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介绍中国四位身份高度机密的科学家,其中一位的研究到现在依然是国家一级机密。
1.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在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是比航母和原子弹还要难造的,这种东西就是核潜艇。
现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五个半国家拥有核潜艇,除了联合国五常之外,半个是印度。
那中国的核潜艇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这就要说到黄旭华了。
黄旭华的父亲都是医生,原本他是想当个医生的,而在抗战时,年幼的他躲在防空洞里,外面是日本飞机的轰炸。
他下了一个决心,以后要造强大的武器来保卫祖国,让任何人都不敢这样在中国的土地欺负中国人。
长大后,他考进了国立交通大学学习造船。解放后成了船舶工业管理局的技术员。
在1957年的时候,他回家看望母亲。
母亲十分欣喜,说道:你从小离开家里,当时战争纷乱,你回不来我们都可以想象到。现在解放了,社会比较安定,交通也开始恢复了,但是父母母亲年纪都比较大了,希望你经常回家来看看。”
黄旭华点头答应了,但没想到,这一次离别后再见面已经是三十年后了。
他的父亲直到去世都没有再见到他,母亲直到93岁才再次见到儿子。
黄旭华去了哪里?
一开始,黄旭华是去了云南滇池,在那里有一个潜艇研究基地。
当时中国没有任何核潜艇的资料,全靠从外面的杂志里搜罗一些信息,甚至传说,中国是从外国买了一个核潜艇的玩具模式,这才找到了一些方法。
就靠着这样的摸索,中国开始了自己潜艇研制之路。
1964年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
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
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
在核潜艇下水试验时,做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毅然决定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
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成功试潜回来之后,他兴奋的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而他的母亲一直都没有得到他的消息,直到1987年《文汇月刊》刊登了一篇介绍中国核潜艇的文章《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里面并没有提黄旭华的名字,只是提到“黄总设计师”。
但母亲一看,眼泪流了出来,这就是我的儿子,没错,这肯定就是我的儿子。
我的儿子数十年没有回来,他被亲戚们大骂不孝,但我知道,他一定在做一件大事。
1995年,母亲生病,黄旭华终于回来了。
在见到黄旭华最后一面时,母亲没有任何的埋怨和悔恨,而是心慰说了一句“你吃胖了”。
这是母亲在人间的最后一句。
在问到黄旭华有没有后悔时,黄旭华回答:我对祖国的忠,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孝。
2.程开甲
在中国,很少有人听过他的名字,因为他的名字跟共和国最机密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中国的原子弹研究。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空投,首次地下平洞,首次竖井试验……有关原子弹的30多次试验,他每一次都有参与。
程开甲出生于1918年,家里希望他能考取功名,所以取名开甲,开科取士第一名。
可是,小时候的程开甲成绩并不好,年年留级,因此有了一个外号:年年老板”。
到了12岁时,他还去上海滩闯荡,结果被当地的流氓欺负,这才醒悟过来,回来后发愤读书,从而得已进入浙江大学,正好赶上浙江大学最辉煌的时候,是的,就算今天的浙江大学,可能都比不上当时的浙大:校长竺可桢先生,数学系苏步青,物理系束星北、王淦昌。还有一个年轻学生叫李政道……当时被李约瑟称为东方剑桥。
当时浙大为了躲避日军的进攻,搬到了贵州,也经常被日军飞机轰炸,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科技落后。拯救中国的方法:科学救国。
在李约瑟的推荐下,程开甲到英国,在诺奖得主玻恩手下读书。毕业后在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当研究员。
但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第一时间回了国。
别人非常不解,因为他在英国的待遇很好,问他原因,他说道:国外你再大也是外国人!
回国的数年后,在大学当教授的他突然接到一个纸条,上面只有一个地址:二机部九所!
从此,他走下讲台,销声匿迹几十年,程开甲这三个字成为了中国最高的机密之一。
后面才知道,他去了罗布泊,在这里隐姓埋名二十载,成为了中国的“核司令”。
当时研究原子弹的九所有三个副技术副所长,他是其一,另外两位是朱光亚、郭永怀。
在罗布泊,他从事的是最危险的环节:核试验!
