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中国各省居民收入与消费:2020年或成全民消费观转折点

首页 2020-04-27 11:11:37

疫情下的中国各省居民收入与消费:2020年或成全民消费观转折点
疫情下的中国各省居民收入与消费:2020年或成全民消费观转折点
山川网:毫无疑问,2020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下,全国人民的收入与消费情况,受到了十分显著的影响。
收入方面,各行各业破产、裁员、降薪、缩招,成为今年春季职场当中的主要“关键词”,几乎无人可以完全幸免;消费方面,餐饮、旅游、娱乐、零售百货,门可罗雀、营收骤降的情况同样清晰可见。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提振经济,刺激消费,成为全国各地经济工作的重点。从东部的长三角到西部的成渝,从南部的珠三角到北边的京津冀,多省多市多区域都在开展力度空前的“撒券”行动,目的直指每一个消费者的钱包。
同时,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还在《中国金融》发表了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该调查于2019年10月中下旬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3万余户城镇居民家庭开展。
该调查公布的关于现阶段中国城镇居民资产负债数据众多,但通俗来讲结论就是:中国城镇居民资产颇丰,老百姓手里有钱,而且仍在快速提升之中。目的同样十分明确,树立大家对于经济前景的信心,鼓励大家放心大胆投资与消费。
根据央行这份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家庭总资均值高达317.9万元。这一数据事实上一经公布,就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热议。我认为大家可以自行评估一下,自己的家庭总资产,是否达到了上述水平,或者说和上述水平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疫情下的中国各省居民收入与消费:2020年或成全民消费观转折点
疫情下的中国各省居民收入与消费:2020年或成全民消费观转折点
先放下争议,我们看下央行对于上述的数据的进一步解释——
其一,当下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的集中度较高,财富更多地集中在少数家庭。将家庭总资产由低到高分为六组,总资产最高20%家庭的总资产占比为63.0%,其中最高10%家庭的总资产占比为47.5%。
这是第一个真相,用网络上长期以来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你找一万个赤贫家庭和马云家庭进行平均之后,这一万零一个家庭瞬间全都成为富豪家庭。换而言之,中国城镇居民户均资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头部“巨富家庭”到底有多富,进而能够将平均值拉升至怎样的水平。
疫情下的中国各省居民收入与消费:2020年或成全民消费观转折点
疫情下的中国各省居民收入与消费:2020年或成全民消费观转折点
其二,区域间的家庭资产分布差异显著,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家庭资产水平高。分省份看,家庭资产最高的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北京、上海和江苏,最低的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新疆、吉林和甘肃。其中,北京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约为新疆居民家庭的7倍。
众所周知,中国家庭资产中的最高比例,基本都是房产。在东部发达省份特别是个别高线城市,房价水平就可以保证在当地拥有房产的家庭资产水平,轻松突破数百万元,甚至于逼近千万大关。
调查数据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以实物资产为主。其中,住房又是实物资产的重要构成,户均住房资产187.8万元,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为59.1%。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拥有率高达96.0%,即使收入最低的20%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也有89.1%。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为58.4%,有两套住房的占比为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为10.5%,户均拥有住房1.5套。
也就是说,按照数据我们进行还原,得出的结果大致是就是:现阶段中国城镇家庭近乎人人有房,每套房产的价值接近200万元,而其中又有近半数家庭拥有不止一套房产。最终,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户均资产轻松突破了300万元。
这一数据看起来十分光鲜,甚至可以视作是中国城镇化进程在过去四十多年间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与之对应的,则是一系列的相关潜在风险——
1、中青年群体负债压力大:户主年龄在26~35岁的居民家庭债务参与率、户均债务规模、资产负债率、债务收入比都要高于其他家庭。
2、老年群体投资风险大:户主年龄为65岁及以上居民家庭投资银行理财、资管、信托产品的均值为23.9万元,是总体平均水平的1.4倍,占其家庭金融资产的比重为34.8%,远高于其他年龄段水平,风险较大。
3、部分低资产家庭资不抵债:受调查家庭中,总资产低于10万元的共有792户,这些家庭的资产负债率为30.7%,远高于其他家庭,其中有106户家庭的资产负债率超过了100%。
