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材基地建设的运营机制及关键技术

首页 2020-05-25 13:34:01

近两年来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药材基地建设热潮,不仅政府大力推动基地建设工作,国家几个部委同时设立了基地建设专项基金,而且有实力的大型制药企业纷纷斥巨资建立自己的药材基地。2000年5月,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中国中药杂志》社发起召开了首届全国药材基地建设与中药现代化专题研讨会,得到了国家有关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和医药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药材基地及当地政府的积极回应。

药材质量是影响中药现代化的一个“瓶颈”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已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已将中药材分阶段、分品种逐步纳入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药材质量是中药质量的基础,建立药材生产的管理规范GAP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和符合GAP标准的药材基地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GAP,而没有合乎要求的规模化的药材基地就无法实施GAP。GAP成为国家法规就会带有强制性,一个企业若没有符合GAP标准的药材基地将失去稳定的药源而难以生存。随着加入WTO的迫近,国际药业竞争的战场已推进到家门口,民族制药企业只有极大地改进药材不稳定这一关键环节,才能提高药品质量,迎接挑战。

2 药材基地的运营机制

2.1 药材基地的发展史和现状

“药材生产基地”是指生产者以某种形式组织在一起专门从事药材生产,达到相当规模且形成一定优势的药材产区。我国具有悠久的种药历史,药材生产基地古已有之,如云南文山的三七生产基地、四川灌县的川芎基地、四川江油的附子基地以及山西浑源的黄芪基地、河北张家口的防风基地、甘肃岷县的当归基地等道地产区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药材基地发展至今,在全国已达600多个,全国药材种植面积550~600万亩,年产量约35万t。药材年总收购品种1000多种,收购量50多万t,收购金额约40亿元,栽培药材占40%,其余为野生药材,其中75%用于中成药原料,25%用于饮片。大宗药材如甘草、山药、地黄、当归、茯苓等年产量都在万t以上,大品种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普通品种在6~7万亩。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药材基地运营体制发生了两次重大转折。第1次是从国营和大集体独家生产经营到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第2次是现在出现的从分散生产经营到“公司+农户”式规模化基地建设新趋势。中药材种植规模从集中到分散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栽培技术从规范到无序,而从分散回归集中则为制定更严格的规范奠定了基础。

千家万户分散式不规范生产和经营正是药材质量滑坡的最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药材生产流通无序和质量滑坡状况,国家经贸委医药司把“中药材生产实行产业化经营”当作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所谓“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千家万户的自主生产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及多种中介组织的带动,采取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等多种形式,将中药材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就是把中药材生产与中药工业企业原料基地、商药企业货源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实现中药材生产规模化集约化。

国家科技部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研究方面也设立了专项基金。1999年资助了20个药材品种:银杏(江苏),半夏、天冬(重庆),黄芪、甘草、麻黄(内蒙),枸杞、麻黄(宁夏),人参、鹿茸(吉林),山药、地黄、牛膝、菊花(河南),川芎、天麻、麦冬、附子、川贝母、黄连(四川),丹参(陕西)。2000年又了资助40个中药材GAP品种:云南三七等3个,贵州杜仲等3个,湖南玄参等5个,安徽白芍等3个,江苏菊花,黑龙江五味子等3个,江西栀子等3个,湖北茯苓等3个,山东金银花等3个,河北祁白芷等3个,浙江元胡等5个,广东阳春砂等5个。这些品种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最终将成为药材基地生产这些药材的新规范。为了建设若干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同时考虑配合国家开发大西北的计划,今年科技部还将启动1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的建设。此外,国家计委也有拨款,鼓励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主要是资助1000万以上的大型项目。

