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度文创团队
2018 年4月-10月以来,一场国外“行至欧洲”,国内纵贯大江南北,席卷济南、郑州、呼和浩特、杭州、上海等“五大省会城市”的大型巡展论坛——“行走的汾酒”,搅动了整个酒行业,形成了一场居高声远的“文化冲击波”,并引发了行业的追随效应。
活动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全国高等学府的知名学者、教授——孔庆东、王颐武、刘佩琦、李成民、傅合远等;知名作家、画家、书法家——叶辛、李元胜、吴泽浩、杨绣丽、李伟长等,以及一批地方官员等,共论“华夏文化融合之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结合“清香”抛出的“王道、君子、本我”三大话题,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热议和思考。
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界首次破解“白酒密码”,更是首次把一种酒上升到“王道兴衰、君子品格、本我情怀”的高度,有种醍醐灌顶的酣畅之感。
论“王道精神”
在汾酒“五场五省”高规格的论坛中,“北大醉侠”孔庆东跟着行走了两场,引起的反响和关注也最多,毕竟是有着200多万粉丝的大v。
在杭州,孔庆东一上来就点题说:“表面看是酒在行走,其实是文化在行走,中华文明最大的特征是“清”,与汾酒的清香型不谋而合,这是中国特有的美学特征,清正是中国“王道精神”的代表。
孔庆东认为,从地域上来说,中国的王道自古以来就来自北方。当“行走的汾酒”来到北方城市呼和浩特时,孔庆东把“北酒清香”和“王道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查阅大量资料后,他引经据典说:中国的“王道之气”就在北方,周易八卦明确地表示,王气在西北、在东北、在正北,起于南方的中国革命最后都成于北方,从古代史上的历代帝王,到现代史上的毛泽东,发起万里长征播散革命火种,决定转战陕北,最后在北平建立新中国。任何一朝帝王离开了北方,“王气”就守不住。
孔庆东说:“汾”即为“大”,真正的王者从来都不是征服者,而应该是解放者、传教者、走大道者。所以说,汾酒诞生在华夏文明的起源与核心地——北方的黄河流域,自然是“王气之酒”。清香汾酒在历史上曾传遍全国30多个省,南到广东贵州云南,西至西藏新疆,东到华东六省,北到黑、吉、辽,汾酒从来不是征服者,而是王者和传教者的角色。
孔的一番论述,把汾酒所具有的“王道精神”讲透了。仔细研读汾酒6000年文化史,1500年成名史,800年白酒史,300年品牌史,可谓是一个名副其实“能给大多数人带来福祉的王者,开创引领,近悦远来,有海纳百川之象”。
在“中国酒史”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有人甚至这样形容汾酒的王者风范:
远古的汾酒如“炎黄尧舜大禹周公”——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
古代的汾酒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统一中国,艺传天下,出使国际,八方来朝。
现当代的汾酒如“国父领袖名相将帅”——清正厚德,坚定信仰,跌宕起伏,复兴中华。
可以说,汾酒是一个雄才大略,文韬武略,成熟、稳健、深沉的“中年男神”形象,其精凝聚,其气流行,其神妙用。
其实,纵观历史,真正的“王者”不是“霸者”,王者少,霸者多,不在一个层次和级别上。王者追求“内圣外王”的境界;霸者追求“征服奴役”的快感。
孔庆东把汾酒誉为“王气之酒”,可谓恰如其分,“王者气象”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而是千年传承积淀的。
论“君子品格”
在孔庆东眼里,汾酒具有的包容、博大、解放等王者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人们对“缔造者”的期待。
但是,从“品格”上来说,汾酒却是“刚柔并济、温润谦和”的,是“清卓、清正、清雅”的。这正如人们所说:越是地位和层次高的人,越显得温和,如沐春风。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油画家李成民说:“汾酒是酒中君子,担当着使命,与古人的智慧契合,酒中君子是以‘清’字为骨的。因为君子是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最纯、最正,从内而外地焕发着中华文明的最大特征——“清”。
孔庆东则把汾酒的内在特性,总结为四句话——“其润也慢,其入也深,其力也绵,其性也仁”,可谓入木三分。
孔庆东说:中华民族早就认识到,“清”是一种很高级的状态,本意为水的纯净透明,不含杂质,也是一种很高级的美学境界,这也是君子所追求的。
可以看出,学者教授对“君子品格”基本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清”,没有“清卓、清正、清雅”三清之修炼,就谈不上君子品格,而清香汾酒,恰恰骨子里具有这“三清品格”。
