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多流行早婚,唯独宋朝例外,流行晚婚,其实都是科举惹的祸

首页 2020-06-10 09:17:04

古代的结婚年龄

我们现代人晚婚晚育已成为一种趋势,三十多岁未婚男女很多,司空见惯。尤其是经济独立、学识越高的人,由于他们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对于婚姻看的很淡,没遇到合适的,宁愿过单身生活,人生首要目标不再是所谓的成家。

但说起古代,却跟我们现在恰恰相反,古代大多流行早婚早育,古人年纪轻轻就选择了建立家庭。

古代大多流行早婚,唯独宋朝例外,流行晚婚,其实都是科举惹的祸

《周礼·地官·媒氏》载: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后来孔子解释说:“夫礼言其极,亦不为过,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以往,则自昏矣”

孔子的意思是《周礼》上规定男子30岁、女子要20岁才能嫁娶只是婚嫁年龄的上限,他建议男子行过冠礼、女子只要满15岁,就是适合成婚的年纪。

孔子的这个解释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此之后,基本都是早婚早育。

古代大多流行早婚,唯独宋朝例外,流行晚婚,其实都是科举惹的祸

汉代普遍男女早婚,男性的初婚年龄在14至20岁,女性则是13岁至16岁,西汉甚至还规定,如果女子年龄15岁以上至30岁还不出嫁者,按五倍征收赋税。不结婚的,要加倍征收赋税。

随后西晋规定,女子满17岁父母还不将其出嫁的,直接由官府婚配。

而北周直接将结婚的年龄下限到男15岁、女13岁就可以结婚,同时,丧偶的也要再结婚。

古代大多流行早婚,唯独宋朝例外,流行晚婚,其实都是科举惹的祸

唐朝沿袭了这个规定,即:“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唐太宗甚至将丧偶婚配的纳入到了地方的政绩考核之中。

所以说,古代大多数都是早婚早育,但这个情况到了宋朝有所改变。

宋朝结婚年龄

司马光在其著作《书仪·婚仪》中说:

古礼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然则古人之娶,未必皆三十也。……今令文,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盖以世俗早婚之弊不可猝革,又或孤弱,无人可依,故顺人情立此制,使不丽于刑耳。若欲参古今之道,酌礼令之中,顺天地之理,合人情之宜,则若此之说当矣。

司马光的意思是,他十分赞同孔子对于《周礼》里男女婚嫁年龄的解释,但他认为宋代规定男15岁、女13岁即可结婚,会产生问题,所以,他建议将结婚的年龄下限提高。

古代大多流行早婚,唯独宋朝例外,流行晚婚,其实都是科举惹的祸

而宋代的实际婚嫁年龄女为18岁,男为24岁,但实际上远远没这么早,要高于这个年龄,宋朝为晚婚,有着大量的剩男剩女。

问题是,为什么宋朝平均婚龄都那么大呢?

两个原因:一是宋朝价值观的引导;二是科举考试。

古代大多流行早婚,唯独宋朝例外,流行晚婚,其实都是科举惹的祸

道教与理学的兴起

我们看《水浒传》就可以看出来,水浒里面的英雄很多,比如武松、李逵、宋江、晁盖,水浒108个英雄中,很多都是单身,这其实跟当时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喜欢的英雄好汉是不近女色,最好是生活中完全没有女人,叫“好汉不好色,好色不好汉”。

武松绝对是一条英雄好汉,但不近女色,风情万种的嫂子潘金莲多番“勾引”后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黑旋风”李逵,这也是响当当的英雄男子汉,武松只干掉一只老虎,李逵却是一下子打死四条老虎,够厉害吧,但李逵也不近女色在,自然谈不上什么结婚了。

古代大多流行早婚,唯独宋朝例外,流行晚婚,其实都是科举惹的祸

影响古人最深的儒、道、释三教里,都含禁欲思想的成分,而宋朝理学对儒道释全盘洗手吸收,结果造成了当时禁欲主义,禁欲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之下,人们倡导不婚主义,坚定的独身主义!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科举取士。

科举取士

科举虽然从隋唐就开始了,但到了宋朝才真正的大放光彩。在唐代,取得功名后还要经过考试合格才有资格担任官职,就算科举考试过了,也还要参加类似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才行。

古代大多流行早婚,唯独宋朝例外,流行晚婚,其实都是科举惹的祸

但到了宋代,宋朝规定只要是进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类似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只要考上大学就分配工作,而且考试录取的人数也很多。同时,升迁的速度和级别之高也是其他途径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