4、刚需型房贷家庭的债务风险突出:受调查家庭中,43.4%的家庭有住房贷款。有房贷家庭的资产负债率、金融资产负债率和月偿债收入比分别为16.5%、101.5%和29.0%,债务风险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其中刚需型房贷家庭的债务风险尤其突出,这三项指标分别为24.2%、151.3%和33.0%,均为所有群体中的最高值。
5、 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负债率较高,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负债率为44.6%,其中,有负债家庭的金融资产负债率均值为85.3%,中位数为117.3%,半数以上的家庭金融资产负债率超过了100%。资产流动性较差,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上述风险汇总到一起如何总结呢?就是中国城镇家庭的资产总量看似均值较高(超过了300万元),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家庭资产构成高度单一,流动性水平很差,在抵御未来潜在的经济危机时,抗风险能力很弱。
与头部富裕家庭超高的家庭资产体量同时存在的,是目前全国居民整体还极低的收入水平。前不久,国家统计局也发布了内地31个省市一季度的居民收入与消费数据,先来看整体情况——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月均2854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1元(月均3897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速)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1元(月均1537元),增长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7%。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7109元(月均2370元),下降0.7%,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3.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0034元(月均3345元),与上年持平,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625元(月均1208元),下降1.0%,中位数是平均数的78.1%。
按收入来源分,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896元,增长1.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7.2%;人均经营净收入1376元,下降7.3%,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6.1%;人均财产净收入741元,增长2.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7%;人均转移净收入1548元,增长6.8%,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8.1%。
数据值是不是很低?是很低。是长期以来都这么低吗?是长期以来都很低。而且,目前我们全国人均(月均)可支配收入能够接近3000元,是经过了改革开放十岁多年来的持续努力,特别是过去十几年间连续性快速上涨,才有这样的收入水平。
所以每当我看到网络上动辄出现“某某城市人均收入都过万”,“多少岁年薪低于几十万是不是很失败”,“中国还有人月收入低于X千的”等类似观点时,我内心事实上只有一种感受——何不食肉糜?
而地大物博如中国,各省市的人均收入水平又不尽相同。这里我们通过整理内地31省市一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盈余水平,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各地区居民的真实平均收支情况。
疫情下的中国各省居民收入与消费:2020年或成全民消费观转折点
疫情下的中国各省居民收入与消费:2020年或成全民消费观转折点
分省市来看,上海依旧是中国在收入支出数据上最为出色的城市。一季度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21元(月均6540元),人均消费支出10410元(月均3470元)。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我们还可以得出大致上的人均盈余。在这项我认为是最能体现地区普通居民经济风险意识数据上,上海市居民可以做到月均盈余3070元,这也是现阶段国内唯一月度盈余超过3000元的地区。
除上海之外,月度盈余能够超过2000元的地区,国内也仅有三地,分别是北京市的2624元,浙江省的2561元,江苏省的2392元。其余的各省市,距离该数据值相差都还比较远。
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如果我们把月均能够盈余1000元作为一个所谓的“阶段性小康”的标准,那么截至2020年一季度,中国内地的31个省市中,达到这一标准的地区有12个,没有达到这一标准的地区则有19个。
当然,上述的这一标准完全是我个人的意见。即我认为如果一个地区的居民平均月均盈余水准连1000元都达不到,在当下的中国整体生活成本和物价水平下,我认为是决然达不到所谓的生活“小康”水准的。对此,大家也可以自行思考。
同时,我也希望大家可以仔细去对比各省份的平均收入和支出数据,因为虽然整体来看各地区居民大致上是高收入匹配高支出,低收入匹配低支出。但是部分省份,仍旧存在明显的支出水平高于收入水平的情况。
对于这些地区,我们认为原因可能是多方面,包括当地的生活成本与物价水平是否相对较高,当地居民的收入预期与消费方式是否较为乐观,又或者是过往数据累积造成的效应。但事实上每一次谈及中国分地区的消费情况,我都会特别强调这一点。普通家庭消费一定要量力而行,且要把预防未来潜在的经济风险放在消费观念当中的最高权重要素之一。
受疫情综合影响,一季度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受限十分明显。这体现在一季度的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上,无疑是更为明显的,整体来看——
