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尽出于魏却不全然为魏,合纵连横如何推动乱世走向统一?

首页 2020-03-29 10:46:40

纵横家是战国时代一个特有的群体,他们游走于列国之间,以众弱攻一强是为合纵,以一强攻众弱是为连横。他们为适应战国时期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而生,与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君主需求相符,因此得以立足于乱世之中,以自己的韬略和学识为武器,在战国舞台上谱写壮丽的诗篇。战国纵横家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他们大多数都是从魏国走出来的,著名的战国纵横家公孙衍、张仪、范雎都是魏国人,还有惠施这样的由宋国进入魏国辅佐的人,他们其中有的人在魏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奔走谋划、有的人完全效忠于魏国、有的人认为魏国过于弱小而帮助强国攻打魏国,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从魏国走出来的纵横家那么魏国能走出这么多的纵横家,它的魅力何在,这些纵横家又在战国的舞台上掀起了怎样的惊涛骇浪?走进那段风云变幻的年代,一起来看一看在战国舞台上纵横捭阖的纵横家们的飒爽英姿。

纵横家尽出于魏却不全然为魏,合纵连横如何推动乱世走向统一?

合纵连横示意图

魏国盛产纵横家的原因

(一)早期辽阔的疆域

魏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国家,魏国人的祖先与周天子同宗,最初被分封在毕地,以毕为姓。春秋时期,毕国的后人侍奉晋献公,被晋献公封在魏地,成为了晋国的卿大夫,魏氏从此开始在晋国发展壮大。晋国在春秋时期曾经是烜赫一时的中原霸主,因此卿大夫的实力也不断发展,经过长时间的尔虞我诈和内讧争夺,晋国只剩下了智、韩、赵、魏四个比较强大的卿大夫集团,此时的晋国已经衰落,各家的卿大夫都野心勃勃的想要瓜分晋国,后来韩赵魏联合起来灭掉了智氏,然后正式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分裂后的魏国占据了晋国的大部分国土,从山西省西南部到河南省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都是魏国领土,还占据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土地,河北大名和山东冠县也是魏国的土地。之后的魏国在明君魏文侯和将军乐羊的带领下继续开疆拓土,大败中山、大破齐国,甚至连秦楚都被打的节节败退,魏国还占领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疆域不断扩大,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开“逢泽之会”,正式称王,魏国也成为名震一时的中原大国。如此辽阔的疆域吸引着大批人才来到魏国,其中就不乏纵横家的身影。


纵横家尽出于魏却不全然为魏,合纵连横如何推动乱世走向统一?

三家分晋

(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魏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它地处中原腹地,地势平坦开阔且没有高大的山川阻挡,在战略位置上一直是各国觊觎的焦点,这样独特的位置对于魏国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魏国能够兵强马壮,就可以在这片土地上集结重兵,从四方形成对国家的保护屏障,可以有效的把外来侵略者抵挡在外,还可以趁机向外扩张,增加领土面积。但是魏国如果国小民弱,就可能因为地处平原没有任何的遮挡物,从而使周边国家长驱直入,轻易就能灭亡魏国。这样的地理位置在战国初期让纵横家看到了辅佐魏国的好处,因为魏国的地势平坦和中原腹地的地理位置一直都是合纵连横的焦点,一旦合纵连横成功,魏国就能从中获取好处,成为纵横的重要领头国家,其它国家当然也会来讨好魏国,但是一切必须建立在魏国强大的基础上。在战国中晚期,魏国国力衰落,同样作为合纵连横的主战场,它的地理位置就变成了致命的危机,因为地理位置的敏感而深受战争威胁,时刻面临灭国的危险。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才培养出了一大批重视功利、崇尚实际的现实主义者,他们就是纵横家。这些纵横家往往会根据魏国地理位置带来的好坏而选择是否留在魏国。

纵横家尽出于魏却不全然为魏,合纵连横如何推动乱世走向统一?

魏国祖先:毕公高

(三)变法带来的“强国吸引力”

作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崛起的强国,魏国在变法后国家实力大增,各阶层人员流动性也非常活跃,纵横家队伍也因此不断发展壮大。魏国的变法推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也推动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使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农产品交易活动,间接的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让各阶层流动性增强,纵横家的来源也日益扩大。魏国的变法还废除了原有的世卿世禄制,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政策,用军功制来激励士兵,只要上战场杀敌就可以获得爵位,按斩首数量的多少赐予爵位,这样就使社会底层的有才之人浮出水面,拥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纵横家尽出于魏却不全然为魏,合纵连横如何推动乱世走向统一?

