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中国沦为了列强的“盘中餐”,可是,在这段黑暗时光里,还是发生了令人振奋的事情。这些事件,足以振奋国人的内心,也让当时的中国可以在世界的舞台上稍微挽回些颜面。
从沙俄手中收复丢掉的伊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当时两国的国力相差悬殊。于是,清廷派出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曾纪泽,前去沙俄斡旋。曾纪泽是一位知识丰富,语言能力强的外交官。他在本次谈判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外交能力与政治手腕,由此,奠定了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出名外交家”的身份。
曾纪泽是名臣曾国藩的二儿子,从小就喜好读书,深受洋务运动的影响,他开始学习西方的知识文化。尤其认真学习了欧美国家的一些科学技术等,因此,曾先生也被誉为是“学贯中西”的人。
他甚至从英国的用地规划和城市建设中,联系到西方社会的政治理念,得出了这样的感慨:“西人地基价值极昂,故好楼居……可谓爱惜地面矣,然其建造苑囿林园,则规模务为广远,局势务求空旷……无几微爱惜地面之心,无丝毫苟简迁就之意。”他指出:“与民同乐,则民不怨。”
清廷派曾纪泽出使,因为,他对对方国情、文化都十分了解。于是,在公元1878年,清廷便任命他出任英、法公使。然而,在曾纪泽出任公使没多久,就赶上了清朝使臣完颜崇厚私自与俄国签约的事情,此事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强烈反对。
话说,自沙俄占领伊犁之后,就一直将伊犁把持在自己的手中。直到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清廷才派出完颜崇厚作为使臣与俄国商议收复之事。据记载,刚一抵达圣彼得堡,完颜崇厚就被对方震慑住了。三日后开始与俄谈判,他本就是一个胆小如鼠之人,而且,还缺乏一些外交经验。
最终,完颜崇厚架不住对方的威胁,便私自签署了丧权辱国的条约《里瓦几亚条约》。除了收复一座伊犁孤城外,其他土地都被其割让了。而且,这个条约还规定:将喀什噶尔及塔尔巴台两处的双方边界作有利于沙俄的修改,以及赔偿军费、免税贸易、增辟通商线路和增设领事等。
这个条约是一个严重有损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不平等条约。签订条约后,全国上下非常气愤,谴责清廷无能,就连一直主张求和的恭亲王都看不过去了。
之后,山西巡抚张之洞上书陈词以表明自己的心意,他向清廷发起质问:“我方只有伊犁一片荒郊野岭,北方超过一二百里的地区都属于俄国,孤注万里,何以图存?”老将左宗棠听到条约签定的消息后更是愤怒不已,说:“我得伊犁只剩一片荒郊,北境一二百里间皆俄属部,孤注万里,何以图存?”
于是,他强烈建议重新与俄方再议。
清廷颇受舆论的压力,于是,逮捕了完颜崇厚入狱,并改派使臣曾纪泽前去沙俄继续谈判。当时的情况非常复杂,使臣曾纪泽更是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但是,曾纪泽还是决定出使,虽然,他知道对方是一个不知廉耻的国家,想要通过谈判改约,并让他们把吃进嘴里的“肥肉”再吐出来,将是一件艰难的任务。
果然不出所料,公元1880年七月,曾纪泽刚刚抵达圣彼得堡,俄国就向他使了一个“下马威”。他们把旧合约拿给曾纪泽看,威胁曾纪泽认可之前的条约。曾纪泽几次反抗,才让对方无奈而归。当双方约定重开谈判之时,曾纪泽早已做足了准备,就连谈判策略也在脑中过了无数次。
他拟定了多个谈判要点都直击对方命脉,并且,以此作为提纲进行谈判。俄方认为:“中方的态度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不愿意继续沟通,并以发动战争作为威胁,要求我方收回改约要求。”但是,曾纪泽却与俄方据理力争,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
而且,曾纪泽告诉俄方:“即便中俄开战,俄方也未必能落得什么好处,希望对方认真思考。”虽然,曾纪泽的话看似“猖狂”,实则兵行险着,这是一种厉害的外交策略,没想到,对方果然被他震慑住了。再加上,左宗棠早已携领大军抵达了哈密一带,蓄势待发。
其实,俄方也不想节外生枝,所以,便同意了曾纪泽的要求,答应重新谈判。在此后的半年时光里,双方通过反复讨论,最终,俄方同意在不损害中方利益的情况下,重新签订了新的条约《中俄伊犁条约》和《改订陆路通商章程》,争回中国的一部分主权。
新旧条约经过对比可发现,虽然,中方还是割让了不少土地,但是,却有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的失地,面积达两万余平方公里;并取消了沙俄在天津、汉口、西安等地的经济特权;还废除了沙俄在松花江航行、贸易等种种特权;俄商在蒙古等地贸易改免税为“暂不纳税”等等。
虽然,这份新约在本质上也是丧权辱国的,但是,通过曾纪泽卓越的外交手段,还是做到了力挽狂澜。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此次外交都成为了晚清屈辱外交史中的一个亮点。所以,在新约签订后,国内对曾先生的赞扬是不绝于耳。
因此,西方列强对中国更是刮目相看,包括英国驻俄公使,曾公开表示:“中国在被动条件下,让俄方做出了他们从未做过的事情,甚至,把已经吞下的土地又还了回来,这位外交官真是优秀。”但是,不幸的是,曾纪泽在公元1890年,于家中去世,年仅五十一岁。
现今,曾纪泽赴俄谈判收回伊犁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是,他作为一个弱国外交官,面对气势汹汹的洋人,敢于挺起脊梁说“不”,敢于跟他们面对面的“叫板”,这一点真是难能可贵。而且,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至今仍启迪着后人,激励着后人,值得后人不断的学习。
参考资料:
【《曾纪泽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