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打破了宋元明清以来的中国画师承

首页 2020-04-05 08:44:16

芥子园打破了宋元明清以来的中国画师承

■砂石藤花图 陈振濂

芥子园打破了宋元明清以来的中国画师承

■孤独的鸟 潘天寿

芥子园打破了宋元明清以来的中国画师承

■齐白石 《山水十二条屏》之一

芥子园打破了宋元明清以来的中国画师承

本报记者专访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有关《芥子园画谱》(下称:芥子园)对中国画发展影响的话题,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多名学者名家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剖析了这一话题。日前,著名书法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先生接受《收藏周刊》专访,他不但梳理了芥子园曾经遭受质疑的历史背景,并举例从芥子园之后取得成功的大家中,深入分析了其隐藏而至今未被重视的价值:“如果没有齐白石、潘天寿这样的成功者出现,芥子园或者印刷‘画谱’的作用,其实一直是含糊不清的。”

曾被指责陈陈相因,缺乏创造性

收藏周刊:为什么上世纪中期芥子园会遭受徐悲鸿等人对它的质疑?

陈振濂:是讨论他质疑的话题?

收藏周刊:不全是。他那一代人质疑是一个话题;然后衍生出今人对待芥子园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也是一个问题。

陈振濂:我想分几个角度来谈:第一,民国时期《芥子园画谱》被质疑的价值不高主要是受西方的美术思潮的影响。西方的美术思潮主要是“写实”;传统中国画是“写意”。而西方的“写实”,因为其背后有科学技术、坚船利炮,所以它被认为是先进的。徐悲鸿留洋又学油画以后,自然会站在留洋的知识背景上来看,芥子园自然被认为是非常老朽、陈腐而且落后的,并与当时新兴的“写实”的立场格格不入。

其实反对芥子园和“美术革命”时期反对清初四王是一脉相承的,指责它是陈陈相因,缺乏创造性,不断的重复抄袭,使得不少人厌恶反感。但是从历史和文物的价值来看,芥子园作为木版印刷画谱并没有被否认。只不过我们在对某一个时代的美术观进行取舍时,芥子园被认为是落后思想的代表。但今天再看芥子园,会发现它不但有美术史的意义,而且对我们来说还有更大的意义。

当时芥子园在民间起到巨大的作用

收藏周刊:主要体现在哪方面的意义?

陈振濂:中国书画自古以来技术规范和程式符号的要求很高。高等学校始办于清末,美术学校更是在清末民国以后才有。所以,在没有高等院校的古代,人们学习中国画的立场基本是师徒授受。老师把自己的一套教给徒弟,就像木匠、裁缝、厨师一样,师傅把自己的平生绝招传授给徒弟。但这种方式带有非常个人化的倾向,师傅会什么,就教徒弟什么。师傅画山水,徒弟就不会画花鸟,师傅画的是水墨浅绛,学生一定没机会学青绿山水。师傅传授的不是经过科学论证的规范化的知识模型或者技能模型而只是个人的经验。当然,这样的方式在当时也培养出很多名画家。一代传一代。但这种培养方式在清末民国时受到了挑战。正规的学堂绘画教育吸引了莘莘学子。

此外,有很多穷乡僻壤的少年,不像在大城市可以到名师那里求教,他们入门时只能依靠有限的画谱作为学习范本而没有其他选择。所以,当时芥子园在民间起到巨大的作用,就是可以补充学习环境和条件之不足,权且作为“教科书”来使用。但又不是严格的教科书,因为它并没有对应的专业系统课程,造成大部分人只能感性地照着芥子园来学。如果说老师传授的是个性语言,那么,芥子园传播的则是通用语言。因此,不少人认为芥子园这种学习方式非常不入流,是低端的学习;高端就得找名师,就得要有名门正派的感觉。但是我们今天发现这样的一个定位,其实是非常片面、非常错误的。

收藏周刊:为什么会这么说?如何理解“片面与错误”?

陈振濂:因为师徒授受就跟着老师个人走,但芥子园反而摆脱了老师个人的套路。它是一个通用的符号模式。如果学的人才气很大,反而可以从这些通用语言里面找到自己独自的路径。但如果跟着老师学,很可能马上就被老师的风格限制住了。

芥子园模式与西方的现代美术观念有相似之处

收藏周刊:我们了解到,近现代也有不少从芥子园走出来的大家?