2.2 影响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

要认识药材基地的发展规律就要分析影响药材生产的因素,而影响药材生产的关键因素就是国家政策。药材既是农产品又是药品,因此受农业和药品两方面政策法规如种子法、土地法、药品管理法、药典的约束。计划经济时代,药材同其它商品一样由国家组织生产,成规模的药材生产基地均属国营或大集体所有,如吉林省集安国营一参场、四川省石柱县的黄连农场等。销售领域强调国营主渠道的作用,1980年代建立了国家、省、县、县以下基层营销网站2万多个。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从1981年起国家逐渐放开了药材流通领域,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首次允许中药材在城乡集市贸易出售。这一政策的调整不仅对药材流通领域而且对药材生产领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流通领域,计划经济时期各级药材公司独家垄断经营局面终被冲破,时至今日,机制僵硬的原有网站大部分已让位于一批有活力的私营、集体和国营的药材专营公司和龙头企业。对生产领域来说,流通领域的自由买卖为农民种植药材亮了绿灯,出现了千家万户争种药材的热潮。新政策的实施刺激了药材产量的提高,使药材短缺和流通渠道不畅等计划经济时代的难题得到了根本的缓解。但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弊端也随之而来,最大的问题是无序的分散生产和栽培技术不规范使药材质量大幅度滑坡,现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据国家药监局在《国家药品质量公报》公布的2000年第1季度药品质量抽查结果显示,被抽检的各类药品中,不合格率最高的是中药材,达34.6 %;在第2季度的抽检中中药材不合格率仍位居榜首。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药材质量下降的严重局面,1998年11月在海口第三届全国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上,受国家药监局委托组成了GAP起草专家组。1999年5月全国首届中药材GAP起草小组扩大会议在天津召开,这次会议标志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的正式启动,对我国药材生产的发展、基地建设以及整个中药现代化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指导原则(初稿)》已于1999年出台。指导原则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原则性的要求,一方面是对具体操作规程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的论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指导原则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给千家万户农民无序地种植药材亮了红灯,同时也给中药企业投资建基地发出了信号。

2.3 药材基地运营模式

现在药材基地建设出现了很好的发展势头,各种社会力量不期而至地参加基地建设,按参与者主体的性质,药材基地可划分为以下几类运营模式

2.3.1 公司(药厂)+农户

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并负责收购如四川天乐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四川彭州市的川芎生产基地、四川恒源药业有限公司在四川江油市的附子生产基地、重庆涪陵制药厂在重庆南川的金乔麦生产基地等均属于这种形式。

2.3.2 技术服务组织+农户

该形式可以发挥技术服务组织技术、人才、信息优势,带动药材生产的科学发展。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近年与内蒙、宁夏、山东、安徽等省区合作建立起黄芪、黄芩、甘草、胡芦巴等药材基地。又如南京农大与江苏射阳洋马乡联合发展菊花规模生产。

2.3.3 中介组织+农户

这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形式。中介组织包括协会、合作社、药材贸易公司、乡镇政府等,如四川省大巴山中药材协会帮助组织农民发展药材生产。

2.3.4 其它类型

市场+农户的形式,由个体租赁办基地,产品经药材市场出售等等。

2.4 药材基地利益分配机制

中药材生产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有以下几种方式:①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提供各种服务,按优惠价格或保护价格收购药农的药材产品。如四川天乐药业集团每年与农民签定生产合同,预先制定出川芎保护价,收获时实际价格若低于保护价即按保护价收购,若高于保护价则随行就市。②企业与农民按股分制原则兴建龙头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均沾;③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对农户实行利润返还。

“公司+农户”的形式符合我国国情且发展迅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药材基地的主要运营形式。还有一种更好的模式就是“公司+农场”,如银川广夏的麻黄基地。这是世界发达国家原料生产基地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农场的人员固定、设备齐全,更有利于栽培技术规范的实施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实现机械化,但由于我国大的“农场主”和“种植家”尚未发育成熟,故目前还缺少基础。“公司+农场”可作为我国药材基地一个未来的方向。

