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决策科学化的路径分析丨治党论苑

首页 2021-06-03 16:41:07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决策环境、利益关系愈加复杂,决策复杂程度也愈益增加,对决策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愈益提高。面对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加强决策过程协商、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决策咨询、强化组织协调、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等系列重大举措,不断提升决策质量,推动决策科学化取得明显进展。

一、加强决策过程协商,提出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

加强决策过程协商,是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实际上,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党中央明确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等,民主协商实效性不断增强。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助推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全国两会是最为重要的协商平台和协商环节。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对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等党和国家重大决策进行集体协商。人大代表提出很多政策性建议,有的甚至形成议案直接提交全国人大,供党中央决策参考。全国政协委员就重大事项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也有的直接上升为党的决策。省市县两会代表和委员们也会提出治国理政的建议,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不定期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已数次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座谈会上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等各方面代表都会发言表达意见建议,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发表讲话予以及时回应。比如,2017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就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振兴和提升实体经济等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80余件,为中共中央科学决策和有效施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他还表示:“大家围绕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听了很受启发,我们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

扎实开展政党协商。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重视在重要会议召开之前、重要文件颁发之前、重大决策决定之前,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的意见和建议。这一制度化的政党协商形式,为中国共产党提高决策科学性提供了积极帮助。为进一步规范政党协商,2015年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就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直接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民主形式。无党派人士是政治协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政党协商。工商联是具有统战性质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参加政党协商。《意见》明确规定,中共中央同民主党派中央开展政党协商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委员会的有关重要文件;宪法的修改建议,有关重要法律的制定、修改建议;国家领导人建议人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等重要问题;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重大问题;其他需要协商的重要问题。《意见》还对协商形式、程序作出规定。这是党的百年史上第一次就政党协商进行规范,对于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加强调查研究,提倡“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

深入详实的调查研究能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基础,是党的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防止和克服决策中的随意性及其造成的失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必须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领导干部应该坚持做到“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到全国各地各部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地方、部门的情况。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指示,全国各地各部门纷纷开展调查研究,有的地方还专门规定了省市县各级领导干部的调研时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对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可以有效避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的非理性决策,推动决策科学化。

2020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年轻干部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调查研究要经常化。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要认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更深入地听取意见,完善后再付诸实施;对已经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要及时跟踪评估,视情况调整优化。习近平总书记是这么要求年轻干部的,自己也身体力行。比如2019年底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召开座谈会、到各地调研,要求开门征求大家意见,对提高“十四五”规划的质量有极大助力。

三、加强智库建设,提出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决策咨询制度建设,突出特点是加强中国特色智库建设。党代会和中央全会都对此作出明确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党的十九大再次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智库建设要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和自然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推动。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智库热情很高,成果也不少,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帮助。同时,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有的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要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问题和长远问题,善于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研判世界科技革命新方向,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次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对智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学界参与中央决策提出了迫切期望。

科学谋划智库建设。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目标。建设智库采取了试点先行的策略。2015年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这次会议强调,开展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先选择若干基础条件较好、专业特色突出的机构进行试点,建设一批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2015年12月1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25家单位成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经中央批准设立了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议事机构和评估机构。2016年以来,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多次开会,听取试点单位工作汇报并进行测评,对智库建设工作提出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智库建设稳步推进,有力支撑了中央决策。比如,在决策设立雄安新区期间,全国智库尤其是科技界智库就曾作出较大贡献。2014年6月下旬和7月上旬,“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分赴天津、河北、北京调研,为雄安新区的最终成立提供决策型、前瞻型、精确型和智慧型的战略设计和政策供给。比如,接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通知》后,中科院党组在第一时间讨论了参与雄安新区建设的工作安排,制定了参与雄安新区建设的工作方案,并成立了由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任组长,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伟平任副组长的“中国科学院参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组织推进全院参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等各项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智库建设力度前所未有,具有特色鲜明、领域广泛、力量强大等特点。但要看到,我国智库在决策咨询、建言献策等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智库建设仍在初步阶段,在如何更好规划智库建设、提高智库决策咨询质量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四、加强顶层协调,提升决策过程的组织力量

科学决策需要强大有力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比较重视科学决策体制保障建设,具体体现为在中央层面建立了一系列领导小组。这些领导小组不仅承担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的任务,实际上还担负起了制定负责范围内的重要决策部署的任务。这些小组不隶属于中央国家机关某单一部门,而是直接代表中央声音,具有超越部门利益、高权威高效率的特点。党的十九大后,这些小组改为委员会。

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宣布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任组长。迄今,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共召开会议38次,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于2018年3月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已经召开会议近20次。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6个专项小组,具体负责各领域改革决策设计和督查。同时,制定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工作规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党的十九大还决定建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于2018年3月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的落实。中央层面,还设有中央财经工作委员会、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等。这些委员会担负着各领域重大决策的建议、执行、督查等职责,具有极强的组织协调力量,有利于提高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全党要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这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决策科学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五、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

2020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明确提出中青年干部要提高七种能力,其中专门提到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这是因为政策和策略关乎群众利益、事业发展,而现实中不敢决策、不善于决策、盲目决策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党只有科学决策才能以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健康顺利发展。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必须培养战略眼光。登高才能望远,深谋才能远虑。领导干部具有战略眼光首要的是树立战略思维,凡事多从长远角度考虑,平时多增强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见微知著,从容应对复杂问题。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必须增强大局观念。自觉从大局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就不会犯本位主义、分散主义的错误。有的事情从局部看可以,从大局看不可以;有的事情从局部看不行,从大局看则可行。国之大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必须注重科学论证。决策重在权衡,尽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显绩与潜绩等各种复杂关系。决策需要科学论证,凡是重大决策都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反复比较,看其可行性如何;开展多轮论证,多方听取意见建议,综合研判,使决策符合实际、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作者沈传亮,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范丽君

微信编辑:孙 洁

欢迎订阅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原创者,本网是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