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族“商人”的起源入手,窥探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首页 2020-02-21 10:36:20

自古以来,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高低往往与其所拥有的财富大小所挂钩,古代地位至高无上的皇帝,身上穿的是锦衣华服,吃的是凤髓龙肝,把玩的是世间珍宝,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但有那么一批财富可与之匹敌的商人,明明富可敌国,但社会地位却是天壤之别,明明腰包很鼓,却在人前直不起腰板,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便是这般低下。

一、“商人”的起源: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笔者认为若要追根溯源到原始社会时期,那么在原始经济中,其实每个人都是“以物换物”的经济主体,“商人”的划分还不足以得到体现,所以商人的出现应该是要伴随着社会阶层的出现。

一直到初代王朝的建立,开始出现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区别,人与人之间渐渐有了尊卑之别和地位之分,这才有后文的商人地位变迁一说。

从商族“商人”的起源入手,窥探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起初在夏商之争中,商族凭借贸易积累起来的财富在战争中战胜夏王朝,后周朝取代商朝,商族百姓又沦落到奴隶阶级,商族农牧业因为生活所迫,渐渐发展起手工业,之后出现产品剩余现象,由此再重新做起贸易。

商族人因为天生的经济头脑(商朝六世亥就是个很有生意头脑的君主)把贸易做得风生水起,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自此,人们就把生意做得好的人称为“商人”,这个称呼也一直延续至今。

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社会地位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

在春秋时期,社会已经将人划分士农工商的不同身份,纵有阶级的尊卑之分,但是对于商人不存在打压鄙夷一说,甚至当时的政治还是很支持经商活动的。

商人作为独立的一个阶级,是被允许参军参政的,其社会地位并不低下。例如春秋时期著名的学者——子贡,作为孔子的十大爱徒之一,以其能言善辩和“瑚琏之器”的才华闻名于春秋各国,但除此之外,子贡是孔子师徒众人当中的首富,为支持孔子的理想出过不少力,是个被追求理想耽误的优秀商人。

从商族“商人”的起源入手,窥探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由此可见,商人的身份在当时那个社会除了财富之外,并没有带来什么异样的看法,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烽火不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相攻伐吸引了君主的所有注意力,只要是对取得战争胜利有利,其它的事情都可以退而求其次,如此,自然是无暇顾及到国家的内部结构。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李斯

一直到战国时期,秦国开始整顿国家内部并采用了商鞅的变法学说,为了使秦国富裕起来,商鞅采取重农抑商、奖励战功、强调纪律法律的变法,其中关于农业和赋税的制度强调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使秦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关于军事和纪律的制度加强了法律的严明行,使得秦国逐渐在众多国家中脱颖而出,为之后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从商族“商人”的起源入手,窥探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商鞅的变法削弱了贵族的权利(变法剥夺了贵族的土地私有权),这也在后面导致了商鞅被贵族追杀,但是他的变法仍被后世所采用,并且重农抑商的制度除了鼓励农耕纺织业的发展之外,还对商人实行重税制度,商人的社会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农本商末”的风气对后世有这巨大的影响。

看到这肯定会有人好奇,做生意来钱不比种田要快得多?那为什么统治者就这么排斥商人呢?政治者的心理可没这么好猜,如果没有文献记载的话更是无从考据,但是笔者看过一个比较有理有据的分析。

从商族“商人”的起源入手,窥探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古代的编户制度(商鞅变法中也有过强调)类似于今天的户口登记,官府将自己领域内的百姓登记在册便于挨个收税,农民守着一方土地,不仅户籍方便编辑,其田地资产更是容易检查收税,而商人不同,跑南跑北没个固定地儿不说,挣多挣少也鲜为外人知晓,官员很难对他们进行收税。

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一点还是精神层面的说法,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不仅将人的地位进行划分,更多的是不同等级下带来的权利,就像是皇帝自称天子,所以要享受至高无上的荣华富贵才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地位,但是商人呢,若是富可敌国,不也可以无忧无虑为所欲为?对于掌权者来说,旁人享受和自己一样的待遇,难免心中会有些忿忿不平。

三、自商鞅变法后商人地位的低谷及短暂春天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到汉朝建立,社会认识一直都是“士农工商”,西汉建国时期的经济建设靠的就是发展农业,虽说期间也出现过几位豪强,但是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商人贬低为“贱类”,这种情况一直到汉朝都没有任何的改进。

商人明明有钱,却不能穿丝绸类衣服不能坐马车,就是虽然你有钱,但是钱却花不出去,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憋屈的事情?不仅如此,经商者以及其后代都被禁止进入仕途,经商者即世世代代都只能经商,读再多书也只能是有文化的生意人,这不是赤裸裸的对经商的仇视还能是什么?

从商族“商人”的起源入手,窥探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到唐朝之后,其社会以经济繁荣而闻名于古今中外历史,商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在唐朝初期,统治者仍然延续着前人的“贱商思想”所以对商业发展并不上心,但是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后期商人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出来,统治者终于开始重视商业,颁布扶持商业的政策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商人也自此重新得到社会的认可。

“重农抑商”政策的稍微松动,使得商人的权利得到一定的膨胀,甚至开始向政治渗透。唐朝算是商人在长久低谷中迎来的一个春天,一方面是因为商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实在是不容小觑,另一方面是得利于唐朝的开明风气,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包容性的朝代。

在政治方面,流行老子的无为说法,为商人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文化方面,文人多表达自己的特性,性情多不羁的侠义,当时盛行的“漫游”风(李白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便是很好的例子。

再到两宋时期,经济与科技一齐繁荣发展,其最具繁盛的时期比起唐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归咎于宋朝对商业的重视。

从商族“商人”的起源入手,窥探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若说唐朝是商人的一个春天,那么宋朝对商人的热情则是夏天,唐朝对商人采取的是偏向于不反对政策,宋朝实行的是支持政策,宋朝时期将商业提到与农业同等的地位,其政治地位有很大的进步。宋朝对商业的扶持政策可以从其繁荣的市民文化看出,商业的繁荣发展也充实了国库,为日后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基础。

商业经济经历唐宋时期之后应该是日益活跃的,但是明清时期的背景过于复杂,商业的发展也困难重重。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对海外贸易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而国内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相较于之前严厉尤甚,尽管“贵士贱商”的思想依然存在,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的思想使得商人想通过对社会贡献财富的方式得到认可的想法日益强烈,尽管政治上有所束缚,但因为商人的经济实力,商重于农的思想在民间渐渐发芽。

从商族“商人”的起源入手,窥探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后来发生的洋务运动则是政府彻底的妥协,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间疯狂滋长,与此同时的,是商人的社会地位在一步步向上流社会走,由万业之末迈向“绅士阶级”。

四、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依旧处于古代社会的底层

总的来说,不同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都有所差别,但不管怎么变,其古代社会地位都处于最底层,这主要和中国古代封建君主制度有关。

从不同朝代的地位变迁中也可以看出,越是开明的朝代反而没那么多约束,越是强调中央权利的朝代,就越是喜欢农民身上的温顺劲儿,喜欢农业经济带来的稳定,对统治者而言,这反而是让人觉得踏实。

但是“重农抑商”的统治者难道就看不到商人带来的利益吗?当然不是,官商为奸说的就是统治者往往也会暗地里巴结有钱的商人,所以大多数统治者对商人都是又恨又爱。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古代商人虽然有钱,但其社会地位确实一直不高。但是当时的有钱商人能否做到因为富有而不在乎权贵,日子照样过的百般潇洒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文献:《管子》《汉书》《国语》《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左传》《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