3 药材基地建设的关键技术

3.1 基地选址与中药区划

中药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说,经过长久的医疗实践,认为只有道地药材品质最好。现代科学进一步证实“道地性”的存在,如四川产黄连所含小檗碱为6.73%,湖北为4.00%;安康产淫羊藿所含淫羊藿苷为3%,而旬阳产却只有0.14%,说明正确选择药材种植地点的重要性。基地布局和基地种植品种的选择涉及到中药区划问题,“中药区划”简单说就是按照自然条件和植物分布规律及中药材生产传统,将全国划分成不同级别的中药资源和生产区域。完成于1995年的全国中药区划系统研究,对药材基地生产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全国中药区划系统的9个1级区和28个2级区,基本上明确了全国各大类生态类型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特点、发展潜力、途径和措施。68种药材适宜区分析可作为全国中药材生产基地布局和总体规划的参考依据。各中药企业在建立药材基地时应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科研成果。

3.2 优良种子种苗的获得

药材种子种苗问题是药材生产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有“瓶颈”的“瓶颈”,“源头”的“源头”之称。优质种子是优质药材的前提条件。目前这一领域问题较多,但潜力巨大,值得企业家投资。我国大面积生产的200~300种药材中半数是近几十年野生变家种的药用植物,药材变异较大,品质选育的潜力也很大,如一年生毛花洋地黄中毛花洋地黄甙丙的含量相差10倍。从传统栽培的药用植物已选育出一些优良品种、品系或类型,如红花、枸杞、地黄、薄荷等,如享有盛名的宁夏枸杞以新近选育的宁杞1号最佳,果大、肉厚、汁多、味甜。蒙古黄芪的茎直立性差,根部粉性大;而膜荚黄芪茎挺直,根部粉性小。这些性状差异都是植物种类或品种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3.2.1 存在的问题

药材种子产业在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这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①绝大多数药材种子处于半原始自然采集状态。种子只是药材生产的一种副产品。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进展较慢,无良种生产基地和严格的制种技术;无种子质量标准。如柴胡、黄芪、黄芩等半野生药材就有一部分靠收购野生种子而来,质量低劣。据抽样调查,当年生的小茴香、紫苏、荆芥等发芽率60%~70%,多年生的黄芪、甘草等发芽率60%~70%,野生的防风、黄芩发芽率仅40%~50%,有的甚至才30%~40%。即便是大宗栽培品种也存在着类型混杂和退化问题,如全国山栀子品种存在6类型,川麦冬是3种类型组成的混杂群体。②种子市场流通混乱。药材种子市场远落后于蔬菜种子市场的发展,蔬菜种子市场的主体已为众多龙头企业占领,名牌走俏。而药材种子市场的主体乃是一些药材集散地自然形成的个体种子公司,既无繁育能力和科技依托,又无自己的品牌。虚假广告接连造成重大种子质量事故,如1996年桔梗受出口韩国的影响,种子走俏,市场上就有出现陈种子,浙江一些药农买的种子播后不出苗,经中国医科院药植所测定发芽率仅5%。又如市场上时有将木樨、苜蓿种子混充黄芪、野生豆科植物种子混充甘草种子、商陆种子充人参种子、鸢尾种子充射干种子的情况。③种子使用缺乏科学指导。药材种子与一般农作物种子相比有很多特殊性,因种类繁多种子寿命长短不一,如决明种子经158年仍能萌发,而槟榔、肉桂、古柯等采后须立即播种,稍加存放即降低或丧失发芽率。西洋参种子其胚在形态发育完成后,尚需低温处理完成生理后熟才能萌发;一些药材种子对播种、育苗有特殊要求,如远志等小种子,播种时基本上不能覆土,而是覆盖一些稻壳或锯末;所有这些都要求种子行业有相应的科普服务。而目前药材种子的经营者无这方面技术,使用者也缺乏相关知识。

