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
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在惠安县涂寨镇,
就有这样一对夫妻院士张文裕、王承书,
以许党报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完美诠释了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他们是科学伉俪,我们的民族英雄。
张文裕与王承书院士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01 “地瓜县”寒门学子 高能物理崭露头角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1910年1月,张文裕出生于惠安县
涂寨镇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由于祖父的疼爱和亲朋老师的关照,
排行老四的张文裕得以上学。
1923年,张文裕以优异的成绩
考上了泉州培元中学。
期间,张文裕家庭连遭不幸,
三个哥哥和两位姐姐相继夭折,
父亲要他回乡种田,
并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
为反抗家庭包办婚姻,张文裕逃出家门,
并在培元中学校长许锡安的支持下,
只身来到北京,
以同等学历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
泉州市惠安县涂寨镇新亭村张文裕故居全景
1931年,张文裕以优异的成绩
完成大学学业,留校任助教。
1934年,张文裕获得“英庚款”助学金,
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
师从著名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
后获博士学位。
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卢瑟福教授(前排左六)与实验室全体人员合影(第三排左四为张文裕)
抗战爆发后,
他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他受邀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从事核物理研究。
1947年,张文裕在实验中发现了
μ子系弱作用粒子和μ原子,
突破了卢瑟福——玻尔模型,
开创了奇异原子物理的新篇章,
国际上称之为“张原子”和“张辐射”。
至此,他在国际高能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张文裕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帕尔麦实验室里
02“二小姐”天赋过人 气体研究史上留名
张文裕的夫人王承书,原籍湖北武昌,
1912年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二小姐,算账那叫一个又快又准。”
是家人的口头禅。
正因为王承书数学方面的天赋
和强大的逻辑能力,
最后做出了一件又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
1930年,18岁的王承书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
1936年,24岁的她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
1939年,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见证下,
她和自己一生的挚爱张文裕
一起步入婚姻殿堂,
从此开启了一段共同为祖国物理事业
而打拼的奋斗史。
1941年,王承书远赴重洋留学美国。
被密歇根大学的国际物理学权威
乌伦贝克教授破格录取。
1951年,她提出了一个
足以影响整个物理学界的观点:
“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WCU)”。
它解决了气体动力学领域
许多悬而未决的历史性疑团,
一经发表便轰动世界。
至此,王承书也迎来了
她在国际物理学界的“高光时刻”。
03为祖国携手归来 “民族英雄”当之无愧
1956年,
张文裕夫妇冲破重重障碍回到祖国。
回国后,张文裕干出了
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等“惊天动地事”,
王承书则为了研制原子弹
做起了“隐姓埋名人”。
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来华访问时,张文裕同夫人与杨振宁、邓稼先合影
张文裕在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
任宇宙线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等职,
后被派往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
1972年,以张文裕为首的18位科学家
写信给周恩来总理,
建议建造高能加速器,开展高能物理研究。
1981年,他亲自主持了高能物理研究
基地建设调整方案的论证。
为了发展我国的高能物理事业,
张文裕呕心沥血,贡献了晚年的全部精力,
直至生病期间还坐着轮椅
到对撞机工地了解工程的进展。
1984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奠基典礼上邓小平同志与张文裕亲切交谈
王承书回国后,为了国家需要,
多次放弃之前的成果和荣誉,
转变自己的研究方向。
1961年,王承书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就在这一年,
王承书秘密接受了高浓缩铀的研发工作,
舍弃所有的荣誉,告别爱人和孩子,
来到大西北,在集体宿舍一住就是几十年。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王承书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但她的使命还没有结束。
30年的隐姓埋名,
她为中国铀同位素分离的
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04留大爱倾其所有 夫妻院士精神永存
张文裕夫妇是名著于世的科学家,
但家中却没有一件高档家具。
他们视书如命,
但除了3个普通书柜之外,
多出来的书只能挤在
4个拉了布帘的小书架上。
张文裕弥留之际,向夫人王承书一再嘱托,
不为儿孙留任何遗产,
将一生积蓄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10万元在西藏建一所
希望小学——“文裕小学”,
3万元给泉州母校培元中学,
剩余部分全部交党费。
1984年12月,张文裕(中)返回母校培元中学参加80周年校庆
王承书临终前,也像张文裕一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将自己毕生积蓄近10万元
捐给了“希望工程”。
张文裕同志捐赠证书
立于惠安县实验小学时化楼前的张文裕校友铜像
张文裕、王承书这两位许党报国、
奉献终生的夫妻院士,
祖国和人民也没有忘记他们。
一提起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
人们就会想起它的奠基人张文裕;
小学课本中《隐姓埋名三十年》,
则记载着王承书的感人事迹。
他们留给我们的,
不仅是科学研究领域的赫赫功勋,
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伟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