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球性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 赋能科技自立自强

首页 2021-07-18 18:16:49

作者:肖汉平(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经济、科技和政治竞争与博弈日益加剧。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和强国,一个有能力抗衡任何其他国家威胁,确保国家安全的国家,不仅需要稳定的经济和科技基础,而且需要比竞争对手更加繁荣的经济和科技基础。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要建立一个充满活力且有卓越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和强大的国家制造业体系,需要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全球性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科技自立自强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为关键的变量在于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发展和壮大,主要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出现明显变化,这种变化逐步积累并正由量变转化成某种程度上的质变。科学技术进步突飞猛进成为全球百年大变局的加速器和基本推动力量。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表现为现行国际秩序开始进入一个瓦解与重建期,大国政治、经济和科技博弈日益加剧,甚至出现白热化趋势。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和全球治理赤字日益扩大,客观上为国际体系的重建提供了巨大需求。

中国虽然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大国,但仍然不是科技强国。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招致西方国家的猜忌和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剧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不稳定性,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面临更多的风险和困难,迫切需要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基于对世界发展趋势、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无论是推动国内大循环,还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都离不开科技自立自强。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学技术将是国家在未来20年中获得优势的关键途径。能够利用科技提高生产率的国家将拥有更多的经济机会,并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发展和社会问题。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存在三种创新范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在创新领域的利益冲突逐渐增大,靠引进创新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面对世界地缘政治、经济和科技之大变局,我国必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立全球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心,切实解决基础科学研究和创新中的一些关键性短板。

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科技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科技体制改革的许多重大决策落实还没有形成合力;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的统筹衔接还不够;全社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有待优化。其结果是: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存在明显短板,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产业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等“卡脖子”问题突出;核心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缺乏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的思维,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机制不健全,国内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短缺。面对世界科技革命之大变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立现代工程和科学技术体系,完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全力推进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目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大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国际科技竞争加速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交叉融合汇聚不断加速,一些基础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有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产生颠覆性技术。基于我国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建设世界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直面四个主要的现实问题,其一是针对当今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前沿研究领跑、并跑和跟跑领域选定问题,其二是现代产业发展中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和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短板突破问题,其三是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加速问题,其四是解决人才队伍、体制和机制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科学研究和创新范式思考和探索,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着力锻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是指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大,从而在全国乃至全球价值网格中发挥显著增值作用并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它不仅是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策源地,而且是先进文化和先进制度的先行者,具有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驱动和文化引领四大功能。一是科学研究功能。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集聚了众多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集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为一体,是新知识产生的重要源地。二是技术创新功能。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集聚了大量的科技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创业投资公司,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产生大量新技术,并通过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带动世界产业变革。三是产业驱动功能。新技术的发明和市场化不仅会催生新的产业,同时能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和国家实体经济竞争力。四是文化引领功能。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会催生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塑造新的商业文化业态。加快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既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和经济强国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充分发挥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锻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1.依托双一流大学、国家科研机构和国家实验室,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大科学计划实施、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中心建设,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强化原始创新能力。2.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一流理工科大学和新型研究机构,建设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中心或平台,推动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发展,构建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加速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3.为加快建立学术界—产业—政府三方互动与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充满活力的研究机构,构建具有强大韧性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驱动主体主要包括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其中,高校主要承担的是基础科学研究,科研机构主要负责的是高新科技的研究,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是科技创新产业化的主力,政府则主要承担为科技创新的方向提供政策、制度及资本支持。4、要率先探索建立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高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汇聚海内外一流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人才、顶级工程专家和高水平创新人才。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原创者,本网是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