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是否存在杀熟?它带来的是“精准定位”还是“价格歧视”?

首页 2020-03-29 13:53:22

大数据带来的是“精准定位”还是“价格歧视”?

在“双11”的背后,科技正在慢慢发挥出它的力量。伴随着精准定位用户的需求浮出水面,大数据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大数据是否存在杀熟?它带来的是“精准定位”还是“价格歧视”?


对于“双11”的印象,许多人脑海里出现的是“突破天际的销售额”或是“千手观音变成维纳斯的剁手宣言”。然而,其实在“双11”的背后,科技正在慢慢发挥出它的力量。在物流领域,全自动化分拣流水线、AR量方技术、“物流天眼”……小小快递藏着不少“黑科技”;另一方面,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智慧型零售已成为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抓手。其中,伴随着精准定位用户的需求浮出水面,大数据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大数据是否存在杀熟?它带来的是“精准定位”还是“价格歧视”?




用“大数据”为用户“作画”

虽然“大数据”如今已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是关于它具体的定义,或许没几个人能准确说出。作为一种IT术语,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分析大数据便意味着更准确地把握住相关领域内的信息。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开始重视数据的力量,会在决断时参考各类统计、分析报表,而不再是凭直觉“拍脑袋”。

大数据的力量很快被当下火热的网购和电商注意到。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如同战场的商场上,这是一句金玉良言。然而,要做到知己知彼又是何等艰难,许多商家都面临着无法细分自己的受众群体,对于自己举办的促销效果如何也只能靠销量和少数既有数据去估量,同时线下活动用人力去调研和采集所能获得的数据又相对有限。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浪潮的推进下,智能化客流分析渐渐浮出水面,为无法准确采集商场数据的商家们带来了福音。

大数据首先呈现出网购的趋势,从2009年11月11日的5 000万元成交量,到2018年的2 135亿元成交量,再到2019年的总成交额2 684亿元,天猫“双11”的战绩屡屡在刷新。阿里巴巴营销平台事业部总经理家洛曾表示,通过大数据,我们基于对7亿名消费者在用户年龄、消费习惯和购买力上的深入洞察,提出十大新消费趋势,帮助品牌更敏锐地把握灵活多变的消费新动向和新需求。这是用户行为较高,用户参与较多,用户增长较多,同时能够给品牌带来机会较多的十个趋势方向。


大数据是否存在杀熟?它带来的是“精准定位”还是“价格歧视”?

大数据首先呈现出网购的趋势


另一方面,分析和统计大数据的科技产品也陆续进入商家的眼帘。其中,上海杰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全客通客流分析决策系统聚焦于更精准的用户分析,通过采用运动人体轮廓辨识、动态视频追踪、立体视觉等算法,对视频图像中不同形态的人群进行检测、识别、跟踪、分析,实时获得指定区域内的人群流动数据,为商业企业管理提供精密准确的客流统计及线下消费行为分析数据。

上海杰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学军看来,通过大数据对客流进行分析已是大势所趋。他介绍说,最初国内市场主要是被国外产品占领,国外品牌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价格贵,软件使用又不符合国情。

全客通的技术创新之处,就是在客流视频常规的算法基础上增加了人脸识别这个算法。杨学军介绍道:“我们提供给商场或者运营着商业地产或者对数据有需求的人的是一个多维的数据,它不是简单地展示今天有多少人来逛了商场,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的。我们提供的信息不但你知道来了多少人,还知道来了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年龄层是怎么分布的。过去通过客流数据只能知道一个维度的数据——来了多少人,现在通过这种人脸识别技术分析以后,我们就不光知道顾客人数,还知道顾客的性别、年龄层信息。这样,对商场的运营和整个管理来说就增加了维度,数据也是多角度的,能更好地帮助商业企业来运营了。”

大数据是否存在杀熟?它带来的是“精准定位”还是“价格歧视”?

商业企业来运营


目前,全客通已经应用于老牌商场梅龙镇广场、世纪汇、长泰广场,以及国内前50强的丹尼斯集团等多家大型购物城和购物广场。对这些商场,上海杰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不仅做了客流实时数据统计分析,还专门为其定制了报表应用开发,帮助它们在日常运营中提高效率。

对于商家而言,大数据正发挥着越来越精准的“用户画像作用”,然而在细分用户的背后,又衍生出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现象。



你被“大数据杀熟”过吗?

如果把所有客户按照购买欲望分类排列成一个金字塔,那么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是死心塌地购买产品的“老用户”,中层的则是想要购买但还没购买的“潜在用户”,而那些基本上不会购买的是“边缘用户”。那么商家更看重哪一类用户呢?

大数据是否存在杀熟?它带来的是“精准定位”还是“价格歧视”?


其实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老用户”已经购买了产品,他们是“铁杆粉”;“边缘用户”无论怎么动员都不会购买产品,所以他们是“绝缘体”;因此,商家们更看重的是可能转化为“老用户”的“潜在用户”

当大数据技术撞见这样的金字塔时,便诞生出一种新的现象——“大数据杀熟”。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互联网商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自身所拥有的用户数据信息作深度分析,对分析出的客户消费习惯进行分类,进而对老用户实行有针对性的“价格歧视”。简单来说,就是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

互联网安全服务SAAS平台、众测平台“漏洞银行”首席技术官张雪松表示,“大数据杀熟”在技术上实现其实并不难。借助如今的大数据技术,商家会记录用户过去的消费记录,然后分析出具有高消费能力的客户群体,在部分商品上加价。由于用户通常无法知道原商品的价格,会选择性相信系统定价,从而也就被商家收了额外的钱。

眼下,大数据是互联网企业实现“千人千面”的重要工具,通过大数据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搜索推荐,实现用户对商品需求的精准化。但是由于大数据“杀熟”的概念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形式具有多样性和隐蔽性,消费者越来越难以发现“大数据杀熟”问题,即使发现被“大数据杀熟”,维权举证也比较困难。

“大数据杀熟”反映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个人信息受保护的权利未得到充分尊重和有效保障。这需要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将数字信息网络中不断涌现的个人信息种类纳入保护范围内,如网络用户注册信息、搜索记录、定位信息、消费偏好等。重要的是创新监管方式方法,采取技术手段和技术设备,建立相应的大数据网上监管平台,对网络平台进行全天候的在线监管,提高对各种隐性利用大数据违法行为的查处能力。同时,要畅通维权渠道,减少维权成本,更要加加处罚。如此,才能倒逼“大数据杀熟”最终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