10月14日“行走的汾酒”在上海东方明珠广场路演,汾酒的“品酒大师”和“工艺大师”,现场讲解了“汾酒品格”上的“三清”——即“清卓、清雅、清正”。
“清卓”指清高品质卓越不凡;
“清雅”指清新脱俗端庄秀雅;
“清正”指清白正直廉洁公正。
这为我们深层理解汾酒独有的“君子品格”做了最好注脚,可以看出,这“三清”正是中国文化千百年来传达的标准理想的君子品格。
其实,名家眼中汾酒的“君子品格”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是“完美的君子品质”,第二是“完美的君子担当”,均是由内而外、长期锻造而成。
汾酒的“君子品质”是指——独树一帜的干净、卫生、健康的地缸工艺技术、传承下来的“清字当头、一清到底、以清为骨”,极致讲究“酒品即人品”,极致讲究“香地道,味地道,人地道”。
汾酒的“君子担当”是指——为世界贡献一瓶稀缺好酒,承担起优秀民族传统产业复兴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最终实现中国白酒的国际梦。
如果说,做圣人是一种大成境界,高山仰止;做君子就是一种“三清修炼”和使命担当。
汾酒之所以被人称为“酒中君子”,是因为一直以来“不忘初心,清正为本,坚定信仰,复兴酒魂”,真正做到了“君子役物,以道御术,知行合一,内圣外王”。
论“本我情怀”
10月14日,著名作家叶辛在“行走的汾酒 上海站”发表了精彩演讲,他说:“不了解上海人,你就没法与上海人相处,上海人的特点是追求雅致而有尊严的生活”。
不愧为“研究人学”的老作家,一句话给“土著上海人”画了像。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哲学领域的一个著名命题,也叫“人生三问”。“人生三问”是每个人对“本我”的一个深度思考,也是一个至今未解的终极命题。
号称“魔都”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及上海人,是有独特文化气质的,他们应该对这个“哲学命题”的其中一个作了一番思考,那就是到“追求雅致而有尊严的生活”中去,这是上海人的“本我”。
叶辛还说:“汾酒清、亮、雅、爽、甘、柔的特点与上海固有的雅致十分匹配”。据他搜集的史料并回忆:1935年上海有关酒业的同业公会共有6家,其中酒类专业协会3家,参加汾酒公会的业主数量高达226家,是当时上海最大的酒类专业协会。这说明,汾酒与上海非常有缘,气质相投。
通过汾酒与上海的渊源,以及老作家的慧眼。我们可以找到汾酒的“本我”。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汾酒从明清到民国到建国后的风光与辉煌,那是一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时代;汾酒在1992年“小平南巡 二次改革”后的迅速滑落和举步维艰,那是一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时代;近年来,汾酒改革发展和压力前行,市场风生再起,又有了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时代感悟。
看来,汾酒对“本我”的认识,也经历了三重境界。
其实,通过民国辉煌、上海畅销、国际流行,可以看出,汾酒骨子里早就有了与“追求雅致而有尊严的生活”相匹配的基因,这是汾酒独树一帜的“本我气质”和“高尚情怀”。
重庆作协副主席、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把清香比作“春天”,把浓香比作“夏天”,把酱香比作“秋天”,可见,清香汾酒的生命力有多么旺盛,其清新雅致的格调多么令人向往与渴望。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李成民认为:汾酒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纯、真,都与艺术相关,制作技艺精湛,尤其是纯正、清香、淡雅的脾性让他印象深刻。
不难发现,所有名人大家的论点,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以“清香”为引领的“雅致生活”正在成为时代的音符。这不仅仅是老作家叶辛眼中的“上海人画像”,在北京,在杭州,在太原,在全国各大城市……“追求清香雅致的生活”正在渐行渐近。
汾酒骨子里的“本我”,就是在不断“追求清香雅致的尊严生活”,这是汾酒“自喻不凡”的底气和自信。
我们欣喜地看到,汾酒早已觉醒。2018年9月“第二届山西(汾阳)世界酒博会”期间,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再次发出了“我是谁”的声音,这已经不是汾酒人第一次思考“汾酒三问”的命题了。
可以这样说,在“汾酒三问”的多次提出下,尤其在今天汾酒知行合一的进取与“传教”下,清香白酒“蓬勃复兴的新时代”已经大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