从1962年离开讲台,此后的二十二年里,他一直都坚守在罗布泊的戈壁,从没有离开。
1996年7月30日,在中国最后一次地下核实验结束后,中国宣布暂停核试验。程开甲的使命才告一段落。
他说道:我永远忘不了过去中国人被人看不起、受人欺侮的滋味。有了原子弹,中国人才真正挺直了脊梁,我们为核武器而献身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国家能硬邦邦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
而直到81岁时,程开甲才走进公众的视野,程开甲这三个字才重新不再是个机密。
2. 林俊德
2012年的5月,在一间医院的病房里摆着一台电脑,一位带着呼吸器的老人正在电脑前缓慢又坚定的操作着。在工作了两个小时之后,他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
”C盘我做完了。“
这位老人叫林俊德,中国的爆炸力学专家,这是他生命的最后二十七天。而在这二十七天,他唯一的希望是能够整理自己的电脑,把一生工作的科研资料完整的留给后人。
林俊德,一个出生在福建永春县的穷苦孩子,小学都没有读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已继续上学。17岁那年,他考上了浙江大学的机械系。
而在上大学的五年,他从来没有回过家,因为没有多余的路费。
后面,他说道,我的一生有三个没想到,上大学,做将军,当院士。
从大学毕业之后,他接到了一个通知: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
在那一刻,他知道自己找到了可以为之的奋斗一生,贡献一切的事业。
林俊德成为了原子弹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
天降大任,他当时连冲击波机测仪器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只能从当时的一些公开发布的杂志里获得信息。
原子弹爆炸成功,天空升起了让人兴奋又惊恐的蘑菇云,而林俊德来不及庆祝,因为他需要率领自己的小组冲向那朵炫丽又恐怖的蘑菇云,去获取第一手的爆炸材料。
在所有国家的第一次核试验,只有中国获取的数据是最多的,这背后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而中国获得这些资料的仪器是林俊德用自行车轮胎和闹钟研制的土仪器。
此后,为了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核试验数据,他曾经在三千米的高山,零下20摄氏度的山顶露宿过,在冬冷夏热的地窨子工作过,在荒芜的大漠里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从1964的第一次核试,到1996年的最后一次地下核试,45次核试验,林俊德全部参加。
中国停止地下核试之后,他的名字才开始慢慢为人熟知,而真正让全中国人知道他的名字,是他最后二十七天。
生命的最后二十七天,他仿佛在完成祖国最后交给他的任务,一次次从病床中爬起来,打开电脑 ,开始整理一生科研留下的资料。
当家人心疼的劝他休息一下时,他说道:”坐着休息,坐着休息。“
停了一会,他又补充道:”坐着比躺着好啊,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
4.于敏
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有一个“于敏”条目,下面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到底起了什么样的关键作用,这个条目却不会告诉你,因为直到今天,他起的关键作用依然是一个谜。
关于氢弹,现在世界上有两种主要的构造,一个“泰勒·乌拉姆”(T-U)构型,另一种就是于敏设计的“于敏构型”。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天津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在读大学的时候,他听到了原子弹爆炸的消息,从此决定研究理物理。
在北大毕业后,他被调到了中科院担任副研究员。主要工作就是探索氢弹技术的理论。
从这一天开始,这位原本可以做出更多成就的科学新星开始隐姓埋名,从事起共和国最机密的工作。机密到连他的妻子都感叹: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在高度机密下,于敏带领团队,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巨大无比的蘑菇状紫色烟云冲天而起,这是中国第一枚氢弹,当量为330万吨级。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仅用了26个月,是所有氢弹研究中最快的。
而于敏从来没有到国外留学,是自主研发找到了属于中国自己的氢弹方案,并把它成功实现。
他的身份在国外是最为神秘的存在。
