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响震国产电影“脉弦”

首页 2020-04-02 09:45:13

近日,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电影行业应对疫情影响”专题网络会议召开。与会者认为,电影行业在资金紧缺、项目减产延期、库存加剧、上映不确定性因素大增的多重压力下,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重大疫情冲击也为电影生态深层次演进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窗口。此话的确不错,大挑战往往蕴藏大机会。不过,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大机会并非指急功近利的复工复产,而应是一摒过往浮躁,潜心聚力,彻底打通中华传统文化和本土电影叙事。

一直以来,很多国产电影试图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想充分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和电影语言,在制作品质、思想深刻性和艺术高度方面赶超西方电影,独树一帜,塑造不朽经典。抱负固然不小,操作起来却磕磕绊绊,始终显得不伦不类,仅见皮相难窥精髓,既不高明更乏深刻,难以彰显中华文化鲜明个性特点。这一现象的存在,归根结底,是电影创作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本质缺乏理论思力、艺术悟性和高层次研究质素的表现。

不难发现,很多电影创作者颇为擅长社会世相、通俗故事情节的编造和组织结构,却不懂得如何搭建中华传统文化的“七宝楼台”,也就是考据、义理、辞章的创造性运用。三者都为中华传统文化独特产物,相互间辩证十足,最讲究“整体、联系、协调”的三位一体,以及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互为表里,并非楚河汉界般泾渭分明。国产电影若要体现这种特点,成为当代中华传统文化最引领潮流最与时俱进的一个“宁馨儿”,发挥出卓越非凡的创造性、思想性、艺术性,则须追求三者联手并进的“视界融合”。

考据是基础、背景。须对先秦诸子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珍异、精血气骨,有深入领会感悟,而非泛泛熟悉若干名词概念,更非用空镜头和肤浅、貌似有文化味道实则空洞无物的对白动作表现所谓“文化精神”,大而化之;在此基础上,还要知己知彼,寻找到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之间最恰当契合点。西方电影文化特性在于其活跃的艺术思维、层出不穷的理论、此起彼伏的各类方法论,国产电影亟需借鉴。但简单地“拿来”并不能解决问题,否则生搬硬套会郢书燕说,让人觉得影片盲目炮制“中西合璧”,对中华文化没有搞通,对西方文化也只略知皮毛。故而,一有助于消化的中介显得十分必要,也就是融入义理。

义理为意义、思想。须在考据基础上,寻找叙事背后的传统文化意涵,追求富有深刻哲理和文化内蕴的形而上大感慨大希望大理想,找到故事人物象征的主体精神、文化价值、生命向度,通过文化哲学色彩浓郁的动作和语言,让人物深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魄灵魂、义理文心,直至“几微”层次,从而上升至更高境界——辞章。

辞章乃审美、艺术。须提升国学根柢和传统文化修养,尤其对传统文学作品的艺术感觉能力;不断审视中华艺术审美和西方相通之处,在电影叙事中使用空灵写意的诗化艺术手段,凸显中华传统文化本质——中华诗的原创力和生命力,融入儒释道精义;切忌以西方电影叙事框架“硬套”中国故事,警惕西方“分析哲学”中过分机械、过于“科学化”的弊病对国产电影创作的不良影响,规避水土不服。

在此东西方文化空前碰撞、交流对话的大时代,国产电影需要新的凤凰涅槃,需要光大历史的精彩,需要在重塑再振民族文化精神过程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只要电影从业者沉下心、铆足劲、肯钻研、多研究,就一定能从中华文化的精光灵气中孕育出一部部传世佳作,催动中华文化的血液和脉搏流淌跳动,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