2020年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8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19.0%。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7855亿元,同比下降19.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725亿元,下降17.7%。
这样大规模的社消数据回落,在中国经济历史上无疑都是十分罕见的。我个人认为,这对于未来十年中国整体的消费行为与消费方式,都将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具体到各省份,情况则更为复杂——
疫情下的中国各省居民收入与消费:2020年或成全民消费观转折点
疫情下的中国各省居民收入与消费:2020年或成全民消费观转折点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1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负增长,14地降幅超20%,而有15个省份增速强于全国水平,其中,湖南(-11.5%)、安徽(-11.9%)、江西(-11.9%)、福建(-12.5%)、贵州(-13%)、四川(-13%)、甘肃(-13%)、云南(-14.3%)、浙江(-14.7%)、广西(-15.2%)、山东(-15.2%)、河北(-16.3%)、宁夏(-16.5%)、江苏(-18.1%)、重庆(-18.6%)。
不过事实上,各省市一季度实际的社消总额下降,还并不止以上的数值,我们还需要在此数据上累积原本应该正增长的部分。2019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79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
换而言之,我们至少要在以上的下降水平上,进一步再扩大至少7~8个百分点,才是2020年一季度各地区真实的社消数据下降水平。
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消费是在较为强烈的刺激下运行的。这既包括类似春节、国庆这样稀有的长假下,国内亿万消费者被长期工作压力下压抑的消费冲动被集中释放,也包括各类购物狂欢节和消费信贷产品在过去十几年间如火山般喷涌爆发。
那么如何评价过去十年中国社会整体的消费观?如果上网检索,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几乎都是:物欲、享乐、虚荣、攀比、超前消费、过度消费。
其中,关于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的热议,在前几年中国网络小贷发展最为草莽无序阶段,伴随着裸贷、套路贷等屡次刷新国内消费观下限的新闻层出不穷,曾一度达到顶峰。
参考中国社会整体信用卡授信总额数据变化,可以发现从2009年到2019年十年,是中国社会整体消费观变化最为剧烈的十年。中国整体信用卡授信总额从2009年的1.36万亿到2019年的17.37万亿,增长了近12倍。
不断提升的信用卡授信额度,进一步推涨了信用卡应偿信贷额度和逾期未偿信用额度——
根据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底,中国人应偿信用卡的信贷余额为6.85万亿;而在2015年底,这一数据还为3.09万亿。三年时间,这一数据翻了一倍还要多。再之前2013年底,这一数字为1.84亿。
如果我们进一步将时间扩大,可以发现中国整体信用卡期末应偿信贷总额从2009年的2457.58亿元逐年增长至2019年的7.59万亿元,11年增长近30倍。
但值得庆幸的是,2019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相较2018年的788.61亿元,同比下降5.83%,为自2010年以来首次。
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两点首先是中国整体经济增速放缓,调整经济结构与降低金融风险成为未来十年最重要的经济工作;其次则是伴随着经济形势的日趋严峻,人们的收入稳定性与增长预期均受到了相对显著的影响,社会上反思与抵制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思潮开始崛起。
所以从上述维度来讲,我并不认为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重大影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为从人性来讲,普通人依靠自省纠正错误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消费观念也是一样,除遭遇重大资金受损情况外,普通人几乎没有主动改变消费观念的内在动力。
而中国的国情又颇为特殊,过去长达几十年的时间维度中,政府通过政策手段人为控制原本会周期性发生的经济危机不在中国发生,这几乎使得中国有完整的一代人从未真正切身体验过经济危机会对自身及家庭生活带来的综合影响,从而使得国人对于“经济危机”的印象长期停留在了“那只是会发生在外国的情况”的错误层面。
此次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负增长,社消大回落,收入衰减甚至中断,短期来看对中国年轻人看似残酷。但长期来看,却是比在网络上看过千百篇理财文章,花钱买上多套投资课程,实际效用要有效得多。
2020年,或将成为中国全民消费观念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消费将从爆发走向理智,中国消费者也将从过热走向冷静。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避免中国消费迅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避免中国社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从高物欲跌落至低物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