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专题报告:双碳政策驱动,新能源运营加速发展正当时

首页 2021-09-25 14:30:55

1.“双碳”目标提出,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推进

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任重道远,政策高度重视推动“双碳”目标落 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而我国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周 期较短,时间紧、任务重是我国碳中和实现过程中的突出特征。为有效 推动“双碳”目标落地,国家政策大力推动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驱动力。 2020 年 9 月以来,多个国家高层会议提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作出 相关具体工作部署,反映出国家高度重视碳达峰的落地推进,预计后续 政策支持力度有望持续提升。

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推进,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显著提升。 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未来风电、太 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将会显著增加。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 织预测,在中国 2030 年实现碳达峰时,清洁能源消费量折合标准煤为 18.6 亿吨,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达 31%,较 2019 年的 15%增长超一 倍。

新能源行业专题报告:双碳政策驱动,新能源运营加速发展正当时

电热生产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在我国电力供给以火电为 主,煤炭为火力发电的主要一次能源,火电燃煤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中电联数据显示,2019 年火电二氧化碳排放量达 42.29 亿吨。因此,推 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压减火电燃煤规模的同时扩大风光等清洁能源 规模,成为降低碳排放的重要举措,亦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点发展方向。

2.多重因素共驱,新能源运营加速发展可期

2.1.风光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增长,增量空间较大

风光发电装机容量保持增长态势。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 年上半年, 国内新增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分别为 1084、1301 万千瓦,分别同比 增长 71.52%、28.18%。截至 2021 年 6 月,国内风电、太阳能累计发 电装机容量分别为 29192、26761 万千瓦,在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中的占 比分别为 12.94%、11.86%,二者合计占比达 24.80%,实现持续提升。 根据国家领导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公布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0年, 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 12 亿千瓦以上,而当前二者合计为 5.60 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风电、太阳能装机规模存有超 1 倍以上的增长空 间,以风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展空间较大。

新能源行业专题报告:双碳政策驱动,新能源运营加速发展正当时

碳中和政策推进背景下,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有望加快推进。2021 年 4 月 19 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 2021 年风电、光伏发电开 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 2021 年,全国风电、光 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 11%左右,后续逐年提高,到 2025 年达到 16.5%左右。2030 年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有望达到 25%。根据以上数据和参考过往电力装机规模、利用小时数的数据,为 预测不同电力类型 2025 年装机规模,我们做出如下假设: 1)2021-2025 年 GDP 年均增长率为 5%; 2)假设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 1; 3)2025 年,水电、核电、风电、光伏、火电发电量占社会用电量的比 例分别为 16.5%、5%、9.5%、7%、62%。 4)2025 年,水电、核电、风电、光伏、火电的利用小时数分别为 3660、 7350、1700、1050、4200 小时。

基于以上假设进行测算,2025 年全社会发电量为 9.59 万亿千瓦时,风 电、光伏发电量分别为 9107、6710 亿千瓦时,分别对应装机量为 535.70、

电力集团加码风光新能源装机,看好资产价值重估带来的投资机遇。近 年来,华能、华电、大唐、国家能源、国家电投等发电集团持续加码新 能源装机规模,新能源发电收入逐步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各主 要发电集团在“十四五”期间还将持续推动新能源装机规模增长,开启 新的成长点。以华电集团为例,中国华电集团董事长温枢刚对外表示, “十四五”期间,华电集团力争新增新能源装机 75GW。整体而言,随 着市场对新能源电力运营的关注度提升,其新能源电力资产有望迎来重 估,我们看好这一过程带来的投资机遇。

新能源行业专题报告:双碳政策驱动,新能源运营加速发展正当时

2.2.风光投资成本下降,新能源运营商收益稳步增长

风电投资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有助于推动装机规模增长。由于陆上风 电规模化发展和技术进步,发电成本大幅下降,《中国“十四五”电力发展 规划研究》预测到 2022 年,我国陆上风电基本实现平价,到 2025 年成 本有望降至 0.30 元/KWh,到 2035、2050 成本进一步降至 0.23、0.20 元/KWh。海上风电方面,随着提高风轮直径、单机容量以及工程水平等 海上风电技术发展,海上风电投资成本和度电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中 国“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研究》预测海上风电投资成本将由 2019 年的 1.68 万元/KWh 降至 2025 年的 1.37 万元/KWh,平均度电成本则由 2019 年的 0.91 元/KWh 降至 2025 年的 0.74 元/KWh。此外,未来海上风电 持续推进规模化开发,有望促进投资成本和维护成本进一步降低,推动 海上风电资源的开发利用。

