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觉厉!字节跳动副总檄文里大有玄机

首页 2020-03-15 09:53:48


3月6日晚,一个名为“李亮”、认证为“字节跳动副总裁”的头条号,突然连发两篇檄文讨伐腾讯,分别为《马化腾“朋友圈”引发上级深夜交办的“跨省大案”》的上篇和中篇,翻出了两年前腾讯报案的“黑公关”案和百度“打头办”事件,其曝光内幕之“黑”、用词之狠辣,撩拨得底下评论一片哗然。
时隔两年,为何旧事重提、冷饭热炒?笔者在阅读这两篇文章时,亦不断地被这位副总裁文中赤裸裸的细节、昔日突破法律底线的行事手法,以及匪夷所思的出牌套路所震惊,许多个问号在脑海里萦绕不去。于是笔者查阅了很多网站,试图通过分析去破解这些问号,还原这起黑公关案的来龙去脉。

 
问题一、为何只字不提当年“黑公关”案的真实由头?

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先按照李亮头条号上篇提到的信息,来还原一下这起“黑公关”案:
2018年5月31日,腾讯公司联合某机构发布调研报告,称网络游戏已经对青少年没有危害,对青少年危害最大的是短视频。
6月6日,山东某中学岳老师(网名:诤言无昧)在新浪微博发表文章《腾讯、共青团媒和XX部长为何一再为“网游”洗白》,对上述调研报告提出质疑。
6月20日,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发朋友圈称,“若不是这个纰漏,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黑公关是多么猖獗……本想一贯佛系忍忍就算了,但是时候挖根源了”。并附上这篇批评文章的截图。
6月22日凌晨1点,某地方办案机关接“上级交办线索”。第二天,办案机关到北京实施抓捕。
2018年6月25日,腾讯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多名黑公关涉案人员已被警方刑拘,部分嫌疑人潜逃境外”。
    对于此事酿成案件的原因,李亮头条号在上篇里轻描淡写地称:易特网转发文章后,“只有十几个阅读,却引发了腾讯公司的强烈不满”。
但实际上,这篇“只有十几个阅读”的文章,在当时却非常有名。原因何在?就在于此文当时在网页上显示是异于正常文章的——在批评共青团青少年权益部部长王锋时,正文里突然出现了用括号标注的一行字:“(这一段去掉吧。因为王锋的确说的是很有道理的......不然会让文章变成为黑而黑)”。
 
这个标注意味着什么?很明显,这是编辑在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在发布时未被发现而删除,才连带着括号原封不动地出现了,这明显是公关策划中的低级失误。“黑公关”实锤一露出,怪不得马化腾在朋友圈截图中重点圈出,以表达愤怒。
   这大概是整个案件最重要的信息,也足够可以让吃瓜群众合理判断,要不然也确实说不通:只有十几个阅读的文章,马化腾为什么要强烈不满到要报案的地步?难道他真是闲的吗?毕竟这几年批评腾讯的文章十分多,比这篇骂得狠的也有的是,就没有看到哪个上升到刑事案件的地步。但这个重点,两篇檄文的作者在文中却偏偏没有提及,不知道是真忘了,还是不敢提?导致不清楚案件的人读完文章,还以为腾讯真因为一篇批评文章就报案,来应对言论批评,却压根不知道背后隐藏的,是白纸黑字明明白白的“黑公关”线索。
 
问题二、为何上篇里误导报案时间?

关于报案时间,上篇表述为“从马化腾发布朋友圈,上级深夜凌晨1点交办,到当即刑事立案,并迅速安排警察远赴北京抓捕,整个过程仅用了三天时间”。
笔者搜索网络,发现目前可见的公开报道里,均没有准确报案时间的信息。虽然这样,但文中其实偷换了一个概念:用“马化腾发布朋友圈”替代了“报案”。但其实稍具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发朋友圈”和“上级交办”“刑事立案”并没有直接的顺序,实际操作完全可以报完案,隔上一段时间后,再发朋友圈。
   所以说,马化腾发朋友圈≠腾讯报案。笔者猜想,腾讯应该是发现疑似“黑公关”的证据后进行了固定并移交报案,时间可能在马化腾发朋友圈之前,警方收到相关报案信息后要进行判断,如果够相关罪名的立案标准,就会受理,这个时间可长可短,取决于报案信息以及相关证据,和“朋友圈”并无关系。
   上篇里并没提报案时间,倒是强调了马化腾朋友圈的作用。可如果马化腾发一个朋友圈就能调动公安力量,之前的3Q大战就没必要你来我往折腾到法院,多发朋友圈就搞定了。



问题三、为何主动爆料幕后指使人是自家员工?