目前的现实是,中国种子公司经营的范围不包括药材种子,全国各地举行的种子交易会也难见药材种子的踪影。购买者只能到药材市场去买药材种子,但质量很难保证,或许费些周折到道地产区直接向药农购买或订购更安全。

3.2.2 发展潜力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改变药材种子生产落后状况的途径,一是专门建立全国性的大型种源基地。二是在药材基地中建立种子田。欲建药材基地的企业应在基地中首先建立种子田,提供稳定的自用种源。新出台的GAP草案明确规定要建立良种繁育基地,种子生产专业化,定期更新交换生产用种子,逐步实行中药材种子认证、种子证书及《种子法》。应学习农作物的先进制种技术,如建立“育种者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四级种子生产程序”,这些制种技术将为药用植物品种防杂保纯、保持种性、提高生活力,延长使用年限起到重要作用。

药材的种子具有巨大的销售市场,据作者粗略估计每年应有数百万元的卖点。估算方法是从栽培药材产值推算种子产值:药材年产值40亿元×0.4(40%为栽培药材)×0.8(药材中有性繁殖的比例)×0.6(不宜繁育的种子如顽拗型和小品种的比例0.4)×0.001(用种量)×0.4(自留种比例0.6)×10(种子价格是药材价格10倍)=307万元。许多药材可以作为正在推行的退耕还林还草中的“林”和“草”,既起到生态保护作用,又保存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这项任务对药材种子有更大的需求。

药材种子的科研也有一定基础,仅作者所在单位近年就有多项有关药材种子的科研成果,如“七五”和“八五”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的完成,使中药材品种的来源得到了澄清;于1990年完成的“800种药用植物种子的研究”,第1次大规模研究并阐明了药用植物种子的基本特性。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种质资源在中药材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及调控”,从化学成分、遗传学和农艺学等方面对10种重要药材的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评价;199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国医科院药植所设立“常用中药材原种场”,开展了大宗药材种子种衣剂的研究,这些研究为药材种子种苗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有眼光的企业家、投资家会看好药材种子行业,大型药材种子公司终会破土而出。

3.3 栽培过程中药材质量的控制

3.3.1 决定药材质量的主要因素与SOP

决定药材质量的因素包括药材品种、气候环境、栽培技术、采收加工、运输贮存等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气候环境和栽培措施。药用植物形态和药效成分受地理、季节、温度和光照等生态因素影响会出现很大差异,山莨菪中山莨菪碱的含量在海拔2400 m为0.109%,2800 m为0.196%;薄荷中挥发油含量及油中薄荷脑含量均随光强增加而提高;细辛花期活性成分含量最高、金银花蕾期最高、蛔蒿花蕾变黄时最高、人参枯萎期最高;根及根茎类药材的形状受土壤深层地温影响,砂性土壤深层地温高,表层干燥,所以黄芪根入土深,表层支根少而细,多为鞭杆芪;而粘壤通透性差,深层地温低,根入土浅,支多而粗,多为鸡爪芪。所以在制定某一药材的SOP时,要把该植物对土壤、光照、生长季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固定下来,为此应注意搜集整理传统的、民间的好的栽培方法。目前应着重研究和制定的SOP是:①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②育苗技术;③施肥技术;④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农药使用规范及最高残留限量;⑤有效成分(指示性成分)的积累动态及最佳采收期;⑥采收加工方法;⑦药材质量的检测认证。