魏国鼎盛时期疆域图

魏国纵横家们的“龙争虎斗”

(一)惠施促成“齐魏相王”

在战国的历史舞台上,纵横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身影,从魏国相国惠施向魏惠王提出“齐魏相王”的时候,纵横家就已经正式活跃在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了。魏国作为一个崛起最快的国家,在魏文侯时期国力达到了巅峰,吸引了大批纵横家到魏国,然而到了魏惠王时期,因为他的一系列错误指挥导致魏国在内政外交中节节败退,魏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成为了自身的的威胁。公元前353年,齐国大败魏军于马陵,魏国霸主地位丧失,这样的国家让很多纵横家看不到希望,因此纷纷离去,魏国人张仪就没有选择魏国,而是经过一番考察,选择了实力比较强的秦国。


纵横家尽出于魏却不全然为魏,合纵连横如何推动乱世走向统一?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相约在徐州会盟,双方承认对方为“王”

但是也有像惠施这样的纵横家选择留在魏国,替魏国解除瓶颈危机。惠施是合纵的代表人物,经常被魏惠王派到其它国家出使外交事务,魏国马陵之战战败后,已经无力抵挡秦国和楚国这样崛起的大国,为了挽救魏国于水火之中,惠施提出“齐魏相王”的策略,让魏王屈尊去见齐威王,并且尊齐威王为王,共同抵御强大的秦国和楚国。其实惠施的真正目的并不是“齐魏相王,抵御强敌”这么简单,而是为了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惠施让齐国和魏国共同称王,也是为了让其它国家卷入战争,比如当时强大的楚国就因为魏国不尊自己为王而感到气愤,当他们看到齐国真的与魏国结盟,实力大增的时候,楚国就应该考虑到齐国本来就是从春秋时期就称霸中原的大国,加上魏国的力量将来必然是不可阻挡的威胁。所以楚国当然不能允许齐国就这样崛起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马上就着手攻打齐国,虽然没有夺下齐国的城池,但也重创了齐国,加上魏国在背后偷袭齐国,齐国因此损兵折将、铩羽而归。这种所谓的“齐魏同盟”根本就是一场大骗局,但是惠施的计划却相当高明,他用“激将法”激怒楚国,让其出兵攻打齐国,达到了“以楚毁齐”的目的,让两国都元气大伤,从而保全了魏国。

纵横家尽出于魏却不全然为魏,合纵连横如何推动乱世走向统一?

惠施

(二)张仪连横之策

张仪是魏国人,当年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等到他学成出山时,魏国已经穷困潦倒,风采不复当年。于是张仪对于魏国不抱希望,去楚国游说楚王,推销他的合纵连横之术,结果被楚国令尹昭阳诬陷他偷了玉璧而惨遭毒打,因此悲愤交加的离开了楚国,来到新兴的秦国,秦惠文王非常赏识张仪的才干,把他看做当年的商鞅,不久张仪就被封为秦国相国。张仪辅佐秦惠文王期间主要推行连横之策,这种策略有效的打击了其它六国都在实行的合纵之策,使战国的国际格局变成了“一超多弱”,秦国综合国力突飞猛进,六国的国力却是江河日下、危如累卵。张仪首次到秦国,就劝说秦王把占领魏国的蒲阳之地归还于魏,并且派秦国公子到魏国为质,而他则利用护送秦公子入魏的时机劝说魏惠王事秦。


纵横家尽出于魏却不全然为魏,合纵连横如何推动乱世走向统一?

秦国收复河西之地

张仪在“劝魏事秦”的过程中不仅体现出了他的谋略,更多的还是他对于魏王的了解:张仪充分了解到魏王是一个举棋不定且又贪婪的人,首先以归还土地作为作为筹码,意在表明秦国的“诚意”,让魏王放松警惕。然后张仪又提出秦魏是“兄弟之国”,如果魏国能够献给秦国一部分土地,将来若有国家攻打魏国,秦国必然鼎力相助,而且从别国取来的土地,大部分也会赠送给魏国,这一点则充分利用了魏王的贪婪之心。魏王果然上当,把魏国辛苦打下来的上郡十五城和河西重镇少梁拱手让给秦国,从此秦国尽收河西失地。张仪的首次连横就为秦国获取了大量土地,之后秦惠文王又让张仪到魏国做丞相,张仪运用连横策略,成功的让魏国做了秦国的附庸,在列国之中首先唯秦国马首是瞻,魏国曾经的辉煌彻底一去不返。作为纵横家的鼻祖,张仪在外交场上的风采和出色的外交辞令都是非常让人敬服的,他为秦国的强大和日后秦国一统中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纵横家尽出于魏却不全然为魏,合纵连横如何推动乱世走向统一?

张仪

结语

魏国纵横家是战国社会的整个大环境和魏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来的政治群体,魏国地处中原腹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长期成为列国政治、军事斗争的焦点,也是合纵连横的必经之地,因此才诞生了众多的纵横家。战国时期“邦无定交”的局面和魏国地理位置带来的好坏,使纵横家们形成了功利、务实、重变的精神,他们很少受到传统道德的约束,一直都是为了一国的国家利益去斗争,从而不惜损害另一国的利益,从惠施和张仪的种种作为中就能看到纵横家的这种特点。然而他们不择手段的方法固然不值得学习,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他们为社会的变革和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果没有他们的纵横捭阖,游走于列国之间的才能,只凭借各国君主们的流血厮杀,国家也不可能由分裂走向统一。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纵横家,给予他们公正合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