从网上的公开信息和李亮头条号的上、中两篇文章来看,可以确定的是,马化腾截图圈出括号中的话,是萌媒(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章某、任某受人指使,在利益驱使下对原文编辑加工,并散播推广而留下的痕迹。警方透露,其目的是为了通过网络“水军”恶意炒作诋毁腾讯和共青团中央。
但章某、任某等受谁指使、收谁的钱,就无从知晓了。当时,互联网圈、公关圈纷纷有人猜测背后始作俑者就是和腾讯竞争的字节跳动,但一直没有实证。不过,这次出乎意料的是,李亮头条号的上篇,把这块缺失的拼图补了起来。
上篇写道:“因事涉我司相关业务,有同事在微博上发现了岳老师的这篇文章后,觉得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岳老师的观点。北京某咨询公司章某将文章推荐给了南京易特网,易特网转发了这篇批评腾讯的文章。”
这等于摆明了承认了章某背后的指使人是字节跳动的某员工。而且上篇还承认:在百度“打头办”事件中,字节跳动员工也是“与章某沟通约了几篇评论性文章,其目的是揭露百度设立‘打头办’涉嫌不正当竞争,呼吁商业竞争回归良性”。
看到这,笔者真是震惊了:这不就是赤裸裸地用“黑公关”手段来“黑”腾讯、黑百度吗?又如何还能这般理直气壮地公之于众?评论区里那帮为作者摇旗呐喊的筒子们,你们真看懂这两个重点了吗?


 
问题四、为何“自曝家丑”称张一鸣曾被警方询问?

对于字节跳动是否涉案,李亮的中篇也有细节显示:字节跳动张一鸣和张利东曾被警方要求询问。文章称“2019年6月27日至28日,在个别领导的安排下,该地方办案机关派出公安人员,到我司北京办公区,在没有出具询问通知书以及调证函的情况下,拒绝我司书面回函配合说明情况,要求必须询问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及法定代表人张利东”。
说实话,看到这里,笔者再度震惊,震惊的不是警方的做法,而是这种自曝行为。都说“家丑不可外扬”,尤其是牵扯到公司大BOSS的“家丑”,但在这篇檄文里却毫无顾忌地把它抖落出来了,是大义凛然,还是别有用心?我们不得而知。
这些都是什么神操作?笔者只能试着分析:一种可能,就是一方面做好“切割”,指明系“同事”所为,甩脱自己或公司的责任,另一方面做好“捆绑”,点出张一鸣、张利东曾被公安询问,来进行利益共同体的绑定,这样,即便案件是最坏结果,也有退路。
虽说在商言商,不过,李亮作为直接向大Boss张一鸣汇报的公司副总裁,必定是深得公司信任的。所以不管动机是“切割”还是“捆绑”,不免让笔者想起“农夫与蛇”的故事,农夫帮助了蛇,却被蛇恩将仇报地咬死了。
关于“诤言无昧”是否涉案,目前并无官方信息流露。据报道,“诤言无昧”原名岳增学,是山东某中学的语文教师。一个有趣的细节是,“诤言无昧”的新浪微博显示其是山东临沂人,巧得很,字节跳动负责公关事务的副总裁李亮也是临沂人,这两人是否早因同乡结识,不得而知。

 
问题五、案件关联方如何能够操纵舆论干预司法?