3.3.2 药材的栽培特点

药材基地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粮食、蔬菜或水果等大田作物作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①药材生产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药材的品质包括内在质量和外观性状两部分。内在质量主要指有效成分的含量。有效成分通常仅有百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其含量必须达到药典的规定才能药用。而控制次生化合物生成的基因多为数量性状基因,极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因此种植药材对栽培方法要求很严。次生化合物的积累需要时间,那些不顾质量的“速生栽培法”,如将蒙黄芪栽培年限从5~6年变成2~3年,当归从2年变成1年,是不可取的。近年来药材内在质量又增加了农药残留物的新内容,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了“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测定”的附录,对甘草、黄芪等药材作出了限量规定,同时国家也在研究有关药材农药残留量标准问题。②药材生产的地道性强。有些药材地道性很强,如吉林人参、甘肃当归、四川的黄连、云南的三七、宁夏的枸杞等。药材的地道性受气候、土质等多种因素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限定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限定了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存在状态,这是引种后不能入药或药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但并非所有药材都如此,有的品种引种后生长发育、外观和质量与原产地一致,均可以入药,如山药、地黄、芍药、金银花等。③栽培种类繁多,学科范围宽泛。主要的大田作物只有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四种,经常食用的蔬菜、水果也不过几十种。而最常用的栽培药材有200多种,不同药材的生长规律不同,收获部位不同,栽培方法当然有所区别,因此涉及的学科较宽。大部分药材的栽培技术分别与粮食、油料、蔬菜、果树、花卉、林木等许多学科相近。如薏苡、补骨脂、红花等栽培技术与粮油作物相近;当归、白芷、地黄、栝楼等与蔬菜作物相近;北五味子、诃子等与果树相近;芍药、牡丹、菊花等与花卉相近;黄柏、杜仲、厚朴等与林木相似。还有诸多种类的栽培技术超出上述学科的范畴,如天麻、麦角是菌类与植物共生或寄生关系;虫草、白僵蚕是真菌寄生于昆虫体的产物;猪苓是菌类之间的共生生长;槲寄生、菟丝子、列当等是植物之间的寄生。④野生性状较强,引种任务很重。由于药用植物比大田作物引种栽培历史短,驯化程度低,野生性状强,这表现在种子有休眠习性,种子发芽不整齐,苗期生长弱小,植株变异大等。因此在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与大田作物有很多区别。野生药材或国外药材引种时应当谨慎,中国医科院药植所自50年代以来引种成功的许多南方药用植物如杜仲、山茱萸等均已在北方广泛栽培,但同期引种的厚朴却没有成功,自厦门引种到北京的玫瑰茄和自中东地区引种到云南的胖大海虽能长出正常的营养体,却不能开花结果,可能是光周期和温度不适所致。近年来,多数专家均反对大纬度引种,因为即使引种成功,质量也难保证。

3.4 病虫害防治与农残问题

中药材病虫害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一些药材病虫害加重需加强农药的使用,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对农残指标提出了严格限制,这已成为实施中药材GAP的重点和难点。

中药材品种多,每种药材上可发生多种病虫害,所以整个中药材病虫害种类繁多,如宁夏枸杞栽培过程中发生十几种病虫害,不加以防治就会颗粒无收。随着许多药材野变家的成功和栽培面积及种植密度的增加,一些野生条件下零星发生的病虫害迅速蔓延,给中药材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如西洋参引种栽培成功后,黑斑病及锈腐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在30%左右。新产区的形成使病虫害种类发生变化,原来次要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甚至出现了未曾发现的病虫害,如河北蔚县因根腐病而造成款冬花绝收,蒙黄芪白粉病日趋严重,辽细辛叶枯病是近年发生严重的新病害,甘草胭珠蚧是宁夏、内蒙甘草栽培中出现的严重虫害。不同地区种子种苗的频繁调运促进了病虫害的蔓延,新栽培区农民缺乏经验也加重了病虫害的发生,如牡丹分根栽植时不剔除带有根结线虫的根段,致使根结线虫病发生严重。农药使用不当还会造成药材有效成分下降,如曼陀罗喷洒敌克松后其总生物碱含量明显下降。

3.4.1 常用和禁用农药种类

药材生产中常用农药品种:杀菌剂有多菌灵、瑞毒霉、粉锈宁、速克灵、乙磷铝、霜疫灵、甲基托布津、波尔多液、扑海因,代森锰锌、农抗120等。杀虫剂:辛硫磷、敌百虫、敌敌畏、马拉硫磷、菊酯类、乐果、Bt。