风电风机价格不断下降,利好风电运营商收益提升。金风科技数据显示, 2021年 6月,3MW 机组的全市场整机商参与的投标均价为 2616 元/kW, 4MW 级别机组的全市场整机商参与的投标均价为 2473 元/kW,较 2020年的价格均出现显著下降。随着风机价格不断下行,风电新能源运营商 的投资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其盈利水平将有所提升,利好风电运营商 经营效益提升。

新能源行业专题报告:双碳政策驱动,新能源运营加速发展正当时

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促进光伏装机容量增长。随着技术进步、新增 装机规模持续增加、行业竞争继续升级,光伏发电成本显著下降。中国 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在等效利用小时数在 1000-1800h 范围内,2020 年国内地面光伏系统平准发电成本在 0.35-0.2 元/KWh 之间,分布式光 伏系统平准发电成本在 0.31-0.17 元/KWh。展望未来,随着光伏产业链 各环节新建产能投产,组件价格下降,光伏初始全投资成本有望持续下 行。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到 2030 年,地面光伏和分布式光伏初始 全投资成本分别为 3.15、2.69 元/W,较 2020 年分别下降 21.05%、 20.41%。同时,随着光伏组件、逆变器等设备效率提升,双面组件、跟 踪支架等器件应用,运维能力增强,光伏发电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随 着光伏初始投资成本和发电成本持续下行,未来有望进一步推动光伏装 机容量增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为完成气候雄心峰会提出的国家 自主贡献目标,在“十四五”期间年均新增光伏装机容量或在 70-90GW范围内。

短期硅料价格上涨抑制光伏新增装机增长,但光伏新增装机的中长期趋 势依然向好。硅业分会数据显示,硅料价格呈持续上涨态势,截至 2021 年 9 月 15 日,单晶复投料周成交均价小幅上涨至 21.38 万元/吨,周环 比涨幅为 0.71%;单晶致密料周成交均价上涨至 21.15 万元/吨,周环比 涨幅为 0.62%。随着硅料价格上行,光伏组件价格或有所提升,短期内 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光伏装机容量增长。中长期来看,随着硅料 生产企业产能扩张推进,市场供求逐渐趋于平衡,或将使得硅料价格回 落,光伏运营商投资成本下降,效益有望迎来提升。

新能源行业专题报告:双碳政策驱动,新能源运营加速发展正当时

2.3.平价时代来临,绿电交易启动促进新能源电力电价增长

电价是风光新能源发电企业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风光新能源运营 企业的经营绩效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回顾国内风光新能源电价变化过 程,可以看到 2014 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时间点。2014 年 6 月,国务院 出台《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风 电与煤电上网电价相当,光伏发电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此后,风电、 光伏标杆电价不断下调,截至 2020 年,国内陆上风电 I、II、III、IV 类资源区标杆电价分别为 0.29、0.34、0.38、0.47 元/千瓦时(含税),近 海风电标杆电价为 0.75 元/千瓦时(含税),I、II、III 类资源区新增集中 式光伏电站指导价分别为 0.35、0.40、0.49 元/千瓦时(含税)。整体而 言,风光新能源电价不断走低,平价上网成为发展趋势。

“地补”推出助力海上风电发展。2021 年 6 月,广东省能源局率先出 台《促进海上风电有序开发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自 2022 年起,广东省财政对省管海域未能享受国家补贴的项目进行投资补 贴,推动项目开发由补贴向平价平稳过渡,补贴标准为 2022-2024 年全 容量并网项目每千瓦分别补贴 1500、1000、500 元。沿海省份消纳条 件优越,风电资源丰富,预计未来其余沿海省份或相继推出地方补贴政 策,助力海上风电发展。

平价上网条件逐步成熟,更大范围推进可期。随着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和技术进步,在资源优良、建设成本低、投资和市场条件好的地区,已基本具备与燃煤标杆上网电价平价(不需要国家补贴)的条件。 展望未来,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的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保障风光新能源发电实现平价上网推进。