抽离重要信息,将案件片面化展示……多种手法运用下,该案性质一下从“黑公关”变为腾讯“操纵司法、打击言论自由”,也正是因为这些套路的存在,李亮这上、中两篇的评论中,看客们几乎清一色地痛斥该案存司法黑暗。
    从360到字节跳动,有十几年公关经验的李亮是了解舆论、掌控舆论的“一把好手”,深谙看客心态,懂得读者需要什么,也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但从司法角度而言,这种只摘取对己方有利、舍弃不利的案情,以偏概全的做法,在媒体平台(12万粉丝的头条号)上公开发表,有误导公众、操纵舆论干预司法的嫌疑。
   尤其是李亮头条号也透露,这一案件目前在还未开庭的审判阶段。对于尚未审结的案件,在开庭前的时间节点,案件关联方却发布这种缺失关键细节的文章,利用舆论影响审判的目的,跃然纸上。
   我国宪法、刑事诉讼法均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媒体当然可以正常行使报道案件的权利,但要警惕的是,媒体先行对案件进行“舆论审判”的行为——媒体先入为主带着某种期望值和价值观进行报道,失去中立立场,最终裹挟舆论声音,影响了法院的独立审判权。
   现实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李亮头条号平台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但身为互联网知名人物,拥有12万粉丝,其也具备了一定程度上传播平台的属性。而且字节跳动本身作为案件关联方,并非客观中立,更要审慎使用这种涉嫌干预司法影响审判的方式。
同时,李亮头条号其实棋行险着,文中多次指责某地办案机关受案外因素影响包庇办案:“随着侦办方向的不断调整,在个别领导的安排下,该地方办案机关将相关人员罪名也从‘寻衅滋事’变换为‘损害商誉’,再改为‘非法经营’。”
如果真像文中所曝那样,此案存在着极大的司法不公,那作出这种鱼死网破的姿态是可以被理解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此案已历时一年多 ,罪名还在不断变化、警察也还在实地上门取证,不同样也能够证明警方很慎重、很努力地在做调查吗?要不然,现实中面对调皮捣蛋的熊孩子,有些家长就直接一巴掌呼上来了,哪里还用耗这么久?
 


问题六、这篇“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檄文,真正动机是什么?

   分析至此,相信很多读者和笔者一样,对于两篇长文的动机产生了疑问:为何李亮要重提对自己公司不利的两年前旧案?旧案重提也就罢了,为何还要透露自己同事是幕后指使人的信息?甚至还透露出公司一、二把手被公安进行刑事询问?
    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迷之操作,令人疑惑。不过凡事都有迹可循,接下来我尝试着分析一下各种可能:
这起两年前的“黑公关”案,目前应该已经到了审判的关键节点。如果猜测不错的话,随着案件庭审的来临,字节跳动方或许感受到了某种压力,有可能是涉案压力,也有可能是刑罚压力等其他压力,才迫使这个头条号甘冒风险,公然和司法机关叫板,用以引起舆论关注,向涉案的相关部门施压。
   再者,根据前文的分析,字节跳动“某员工”与“黑公关”案有所牵连,二在公司中承担向外部推送约稿行为的往往是公关部门,所以“某员工”有很大可能就是公关部门员工,其大leader就是副总裁李亮。不管到最后公司是否涉案,管理者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看上、中两篇文,李亮头条号透露出了大量案外人并不知道的案件细节,在字节跳动尚未完全洗脱怀疑、还是案件相关方的情况下,以字节跳动副总裁的身份向社会公开了这么多内部信息,虽然满足了吃瓜群众的好奇心,但笔者也不禁为字节跳动捏把汗,毕竟泄露案情、干扰司法等“锅”背起来,也不是闹着玩的。
李亮头条号的两篇文章,上篇和中篇发布时间是前后脚,衔接相当紧凑,唯独下篇却偏偏未在同一时间推出。何意?是没写完,还是故意留下悬念,以吸引粉丝、吸引舆论关注?如果真有下篇,作为一个公关老手,岂会预料不到扔出前两个炸弹的后续杀伤力?这时若不及时出手最后一个,很可能会夜长梦多、迟则生变?
正在猜测中,李亮在3月7日更新了一段视频——电影《风声》结尾的片段,“老枪”怀念已舍身成仁的战友“老鬼”。用此悲壮桥段来托物言志,这手法,我等看客还是很容易就能悟到发布者的心境:久在战斗一线,怕是已经做好了为信仰而付出一切的准备。
面对粉丝对下篇的追问,李亮头条号在评论区回复说:“下,不让发了”。至于谁不让发,他又不明说,似乎又“留一手”、制造个悬念。是遭遇了某些“不可抗力”吗?评论区各种猜测也在继续。
套句名言:也许,这世上原本就没有下篇,传的人多了,也就有了下篇。真相到底是什么,或许只有“黑公关案”水落石出,才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