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涪城醉酒为例,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试析刘备的双重人格

首页 2020-03-09 09:42:14

导语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52岁的刘备,以刘璋没有满足其借兵借粮的条件为借口,杀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占据涪城。据有涪城后,他与众将饮酒作乐。酒宴上,得意忘形的刘备,将规劝他的军师中郎将庞统轰出酒席。这一事件(以下简称"涪城醉酒")在刘备的一生中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通过这件事,人们却窥见了他内心的真实。

以涪城醉酒为例,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试析刘备的双重人格

刘备剧照


以涪城醉酒为例,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试析刘备的双重人格

刘备的为人城府很深,史载他"喜怒不形于色",《三国志》里记载刘备纵情作乐的地方只有这一次。涪城醉酒是他一生中最为放纵的一次,在这次君臣口角中,刘备仁德的自我败给了奸诈自私的本我,本我挣脱了自我的束缚,刘备人性中恶的一面占了上风,并影响了后期的行为。

一、奸诈自私的本我战胜了仁义的自我的表现

佛洛依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1. 本我代表的是人格中无意识的欲望和本能,可以理解为欲望。
  2. 自我主要特征是既要满足本我要求,又要考虑现实原则,可以理解为理性。
  3. 超我主要特征是社会的道德标准,可以理解为道德。人的一生中,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方面时刻做着斗争,他们之间相互冲突,相互妥协,相互统一,本我的驱使和超我的限制和自我的妥协促成了一个完美生动的人格。

对刘备来说,奸诈自私是他的本我,其最大的欲望就是要做一个君主。《先主传》记载:刘备少年时,他家东南角篱笆边上,有一棵五丈多高的桑树,枝繁叶茂,形同车盖,过往行人都觉得此树长得非同一般,有人预言,这家要出贵人。刘备在与小朋友在树下玩耍,曾说:"我长大了一定会乘坐这个羽盖车。"

以涪城醉酒为例,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试析刘备的双重人格

老桑树

刘备幼时的无心之语,就是其本我的真实反映,求权欲望极强, "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刘备曾经在当时的大儒卢植门下学习过,卢植对儒家经典做过注释,在汉末儒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刘备在其门下学习。虽然不太用功,但是在思想上肯定受到了老师的影响,所以他立下了"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志向。这应该就是他的超我。

刘备的自我,是本我和超我的妥协与协调的结果,外在表现就是我们见到的仁义了。仁义是他理性的体现,刘备曾经和庞统说过,我和曹操是死对头,曹操压迫人,我就宽厚待人;曹操凭借暴力,我就施以仁厚;曹操示人诡诈,我就表现忠诚给人看;每件事我都与曹操反其道而行之,这样霸业可成。

以涪城醉酒为例,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试析刘备的双重人格

仁义成为刘备争霸的工具,曹操对刘备的评价一针见血,"外君子而内小人"。

涪城醉酒中的刘备,因为占据了涪城,益州在望,本我大暴露,大摆酒宴,庆祝胜利。宴乐中,他与庞统君臣之间发生了的口角。

以涪城醉酒为例,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试析刘备的双重人格

庞统剧照

醉酒后的刘备吐露了真言,他对庞统说:"今日聚会,太高兴了。"庞统说:"抢了别人的地盘,却认为是高兴的事,这不是仁义之师应该有的态度。"刘备大怒说:"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你说的不对,马上给我滚出去!"庞统转身就走了。过了一会,刘备意识到了做错了,赶紧派人请庞统回来。庞统回到席间,只管闷头吃喝。刘备问他:"刚才究竟是谁不对?"庞统回答:"咱们君臣都有错。"刘备听后大笑,酒宴上气氛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刘备在攻占益州的过程中,纠结于仁义诚信,多次丧失了夺取益州的机会,经过这么一醉一闹,他挣脱了仁义的束缚,本我得到了释放,醉酒后的刘备把自己比作了周武王,彻彻底底地坦露出自己的心声,和对权力的赤裸裸的渴望。正如张作耀先生评价的那样: "刘备酒后吐真言,彻底揭开了自己的伪善面纱"。

以涪城醉酒为例,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试析刘备的双重人格

张飞剧照

二、本我的放纵,是刘备在利益攸关时的惯常表现

刘备的自我约束非常成功,通常人们提起他,仁义、信义都是他的标签,然而,我们细细梳理他的经历会发现,一旦牵扯到利益,他的本我就会占到上风,见利忘义,背叛旧主,颇有有奶就是娘的意味。

在《三国演义》里,张飞辱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其实,历史上的刘备背叛故主的次数比吕布多得多了,"多姓家奴"也配得上他。吕布的手下就曾向吕布建议,"备数反覆难养,宜早图之。"吕布不听,不仅自己落得身死的下场,还连累妻女。

刘备在占领益州之前,每逢有利益摆在眼前,他都会毫不犹豫的背弃故主,投向新主子的怀抱。看下表:

以涪城醉酒为例,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试析刘备的双重人格

从表中看出,刘备背信弃义的对象有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孙权和刘璋等八人。

其中,投靠公孙瓒是因为走投无路;

以涪城醉酒为例,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试析刘备的双重人格

公孙瓒剧照

投奔陶谦,是因为四千丹阳兵,后来他还得到了徐州。这次投机应该是刘备的人生的一个转折,他在徐州这块舞台上,周旋于袁术、吕布和曹操之间,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为他在军阀间拥有了一定的名声,占据了一席之地,有了和军阀们平起平坐的资格。