同时,国家政策有序引导风光新能源发电平 价上网。2021 年 6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 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 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 2021 年起,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 平价上网,这意味着风光新能源发电平价上网时代来临。当前,风光新 能源发电平价上网项目已具备一定规模。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20年风电平价上网项目装机规模 1139.67万千瓦、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项目 装机规模 3305.06 万千瓦。预计随着 2021年陆上风电、光伏发电平价 上网政策推行,未来风光新能源发电平价上网项目规模有望持续增加。

新能源行业专题报告:双碳政策驱动,新能源运营加速发展正当时

平价上网时代,新能源运营企业效益有望持续向好。从成本端来看,随 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使用,未来风光新能源发电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有助于风光新能源运营商盈利增长。价格端来看,火电标杆价是新能源 发电企业价格的锚定指标,未来价格下降空间或较为有限。此外,国家 发改委发布的《关于 2021 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中 提出,新建项目可自愿通过参与市场化交易形成上网电价,风光新能源 发电市场化交易可能逐步推进,对风光新能源运营商带来一定影响。但 考虑在未来碳中和政策推进背景下,风光等清洁能源需求持续增长,有 利于风光新能源电价维持稳定态势。整体而言,我们认为,未来风光新 能源发电的电价有望逐步趋稳,短期内市场化交易对新能源发电运营商 可能带来一定不利影响,但长期影响或较为有限,看好风光新能源发电 运营商的业绩稳健增长。

绿电交易试点工作启动,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风光新能源电力 随机、波动的特征将会使得电力系统运行和消纳成本上升,而为有效实 现电力低碳转型,亟需体制机制创新来予以保障。通过开展绿色电力交 易,实现用户与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直接交易,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绿色 电力消费,促进绿色电力发展和消纳,进而更好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未来随着风光新能源成为电力系统的主体,绿电交易有望在电力市场体 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以市场化方式体现电力的环境价值,风光新能源电价迎政策利好。当前, 绿电交易试点纳入标准严格限定了参与交易的电源品种(主要以风电、 光伏发电项目为主),通过以市场交易方式为电力本身及其环境属性定价, 确保用户买到的是“绿电”。同时,随着风电、光伏装机加速,新能源发 电的消纳问题亟待解决,而绿电交易促使用电企业溢价购买绿电。绿电 交易的溢价交易方式大大增厚了新能源平价下的项目盈利能力,产生的 绿电收益将用于支持绿色电力发展和消纳。

新能源行业专题报告:双碳政策驱动,新能源运营加速发展正当时

绿电交易市场条件成熟,后续有望逐步落地。当前,开展绿色电力成为 社会共识,同时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在绿电交易方面具有较强的需求, 且技术手段和交易组织架构设计均较为成熟完备,绿电交易的市场条件 趋于成熟。后续绿电交易试点工作将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指导下, 由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组织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广州电力交易 中心具体开展,试点初期拟选取绿电消费意愿较强的地区,待绿电交易 试点工作启动后,其他有意愿地区后续也给予积极支持。

2.4.政策利好频发,新能源电力消纳水平有望提升

推动风光新能源消纳政策频发,新能源消纳水平有望提升。2021 年以 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利好风光新能源消纳的政策,包括推动新型储 能发展、优化峰谷分时电价机制以及完善能耗双控制度等;同时,绿电 交易市场开启亦有助于促进风光新能源电力消纳。随着政策推动风光新 能源消纳,弃风弃光率或将进一步下降,新能源运营企业的利用小时数 以及新能源电力电价有望提升,有助于推动新能源运营企业业绩增长。 当前时点,政策催化剂不断释放,我们看好新能源运营企业的市场表现。