禁用的农药种类包括:高毒农药3911,1605,甲基1605,1059,磷胺、磷化铝、呋喃丹、氰化物、五氯酚、氯化苦、氟乙酰胺、二溴氯丙烷等。高残留农药六六六、滴滴涕、氯丹、汞制剂等。

3.4.2 药材生产中农药的合理使用

滥用、误用农药造成药材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国际信誉,如我国人参曾因有机氯含量超标而被退货。也使病源菌和害虫抗药性增加,因此,合理使用农药是基地建设的一项关键技术。

①要选择合理的农药品种。

在我国农药市场上销售的200多种农药中,应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农药。杀虫剂如敌百虫一般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而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几乎无效。种子消毒处理一般选用广谱性杀菌剂,而防治叶部的真菌性病害可选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农药,防治霜霉病则应选择对藻状菌敏感的农药如瑞毒霉。

②要掌握合适的使用时期。

主要依据是:在对杀伤害虫最有利的虫龄阶段进行防治;非天敌敏感期;病虫易侵染、为害的生育期;安全间隔,即在收获前一定间隔时间内禁止用药。

③做好农药的交替使用与合理混用。

应交替使用作用机制不同但防治效果相似的农药,有时需要对不同的农药进行混用,以便兼治多种病虫害。混用农药间不能产生拮抗或降解作用,不使用增毒显著的混用配方。

3.4.3 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指标

“绿色中药材”指无污染、安全、优质的中药材,是肖培根院士于1994年提出的。生产绿色中药材应立足于植物自身的保健,提高栽培管理水平,调节好植物体内营养,以增强抗病虫害能力。生物农药、生物防治和抗病抗虫转基因技术是病虫害防治的3个发展方向,但化学农药仍是现阶段最基本的手段,在关键时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仍是必需的。但绿色药材指标至今没有制定,仍存在不少争论,今后主要参考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及我国对蔬菜、茶叶等作物的农药允许残留量,制订出常用、大宗中药材品种的农药残留允许标准。

要培育绿色中药材,基地应选无污染背景的地点,大气、水源、土壤均需事先取样检测。1999年GAP草案中对空气、水质和土壤均作限定基地不应紧靠主要公路,因为大量汽车燃汽中含有铅、硫等重金属。

4 结语

从技术方面来看,我国药用植物栽培育种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拿人类利用玉米种质的情况来说,农业上已育出的品种或类型不胜枚举,从用途划分即有工业玉米、食用玉米、饲料玉米等。食用玉米中有一类特种玉米包括:高蛋白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淀粉玉米、高油玉米、城郊型玉米等。城郊型玉米又有笋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爆花玉米等许多品种。可见农作物育种家们已把育种技术发挥到极致,种内非常细微的性状也挖掘出来。药用植物则相当粗放,与农作物相比差距巨大。今后可参照粮食作物、园艺作物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充分挖掘药用植物栽培和育种技术的巨大潜力,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对传统医药发展的八字方针“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把药材产业推向新阶段。

除技术问题外,药材基地建设还涉及其它综合因素,如市场条件、人口条件、交通条件、水源条件、历史条件及原有农业结构等。有的地区生态脆弱,组织开发会影响生态平衡,或与其它生产发生矛盾。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国家政策乃是主要因素,今后在制定政策时应改进决策方法,吸收更广泛和有代表性的专家参与决策过程,避免失误;在执行时应建立全国统一的领导和监管体系。目前药材基地建设还要防止过热。全国性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正在粮田的10%转产其它经济作物,然而市场对药材的需求量是有限的,总需求量只有粮食作物0.1%,水果的1.4%,蔬菜的0.28%。每种药材的年需求量也是一定的,如人参1800 t,当归12000 t,玄参4000~4500t,白术7000~7500 t,过剩将造成巨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