正所谓:“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只要用心读书,考上了,良田、美妻、车马等等一切都会应有尽有。

古代大多流行早婚,唯独宋朝例外,流行晚婚,其实都是科举惹的祸

所以,在宋朝,读书成为风气,人人都把赶考走仕途作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因此,诞生了很多才子与佳人的故事。

但问题是,宋朝科举取士虽然录取的人数很多,但只是相比其它朝代而言,对于宋朝读书人来说,本身还是杯水车薪。

随着教育重心的下移,读书人越来越多,每届科举取士的人数仍不满千人,“诸路士人比之寻常十倍,有十万人纳卷”,其录取率还是小于1%,所以,四五十岁还未中举的大有人在。而没考上就不敢娶妻生子,以至于四五十岁未成婚也大有人在,当时就有人写了一首诗说:”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

古代大多流行早婚,唯独宋朝例外,流行晚婚,其实都是科举惹的祸

据统计,宋代考上进士的平均年龄超过30岁,像寇准和苏轼这样年纪轻轻就考上进士的少年郎,真的不多。

录取率不高,但大家又热衷于考试拿取功名,结果使男女婚嫁年龄普遍晚于其他朝代。而且科举之风盛行,影响宋代妇女的择偶标准,她们格外看重拥有科举功名,有进士及第者为佳。就好比现在的女的要求男的有房有车是一个道理。

比如冯京,他是个商人的儿子,从小跟着父亲到处流浪,浪迹天下,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习,依然成为连中三元登科的冯京,结果马上成为抢手货,人人都想收他做女婿。

古代大多流行早婚,唯独宋朝例外,流行晚婚,其实都是科举惹的祸

此事在《宋史·七十六卷》中有记载:

冯京,少隽迈不群,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庭试,皆第一。时犹未娶,张尧佐方负宫掖事,欲妻以女。拥至其家,束之以金带,曰:“此上意也。”顷之,宫中持酒肴来,直出奁具示之。京笑而不视,力辞。

连中三元的冯京被张尧看上了,张尧仗着自己的侄女是皇帝的宠妃,直接将冯京抓到自己的府上,不仅给冯京系上金腰带,还说谎称是皇帝要你成为我们张家的女婿,不过冯京还是拒绝了张尧的“好意”,最终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富弼的女儿结了婚。

由于人人都想当“官太太”,也演化出了一种“榜下捉婿”的怪现象。

古代大多流行早婚,唯独宋朝例外,流行晚婚,其实都是科举惹的祸

榜下捉婿

《萍州可谈》上记载:

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铒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榜下捉婿是宋代社会生活的一大奇观:每到放榜那天,京城的达官贵人和富商豪门就会倾巢出动,守候在新科进士走出皇宫的路上,挑选自己的女婿。有钱的抓住一个往家里拖。

但榜下捉婿毕竟抢的人多、竞争大,于是有的直接是榜前选婿。只要看好了某个人有可能中榜,便先定下来,只要一中便立马结婚,宋朝的大文豪欧阳修就是这样被人家定下来的。

榜前择婿,品位比榜下捉婿高。但无论榜前还是榜下,看重的都是有没有仕途上的前程。

古代大多流行早婚,唯独宋朝例外,流行晚婚,其实都是科举惹的祸

背后其实都是金钱作怪,宋朝社会本来就商业繁荣、经济发达,“财婚”一度盛行。宋代男女婚嫁上多以聘财(如今之聘金、彩礼)、妆奁(嫁妆)之多寡作为择偶条件。

蔡襄曾在担任福州知州时,说:

“取妇如何?欲以传嗣,岂为财也?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赀财。”

直言不讳的说出了当时婚姻高彩礼的现象,而许多民众因为没钱下不起聘礼、准备不了嫁妆,而延后举行婚礼。这与现在的高彩礼导致很多剩男娶不起妻子十分难相似。

古代大多流行早婚,唯独宋朝例外,流行晚婚,其实都是科举惹的祸

所以说,无论是宋朝在科举、以才择婿与财婚的压力下普遍选择延迟结婚,还是现代已达适婚年龄的年轻人因为无房无车无存款而没法成家,不断推迟结婚年龄的情况,道理都是极为相似的,都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财富所致。

古今相通,逃不出人性使然。

朋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