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首页 2020-06-17 09:23:14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今年的主题

“文物赋彩全面小康”

中国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算起至今

有着近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截止2019年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

数量与意大利并列为世界第一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而北京则是世界范围内

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

共有7处世界遗产

作为京城的“脊梁与灵魂”

北京中轴线也已经

走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路上

计划在2035年之前申遗成功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虽然北京已经成功列入了

七项世界遗产

但是北京老城蕴含的独特的

东方都城规划理念与智慧

还没有通过一项整体的遗产

展现给世人

北京中轴线的长度、规模、复杂性

都是空前的

而且也是东亚区域

以建筑的形式保存至今

最为完好的都城轴线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通过北京中轴线的保护

促进北京老城核心区域的

整体的保护和管理

保护古都最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是它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

城 市

文化范

认识北京中轴线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

古代是没有中轴线这个词汇的

这是现代城市规划师、建筑师

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常用的一个术语

是建筑物、建筑群

乃至整个城市用来作为基准的中心线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著名建筑学家 梁思成

最早提出北京中轴线这个概念的

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

他在1951《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中写道:

“贯通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型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城从南端的永定门

到北面的钟鼓楼

这条贯穿全城的中轴线

就像是一个“合页”中间的“轴”

“中轴突出、两翼对称”

是北京城城市格局的最大特色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

今天所见到的北京城中轴线

肇始于元

而形成于明

元至元年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称“汗”

他派刘秉忠来燕京相地

后决定放弃燕京旧城

而在其东北郊以原金代的离宫

——大宁宫(琼华岛)

为中心兴建新都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当时

为了把琼华岛周围的天然湖泊

全都揽入城内

便确定了湖泊东延的最远点

也就是今天的万宁桥为基准点

形成南北延长的规划建设中轴线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明成祖朱棣夺取王位之后

决定迁都北平

期间虽有拆除元故宫的行动

却继承了元大都城的规划建设中轴线

并把钟、鼓二楼迁建到中轴线的北端

嘉靖年间增建外城

不仅使北京城的平面格局

形成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凸”字形

从而也就形成了南起永定门

北至钟鼓楼

这样一条长达7.8公里的北京城中轴线

并为清代所继承

城 市

文化范

那些围绕着中轴线的故事

作为文化遗产

北京中轴线是由

居中历史道路串联起来的

由一系列纪念物、建筑群、历史地标

共同构成的、复杂的历史建筑群

从北至南

包括了位于轴线之上和轴线两侧

呈现对称格局的历史建筑

覆盖了北京老城最为核心的区域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而这些在历史长河中

矗立静观时间其变的

建筑们

拥有着被岁月刻写的精彩故事

永定门为什么建了200多年?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永定门是嘉靖三十二年修筑的,是中轴线上最后一个建成的建筑。完整的城楼结构是由城门、箭楼和瓮城组成的,但当时的永定门连箭楼都没有,瓮城是在11年之后(嘉靖四十三年)补建的。到了清朝乾隆十五,为了进一步加强防御功能,增建箭楼,并又重修了瓮城。至此,永定门城楼才算修建完毕,历时197 年,明清两代总共500多年,永定门修了近200年,跨越了明清两代。今天我们看到的永定门城楼是复建的,可以说是北京十六座老城门中唯一被复建的城门。2005年复建的永定门城楼,让北京中轴线更加完整、壮观。

天桥的“桥”在哪里?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北京新天桥亮相中轴线

明清时期天桥是指正阳门与永定门之间御路上的一座汉白玉高拱石桥,它是皇帝到天坛、先农坛祭祀和出永定门巡幸郊猎的必经之路。因为这桥是专供皇家使用,天子走的桥,所以名为“天桥”,桥的两侧另有木桥,为百姓所用。到了清末光绪三十二年 (1906),修建永定门内大街,改为低拱石桥。1927年又因铺设电车路轨改为平桥,桥下河流拥塞,就连桥也没有了,只有地名留存至今。

正阳门是京城九门中唯一一个箭楼开门洞的?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它元称丽正门,俗称“前门”。正阳门因皇帝龙车出入此门,所以又称“国门”。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具有盛名的“大前门”香烟烟盒上的图案,就是威风凛凛的正阳门,反面的图是箭楼。

城 市

文化范

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进行中

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脊梁和灵魂

严谨、中庸、有序

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

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都城建设上的反映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这条世界上现存规模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汇集了北京古代建筑的精髓

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印记

也发生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留下了一些至今未解的历史悬疑

想要了解它

想要走进它

可以去首都博物馆看看

“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展览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单元《溯·前世传奇》

介绍中国早期都城中轴线的

起源与发展

第二单元《探·大国意蕴》

讲述天桥、正阳门、天安等重要建筑

前世今生及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第三单元《话·今生新姿》

展现北京中轴线的变迁与发展

最后是尾厅《创·多彩未来》

是专门留给青少年展示

与中轴线相关的创意作品的区域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本次展览展出文物22件套

通过展教一体的大型互动体验式项目

展现北京中轴线

在斗转星移中的生生不息与恒久神韵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城市

既是某一地域各文化圈

文化能量的集结地

同时也是这个地域文化能量的辐射中心

而北京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

无论在文化的博大

或是精深

都活现着中华文化的魂魄

而北京城中轴线就是集大成者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这份文化遗产

不仅对北京这座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也必将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

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范提示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

展览时间:10:00——16:00展出地点:首都博物馆礼仪大堂温馨提示:展览需要预约

可关注首博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进行预约,实名参观

本期嘉宾

走在“申遗”路上的京城脊梁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

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 孙燕(左)

首都博物馆

芳华讲解员 柳玉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