而在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勋章的15年之后,已经89岁的于敏又荣获了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有人猜测,在这十五年间,于敏可能又取得了什么样的科技成就,只是这个成果现在是国家一级机密,起码要到五十年以后才有可能披露。
而他的一生,连一篇论文都没有发表。因为他的论文都是国家最高的机密。
这就是四位身份高度机密的科学家,像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
在那个年代,中国似乎迎来了一个科学家的黄金时代,有一大批的科学大师。多到连后面的钱学森也不禁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其实,现在中国在教育跟科研上的投入越来越大,中国在科技以及制造领域的成就也越来越多。
举一个例子。
以前我们都是用大电视,后面有了液晶跟等离子的,中国需要升级换代,但当时我们中国没有面板生产线,而日本又不肯供给我们面板,导致我们的厂商要连电视机都生产不出来。
后来三星给了我们面板,但我们生产一台电视机,利润百分之九十多都要给面板厂商,等于中国所有的家电企业在给面板厂商打工。
到了今天,我们有了京东方,在面板上才有了一些谈判权,才能够买到价格合理的面板。
这只是中国上千个追赶的领域之一。
中国的科技领域不能只有一个华为,中国的科技进步需要几十个华为。因为中国不是韩国,一个三星可以撑起韩国,但中国不能只靠一个华为。
在将来,中国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是为中国服务,还为中国企业出海服务,为全世界服务。
我们国家现在从小学就开始上科学课。目标就是在中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科学家。
国家在努力,个人也要努力,家长也要努力。要为国家输送更多的科学苗子。现在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语数英之外,很重视孩子的科学教育。
昨天还有一位家长问我有什么好的科学杂志,他说他以前就是看科学杂志的了解科学的,但现在不知道给孩子定什么杂志好。
他觉得定杂志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买一堆书,孩子有时候会有压力,而且书太多反而不读。杂志一个月一本,看完一本,会对下一本有期待感,能够让孩子珍惜书籍。这其实就是一种延迟满足的效应。
我给他推荐了《万物》杂志。
《万物》杂志是 《科学美国人》的少年版,《科学美国人》是世界上最牛的大众科学杂志,起源于1845年的杂志,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自然》的姐妹出版物。
《科学美国人》走普及路线,主要给高知识份子提供科普知识,到目前为止,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为其撰稿。其中包括了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牛。下面是《科学美国人》部分撰稿人:
它的少年版,在美国叫《How it works》
每一期都会讲当时最热门的科技。而且是身边的科技,比如机场安检分解:
未来海上城市的解剖:
超音速赛车内部:
火箭拆解图
还有生物学知识,比如一条鲨鱼的内部是什么样的:
人类的眼球:
人脑发育:
肠道细菌如何影响你的大脑:
地质内容也有讲,大灭绝的时间轴:
核冬天的形成:
天文学也有:
还有历史知识,比如中世纪骑士和日本武士的对比:
古罗马军队强大的秘密。
日本古代城池解剖:
这个杂志包罗科学的各个领域,是陪伴美国数代孩子成长的杂志。
引进后的书名就是《万物》,讲解万物运转的秘密,讲解万物中的科学知识。
杂志知识涉猎广泛,资讯新鲜,有很多前沿科学知识和话题,涉及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生态环境、太空探索、历史人文等等。
杂志图片对知识的呈现让人惊叹,能在纸面上呈现出三维的效果...
大开本,读起来眼睛舒服!比一般的杂志都大,也比A4纸还大点儿,印刷质量精良...
给孩子定上这样的杂志,孩子以后每个月都可以收到来自科学的大礼。
杂志的每一页都特别的美。
孩子一定会喜欢上。
这套书适合5到90岁的孩子。尤其小学高年级到高中的孩子。
送礼最好送杂志,为什么呢?因为订好之后,对方每个月都会收到你的诚意。
How It Works 国外订购1年价格是 116 美金(相当于人民币 777元),运费另付。
而中文版《万物》价格就相当给力了.
《万物》2020年征订季开启!现在仅需298元!即可获得
① 原价360元的《万物》杂志一年12期
② 定价98元的科普故事音频集(50集,每集6分钟每周更新)
③ 定价40元的万物冷知识音频集(共20集,每集4-5分钟)
此外,现在头条还有特别的优惠,团购2020年杂志,额外获赠一本2019年的杂志,让孩子能够先暏为快。
要看杂志,就看这个品类最杰出的,也应该让孩子接触最新科技。因为现在发展太快了。百年前,一个人不识字也可以过得很好,现在没有文化孩子真的很难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