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的生理功效与特性之六腑篇

首页 2019-11-22 10:10:35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部分,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表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就是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反映于体表的各种征象。通过 “思外揣内”、“由表知里”等方法,通过表象来了解内在脏腑的变化。藏象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研究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的整体观,是由阴阳五行的系统结构决定的,把脏腑和与之相应的环境因素联系起来,从整体上认识人体。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效与特性之六腑篇

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由经络相互络属,互为表里。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神气、血、津液、魂、魄等,它们储藏在五脏内,因此人们称之为 “藏”,即内藏的意思,故内经言之为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府,具有府库的意思,能出能入,因此内经称之为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外形似腑,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而功能又似脏,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按照阴阳理论划分,上为阳,下为阴。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居上为阳,肝、脾、肾居下为阴。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则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按照五行理论划分,则肝与胆属木,心与小肠属火,脾与胃属土,肺与大肠属金,肾与膀胱属水。它们之间服从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通过五行的结构来调节以达到动态平衡。

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一、胆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位于右胁下,与肝相连,为中空的囊状器官,内藏胆汁。胆汁是精汁,是一种清净、精纯的黄绿色的精微物质,有促进消化的作用,所以胆又有 “中精之腑”、“清净之腑”、“中清之腑”之称。胆既为六腑,又为奇恒之腑。与肝互为表里。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效与特性之六腑篇

1.胆主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是由肝之余气所化生,贮存在胆腑中;在肝气疏泄作用下排泄入肠中,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汁分泌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受纳腐熟以及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可出现食欲不振、胸胁胀满、腹泻等症状。

2.胆主决断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若胆气强壮,则对剧烈的精神刺激适应能力强,且能勇敢应变,当机立断;若胆气怯弱,则易受到不良精神刺激的影响,而产生疾病。如胆小易惊、失眠多梦、遇事多疑等。

3.胆气主升

胆为阳中之少阳,主少阳春升之气。胆气升发条达,则脏腑气机调畅。若胆失升发条达,则脏腑气机不畅,会出现气机失调的各种症状。

二、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胃位于中焦,上口为贲门连食道,下口为幽门通小肠。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别称为上脘、中脘、下脘,统称为胃脘。与脾互为表里。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效与特性之六腑篇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是指胃能够接受容纳所有的饮食物,并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故称胃为 “太仓”、“水谷之海”。胃主受纳,是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基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强弱。若胃气不足,则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减退,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嗳腐吞酸等。

2.胃主通降

是指胃的气机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趋势。饮食物入胃,经胃气的受纳腐熟作用,形成食糜,下传小肠分清别浊,其清者吸收入里,其浊者下移大肠,然后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从而保持 “胃实肠虚”、 “肠实胃虚”的状态。这是由胃气的通降作用完成。所以胃气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胃的通降是受纳的前提。胃保持了通降,才能不断接受和容纳饮食物。脾升胃降,才能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若胃失通降,饮食物和残渣就不能下行,则出现纳呆脘痞、大便秘结、食欲不振等症状,如果胃气不降反升,谓之胃气上逆,则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状。

3.胃喜润恶燥

是指胃喜于滋润而恶于燥之太过的特性。胃为阳明燥土,赖水以济燥,胃的受纳腐熟之作用不仅赖于胃阳的蒸化,同时也需要胃中阴津的滋润。故言胃喜润恶燥。因此,治疗胃病时,须注意护养胃阴。

三、小肠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位于腹中,上端通过幽门与胃相接,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与心相表里。

1.小肠主受盛化物

受盛,即接受盛放;化物,即消化食物。是指小肠接受从胃传导下来的食糜,并在小肠内停留一定的时间,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水谷精微。若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常,则可见腹胀、腹泻等症状。

2.小肠主泌别清浊

是指小肠将消化后形成的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分开,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上行,输布全身,将食物残渣下传至大肠、将多余的水液下传膀胱的功能。即升清降浊。如小肠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行其道,二便正常。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时,则水液归于糟粕,导致水谷混杂,出现大便溏泄而小便短少等症状。

四、大肠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居于腹中,上端与小肠交接与阑门,下端为肛门。与肺相表里。

1.大肠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的食物残渣,并将多余的水液吸收,从而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如果大肠传化糟粕功能失常时,则可见排便功能异常,如便秘或泄泻。

2.大肠主津

是指大肠所吸收的水分,参与调解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大肠主津功能失常,则不能吸收糟粕中的水分,从而出现水与糟粕俱下,出现泄泻等症状。

五、膀胱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位于下腹,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相连。是一个中空的囊性器官。与肾相表里。

1.膀胱主贮尿排尿

人体代谢的多余的津液,经肾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贮存。尿贮存于膀胱,达到一定充盈程度时,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可自主排出体外。膀胱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贮尿、排尿异常。如尿频、尿急、尿痛、尿失禁、遗尿等。

2.膀胱司开阖

开,即排尿;阖,即贮尿。膀胱司开阖即为掌管尿液的贮藏与排泄的开阖有度。膀胱的贮尿和排尿作用有赖于肾的气化和固摄功能,若肾气不固,则膀胱气化失司,开合功能失常。开多合少,则出现小便清长、失禁、遗尿等;合多开少,则出现小便排出不畅、癃闭等。

六、三焦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1.三焦主通行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敷布于五脏六腑,温养于全身,三焦是气之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三焦是元气运行之通道。

2.三焦主疏通水道

三焦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全身水液代谢主要由肺、脾、肾三脏协同完成,三焦通畅,水液才能正常升降出入。三焦水道不利,则可发生水液代谢障碍的病变。

3.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如雾”是指上焦宣发卫气,输布精微的作用。有如 “雾露之溉”。“中焦如沤”是指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沤,就是形容水谷腐熟成为食糜的状态。主要是指中焦脾胃的受纳、腐熟、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的功能。渎,是水道、沟渠,形容水浊不断向下、向外排泄的状态。“下焦如渎”是指下焦的肾、膀胱、大肠、小肠等具有排泄糟粕和尿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