刘备和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刘璋的关系,就像农妇和蛇,东郭先生与狼的关系。刘备是那条蛇,是那只狼。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例子,曹操在刘备投靠以后,待他极好,不仅上表汉献帝封为豫州牧、左将军,而且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刘备的回报则是暗中参加衣带诏,想除掉曹操,他感觉到危险的时候,自己不仅拐了曹操数万兵马,而且杀掉了徐州刺史车胄,更是将参与衣带诏的盟友弃之不顾,信义像衣服一样被他扔掉了。

以涪城醉酒为例,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试析刘备的双重人格

曹操剧照

刘备常以仁义自居,当面临危险的时候,自我常常让位于本能,在刘备放弃新野,逃至当阳时,有十万百姓跟随,有人就劝刘备放弃百姓,赶紧跑。刘备却说:"成就大业以取得天下人心为本,现在人们主动归随我们,我怎忍心抛下他们!"

以涪城醉酒为例,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试析刘备的双重人格

听了这话,刘备给人的高大上的印象,但是当面临危险时,他的本能就暴露出来了,史载,当曹操的5000虎豹骑追上来时,刘备只带了诸葛亮等数十人逃走,连妻子儿女都不顾了,何况十万百姓。

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在这场败退中,刘备的两个女儿,被曹操部将曹纯所俘获,其命运可想而知。

以涪城醉酒为例,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试析刘备的双重人格

赵云大战长坂坡

刘备生于乱世,出身没落皇族,幼年丧父,与母亲靠卖些鞋子和草席为生。早年社会底层的历练,使他在为人处世上,唯利是图,不讲信义,甚至是忘恩负义。这些负面因素成为他本我的烙印。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他的本能也成为他能够生存下来的一个手段。

三、超我的回归,临终前的谆谆教诲

如果说,在霸业没有取得成功的时候,需要压抑本我,给终极目标找一个高大上的借口,仁义是需要常常表现出来的,但是在成功后,这块遮羞布就可以扔掉了。刘备就是这样。

以涪城醉酒为例,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试析刘备的双重人格

刘备剧照

在涪城醉酒后,刘备的本我具备了释放的条件。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放纵将士抢劫。在《三国志·先主传》《赵云传》和《刘巴传》中均记载了同样的一件事,刘备为了鼓舞士气,下令攻破成都后,允许将士抢劫掠夺。攻下成都时,刘备的军队几乎全部参与到抢劫金银财宝中,天府之国的财富遭到了一次血洗。

2.大量赏赐将士。刘备占领益州后,不仅赏赐士卒大量酒食,而且取城中的金银赏赐有功的将士,张飞传记载,"赐诸葛亮、法正、( 张) 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其余颁赐各有差。"

诸葛亮、法正、 张飞及关羽四人得到的赏赐是2000斤黄金,4000斤白银,2亿铜钱,蜀锦4000匹。由此可见,蜀中财富被掠夺到何种程度。

以涪城醉酒为例,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试析刘备的双重人格

抢了金银财宝还不罢休,人的贪婪被激发出来,有人提出,将蜀中士民的房屋土地拿来分了。这种强盗行为,幸亏被清醒的赵云阻止了。

3.铸直百钱,掠夺百姓财富。将士洗劫了府库,赏赐掏空了国库,出现了"军用不足"的结果。于是刘备采用了刘巴的建议:

"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裴注引《零陵先贤传》

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三个手段:

  1. 第一,发行大额钱币,一个新"直百钱"等于100个五铢钱;
  2. 第二,压制物价;
  3. 第三,派官员监管市场。


以涪城醉酒为例,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试析刘备的双重人格

本来钱币贬值,如果物价随之上涨,百姓的损失不会特别大,但是刘备左手控制物价,右手滥发钱币,对下层百姓开展了赤裸裸的掠夺,用绝对的权力,将百姓的钱财压榨到自己手中,财富聚集的效果是惊人的,"数月之间,府库充实"。巧取豪夺像刘备者,哪里还管得了百姓的死活,也间接证明了他本我的可怕。

涪城醉酒后,摆脱仁义束缚的本我,恣意放纵,严重抹黑了刘备的形象。不过,刘备在经历夷陵失败后,有所醒悟,超我回归,压制了放纵的本我,仁德的刘备最终也回归了,例如他善待了投降曹丕的黄权家属。

从他临终遗嘱中也能证实这一点。刘备嘱咐后主刘禅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并且告诫刘禅不要像自己这样。

结语

史书中的刘备,虽有皇室血统,却沦为普通百姓,颠沛流离,奔波多年。一生屡遭惨败,但是折而不挠,终成霸业。

刘备的性格很复杂,一面是枭雄,一面是仁君,其实就是本我和自我各自外化的表现。

作为枭雄,刘备刚猛勇武,有时候还感情用事,还夹杂了唯利是图、反复难养、玩弄权术等一些劣性;

作为仁君,刘备熟知,得民心者得天下,能礼贤下士、识人用人。

以涪城醉酒为例,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试析刘备的双重人格

刘备评价马谡

刘备仁君的一面赢得了当时和后世许多人的赞颂与追捧,因此,在后来的文献或者文学作品里,刘备作为仁君的形象,被刻意强化,越来越被突出,而其枭雄的一面,被有意隐瞒,越来越淡化,以致人们忘了刘备曾经的枭雄之姿。

参考资料:

1.《三国志》裴松之注

2.张真《刘备形象生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