陈振濂:现在在绘画史上有明确记录的、小时候在穷乡僻壤学画没有老师教、是从芥子园走出来的大家,有齐白石和潘天寿两位。这都是在近代中国画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家。他们并没有直接的名家师承。潘天寿是学谁的?说不出来,他完全是独创的;齐白石是学谁的,也完全是独创的。正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师承,所以就没有被束缚和局限。当然,也有其他人会从原来的科班学习慢慢地转向独创。但他们二位是难得的罕见成功例子。

今天重新看芥子园对中国画的影响,也给中国画教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命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看上去像古老中国画的命题,却和西方的现代美术观念显得非常吻合。

收藏周刊:芥子园模式跟西方现代美术有相似之处?

陈振濂:西方的现代美术,起手的时候画石膏、画素描、画速写。这也是没有某一个老师的个人套路。因为素描是一样的,石膏像也是一样的,所以在美术入门的情况下,它所建立起来的不是老师个人的模型,而是素描速写规律的模型;或者更是对象造型规律的模型。西方绘画的这些方式,恰恰与芥子园的符号规律的方式吻合,先用一个通用的形式技法语言让初学者掌握,然后再去逐步孕育发酵走向发挥。当然,如果学芥子园没有出现像齐白石、潘天寿这样的成功者,我们现在也说不清其作用和效果究竟有多大。这个就是今天芥子园给我们的启发。也就是说,宋元明清以来,中国画师承的某一个基点,其实是被芥子园的存在方式和传播方式打破了。

齐白石精细工笔昆虫非常独到,但与书法无关

收藏周刊:齐白石的花鸟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怎样的新面貌或者启发?

陈振濂:他肯定有独特的自家面貌,开宗立派,形象已经非常鲜明。市面上就有他各种各样的书,齐白石的全集也有。各种各样的论文少说也有上百篇。他肯定是面貌突出的,没有面貌怎么能有今天的名声?尤其是去世以后的名声?一个艺术家,在世的时候,可能还会因为社会的活动能力、各种关系处世等因素,让名声夹杂着一些水分。但是去世以后的评价,不行就是不行。

收藏周刊:齐白石为什么如此成功?

陈振濂:不少人认为是因为他聪明、画画勤奋;可是,也有很多人也很聪明,很勤奋,为什么就不成功呢?所以,这样来解读齐白石,始终不够贴切。齐白石画画几十年,从来没有提到他的师承;潘天寿的情况也是,潘的花鸟画是从哪里来的?很多图式就是从“芥子园”来的。

收藏周刊:吴昌硕在花鸟画的探索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书入画”。如果从这种角度来讨论齐白石的话,齐白石的花鸟画特点主要是在哪呢?

陈振濂:齐白石的绘画有独创性,他不是“以书入画”。当然他的书法也很好。吴昌硕的花鸟画,如果书法不好是画不成的。而齐白石则不那么绝对需要,因为齐白石的写真能力非常强,他画的草虫,尤其是精细工笔昆虫非常独到,但与书法无关。所以,也很难说他没有书法就画不下去。

有很多画谱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齐白石是解决了

收藏周刊:这里就涉及到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了,您对这二者的关系是怎么理解的?

陈振濂:这个要说起来话题就很长。书法和绘画的关系其实也是一个很老调的话题,参考的意见很多。每个人都在发表相似甚至雷同的意见。但芥子园这个话题,倒是过去很少人注意到的。过去以为它只是基础;是学画的敲门砖而已。却没想到芥子园居然会对一个大师的成功带来如此大的影响,这是过去人看芥子园从来没注意过的地方。

收藏周刊:因为中国画讲究的是墨分五色,但画谱呈现出来的相对单一,要想知道怎么落笔,怎么起笔,都很难。

陈振濂:对,很难看得出来。但是学的时候会慢慢进步和提升吧。画谱只是给初学者一个定型的作用,但并不等于他们的所有成长都只能靠画谱。有很多画谱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齐白石是解决了。他如果只能自囿于画谱模式,不再拓新境,那他就成不了一代宗师了。

观点

如果说老师传授的是个性语言;那么,芥子园传播的则是通用语言。因此,不少人认为芥子园这种学习方式非常不入流,是低端的学习;高端就得找名师,就得要有名门正派的感觉。但是我们今天发现这样的一个定位,其实是非常片面、非常错误的。

现在在绘画史上有明确记录的、小时候在穷乡僻壤学画没有老师教、是从芥子园走出来的大家,有齐白石和潘天寿两位。这都是在近代中国画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家。他们并没有直接的名家师承。潘天寿是学谁的?说不出来,他完全是独创的;齐白石是学谁的,也完全是独创的。正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师承,所以就没有被束缚和局限。

简介

陈振濂 著名书法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