新能源行业专题报告:双碳政策驱动,新能源运营加速发展正当时

新型储能加快发展,助力风光新能源消纳水平提升。风电、光伏发电具 有随机性大、波动性强的特征,为有效促进风光新能源电力消纳,亟需 储能系统予以配套来进行保障。2021 年 7 月 23 日,国家发改委、国家 能源局发布《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 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 30GW 以上。到 2030 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 场化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当前,我国电化 学储能规模较小,CNESA 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中国已投运的电化 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 3.27GW,占比为 9.20%;2020 年全年新增电化学 储能累计装机功率规模达 1.56GW,呈快速增长态势。随着国家政策大 力推进新型储能加快发展,以及电池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未来储能规 模有望快速增长,为新能源电力消纳水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出台,引导电能需求侧管理助推新能源电力消 纳水平提升。2021 年 7 月 26 日,国家发改委出台《进一步完善分时电 价机制的通知》。《通知》提出,科学划分峰谷时段,合理确定峰谷电价 价差,上年或当年预计最大系统峰谷差率超过 40%的地方,峰谷电价价 差原则上不低于 4:1;其他地方原则上不低于 3:1。同时,建立尖峰电价 机制,尖峰电价在峰段电价基础上上浮比例原则上不低于 20%。而热电 联产机组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大、电力系统阶段性供大于求矛盾突出 的地方,可参照尖峰电价机制建立深谷电价机制。此外,健全季节性电 价机制,做好风光水多能协调互补,提升电力资源配置效率。整体而言, 《通知》通过峰谷电价拉大,充分发挥电价的信号作用,引导用户调整 用能周期,实现电能需求侧管理,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提供良好的需求 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能源发电随机性与系统灵活性之间的矛盾, 促进新能源消纳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完善能耗双控方案》提出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新能源运营商再迎政 策利好。2021 年 9 月 11 日,国家发改委出台《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 量双控制度方案》,提出完善指标设置及分解落实机制、增强能源消费总 量管理弹性、健全能耗双控管理制度等举措,进一步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促进节能降耗。同时,《完善能耗双控方案》提出,鼓励地方增加可再生 能源消费,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和绿色电 力证书交易等情况,对超额完成激励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 地区,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消纳量不纳入该地区年 度和五年规划当期能源消费总量考核。整体而言,通过增加可再生能源 消费量,有助于促进地区完成能耗控制目标的同时推动经济产业发展, 风光新能源运营企业再获利好政策支持。

新能源行业专题报告:双碳政策驱动,新能源运营加速发展正当时

2.5.“双碳”目标推动终端能源电气化,电力需求呈向好态势

“双碳”目标推动加速终端能源电气化发展。随着“双碳”目标政策推 进,电能在终端能源中的占比有望显著提升。到 2060 年,国内工业、 建筑、交通领域电气化水平将由当前的 30%、30%、5%增长至 50%、 75%、50%,增长空间巨大。而随着终端能源领域电气化水平提升,将 会使得电力需求持续增长。“双碳”目标政策推进背景下,传统能源电力 面临着政策硬性约束,装机规模及发电量或难以增长,未来增量的电能 需求将主要由风光新能源电力来予以满足,这将使得新能源电力的市场 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助力风光新能源运营产业发展。

风光新能源发电量大幅增长。长期以来,火电为主要的电力供给来源, 而随着“双碳”政策目标推进,风光新能源发电快速增长。根据中电联 数据,2021 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 38717 亿千瓦时,同 比增长 13.7%;全国规模以上电厂水电发电量 4827 亿千瓦时,同比增 长 1.4%;全国规模以上电厂火电发电量 28262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5.0%;全国核电发电量 1951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3.7%;全国并网 风电厂发电量 3442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44.6%。同时,全国新能源消 纳监测预警中心数据显示,2021 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光伏累计发电量 达 5008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37.1%,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为 12.9%, 同比提升 1.9 个百分点。整体而言,在所有电力类型中,风力、光伏发 电量的增速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碳中和政策推进背景下, 风电、光伏发电行业景气度较高。

新能源行业专题报告:双碳政策驱动,新能源运营加速发展正当时

全社会用电量显著增长。中电联数据显示,2021 年上半年,全国全社会 用电量 39339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6.2%。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用电 量 451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0.6%;第二产业用电量 26610 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 16.6%;第三产业用电量 6710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5.8%。 整体来看,第二产业用电量的大幅增长,成为驱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 重要因素。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为新能源电力消纳创造了有利条件, 可有效促进风光新能源电力发展。

3.风险提示

政策执行不及预期:“双碳”目标提出及政策推进是新能源电力产业发展 的重要驱动力,若未来政策执行不及预期,则可能会导致新能源电力装 机规模或新能源电力消纳水平提升不及预期,进而对新能源运营行业整 体效益水平带来负向影响。

项目推进不及预期:若未来新能源项目无法按照预期进度完成装机,或 者是项目投资和运维成本增长,将会对风光新能源项目的收益产生不利 影响。

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报告 中公开资料均是基于过往历史情况梳理,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 时的状况,难以有效反映当前行业或公司的基本面状况。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链接」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原创者,本网是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