产品数最多的飞腾CPU平台(16款),同时也是厂商数量最多的(14家)。入围产品数(11款)、厂商数(10家)第二的是龙芯,第三是申威(9款产品,7家厂商。)。而新进入这一市场的海光(6款产品,1家厂商)和华为(5款,2家厂商)数量最少。(来源:中央政府采购网)

底层的不统一,使得上层软件需要适配不同的操作系统+CPU的组合,工作量巨大。生态整合势在必行。

2019年12月2日,中国软件发布公告《关于签订投资意向协议的公告》。公司

与子公司中标软件有限公司(简称中标软件)、天津麒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天津麒麟)及两公司的其他各方股东签署投资意向协议书,各股东方以各自在中标软件和天津麒麟的出资,按照相应净资产评估值作价,出资设立新公司,原各股东成为新公司的股东,中标软件和天津麒麟成为新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两大传统安可操作系统的合并,有望简化软件生态的适配难度,进一步加快行业发展。

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国产CPU按指令集划分,还存在ARM(飞腾、华为鲲鹏),X86(兆芯、海光),MIPS(龙芯)、申威四个阵营,互相之间仍然存在应用不兼容的情况。未来随着安可行业持续推进,不排除CPU阵营也可能进一步筛 选,重点发展其中较有前景的生态阵营。以通用市场的生态情况来看,X86和ARM 体系是最为成熟的生态。

5.运营商服务器市场国产化比例约20%,华为芯片受限带来一定变数

5月28日,中移动服务器招标结果进行了公示。从中标结果看,中兴(34%)华为(32%)分别占据了超过30%的份额,中移系统集成占据23%的份额,中科可控占据约6%的份额,烽火通信占据约5%份额。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相比19年下半年移动招标,华为份额有所上升,而中兴份额有所下降。两者合计比例变化不大,约占到2/3。中科可控比例均在6%左右。浪潮信息20年上半年未中标。

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8个重点子行业,17家重点企业

从芯片种类看,Intel 芯片 106795 台,占比 77%;华为ARM鲲鹏芯片 19563 台,占比 14%;海光芯片 9394 台,占比 7%;AMD 2520 台,占比 2%。国产芯片占据约20%份额。

电信服务器招标中,Intel服务器数量占比79.4%,AMD CPU服务器数量占比约0.7%,而国产芯片服务器(华为鲲鹏920、海光Dhyana)合计数量占比约19.9%。这一比例与中移动招标中,国产芯片的比例类似。

或许可以预期,近期在电信运营商领域的国产化服务器比例,大约会达到相似的水平。

然而,美国5月份对华为芯片代工进一步收紧限制,并且只给与120天缓冲期。虽然华为可以利用缓冲期进行充分备货,但若到期不能获得继续代工授权,将对华为芯片及鲲鹏阵营的发展带来一定不确定性,电信运营商领域国产芯片服务器的格局也可能产生变化。

五、重点企业分析(详见报告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