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个最伟大物理学家的排名,前二十名依次是: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伽利略,狄拉克, 玻尔,普朗克,费曼,法拉第,薛定谔,杨振宁,居里夫人, 约翰·巴丁,约翰·贝尔,阿基米德,哥白尼,皮埃尔·居里,杰拉德特霍夫特,哈勃,开普勒。当然,这个排名不一定准确,还有一种排名是把霍金排了进去,但无论是哪种排名都有一个现象就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近百年里除了杨振宁和霍金基本没有特别突出成就的物理学家。那这是为啥呢?
物理学家艾斯克·牛顿
第一个说法是物理学的低垂果实已经被摘完了,从十六世纪伽利略的经典力学、十七十八实际的牛顿三大定律、十九世纪麦克斯韦的电磁学再到二十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大家觉得物理学到这里已经差不多穷尽了,接下来只是对这些理论的修修补补。这个是否正确咱们暂时不谈,但别忘了在爱因斯坦之前大家也觉得物理学的理论已经被穷尽了,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颠覆了大家对物理学过往的一切认知,所以别轻易说已经是极限无法创新了!
第二个说法是现在的信息共享导致很多的创新都是阶梯式的小创新而不是大突破。而这是由现代信息技术导致的,不得不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便了很多人,也方便了学术研究更能获得一些小突破,比如说现在全球的论文基本是共享的,某个国家某个大学的某个教授发现了一些新的小的创新理论论文都会发在一些期刊、专业网站上,而其它国家在做这个领域研究的学者也马上会看到这篇论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一些迭代的创新研究再发表论文再给后面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如此循环往复物理学确实一直在进步但都是一些小的突破、小的创新、小的进步。而一百多年前呢?那个时候的信息传播没那么发达而且世界战争不断比较动荡,世界上的物理学家更像是一个个割裂的分散的研究个体,每个物理学家做的研究其他科学家都不知道,比如说跟爱因斯坦同时期关注到相对论并且在做研究的物理学家只有三人,除了爱因斯坦外还有彭加莱和洛伦兹,而1905发布论文并不断完善其研究的只有爱因斯坦一人,如果那个时候的信息传播这么广泛和发达的话,相对论有没有可能只是众多物理学家叠加起来的研究成果而不只是爱因斯坦一个人的呢?也许如果这样爱因斯坦就不是那么地伟大了。
第三个说法是现在的物理学学科分地太细了,大家都在很小的领域做小创新。现在物理学大概有这些专业:理论物理、微电子、凝聚态、纯理论研究、核物理、生物物理、粒子物理、微电子学、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应用物理、光学等专业,而每个物理学专业的学生都是在本科、研究生、博士、博士后选择同一个专业一直研究下去,这样能在某一个领域能有更好的突破,最主要是更能拿到研究经费,但其实这样是不利于创新的,比如说爱因斯坦,大家都觉得他只有数学和物理好,但2017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披露的一张爱因斯坦高中毕业成绩单显示爱因斯坦的物理、代数、几何和历史成绩都是最高分的6分,只有法语最差是3分,所以爱因斯坦并不偏科,而且多个学科成绩的成绩都是拔尖的。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彭加莱和洛伦兹都是因为偏科而没有打开相对论的那道门,彭加莱有哲学但没有物理学,洛伦兹有数学但也没有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