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带量采购下月(4月)执行、医保支付改革、医保目录调整...

首页 2020-03-29 08:37:42

3月5日晚间,国务院官网发布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文件,意见全文共八个部分28条,

其中重点涉及4个方面:

  • 完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
  • 建立区域性与全国性采购联盟;
  • 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DRG、慢病管理;
  • 两票制接近尾声,向一票制过度。
第二批带量采购下月(4月)执行、医保支付改革、医保目录调整...


第二批带量采购下月(4月)执行、医保支付改革、医保目录调整...

▲截图来源:国务院官网


完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

由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医保基金的结余水平差异巨大,此前各版医保目录允许地方增补,各省对医保目录乙类药品一直有15%的调整(调入、调出)权限,这对于很多没有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品种而言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从2019年8月国家新版医保目录正式公布之日起,取消地方增补调整目录已经成为定局,并且之前增补的过渡期只有三年,逐步调整中明确优先调出重点监控药品。

《意见》明确要建立相应的评价规则、指标体系及退出机制。调整目录要考虑基金承受能力,适应群众基本医疗需求、临床技术进步等几个方面。健全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医保准入谈判制度。

此外要注意的,是关于退出机制的明确。既然是要动态调整,

  • 一方面,临床价值高、经济性评价优良的药品、诊疗项目、医用耗材会逐步、分批的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 另外一方面,医保药品、诊疗项目、医用耗材评价规则和指标体系的建立,则是为了“淘汰”不符合医保目录要求的产品而出现。

退出机制的健全,意味着进入医保目录不再是万全良策


建立区域性与全国性采购联盟

疫情前,已进行“4+7”带量采购政策的独家中标或不超过3家的模式让生产厂家有垄断的倾向,加剧了应急储备的弱化。

虽然,医药产业的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是一条必由之路,但在这条路上,一定要充分考虑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整合销售渠道并对企业结构进行相应调整的同时,真正做到循序渐进。

国家带量采购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药品的可及性,所以目前货源的采购方案,是否需要从保障不同患者需求的长远角度出发?

“4+7”带量采购的垄断中标,是否需要适当找到新的平衡方式?

在3月5日的最新文件指出,将推进构建区域性、全国性联盟采购机制,形成竞争充分、价格合理、规范有序的供应保障体系。

第二批带量采购下月(4月)执行、医保支付改革、医保目录调整...

▲国务院官网

从通俗的角度来看,实行市地级统筹是各项医保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完善医保治理体系,提高医保治理能力的重要措施。

未来伴随着区域与全国的采购联盟,将以医保支付为基础,建立招标、采购、交易、结算、监督一体化的省级招标采购平台,完善医保支付标准与集中采购价格协同机制,提高药品可及性。


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DRG、慢病管理

此次文件指出: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DRG付费)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探索医疗服务与药品分开支付,慢病管理将成为医改重中之重! “上传、下转”,DRG助力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作为近年来医改的核心战略之一,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患者渐渐成为医院的生存之本,利益冲突成为阻挠分级诊疗的最本质原因。

这些都体现在目前的医保支付制度下:患者对健康的需求性和医保基金池的有限性以及医院对收入追求的趋利性,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而DRG的出现能够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提高疗效,助力分级诊疗的推行。

DRG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基于行业平均成本测算而定的支付结算价格,按照病种的社会平均成本,实行同病同价统一标准支付,大医院诊疗小病种可能亏损的情况,促使按照功能定位接诊疑难大病。

当然了,这样也提高了中小医院接诊本来可以诊治的疾病,减少逆向选择推诿患者的行为,通过经济行为引导推动分级诊疗。关键可以有效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和患者“看病贵”以及医保基金池紧张等难题。

简单点来说,在DRG下大医院逐步会意识到疑难重症才是其拳头,而非疑难重症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会导致其成本太高出现收益减少甚至亏损。

而基层医院在这些多发病上有一定的优势,也愿意接纳这些患者,因此“下转”趋势出现了,而同理无序“上转”也得到了遏制,因为能够在基层医院治愈的疾病,医院、医保、患者都不愿意往上走。

“上转”得到了遏制、“下转”趋势出现,这不正是分级诊疗的目的!

慢病管理成为医改“重中之重”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陆续出台 “两病”(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统筹政策,将“两病”的门诊报销费用提高至50%以上。

此次政策也提到,随着门诊报销比例的提高,医保基金的紧缺,国家也亟需将慢病管理药物的价格降下来。

随着第二轮全国带量采购的到来,33个品种中大部分都是临床急需、市场规模大的慢性病品种,未来慢病管理将成为医改的重头戏。


两票制接近尾声,向一票制过度

当医保总额增长有限,医疗费用逐渐增高,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以及总额控制成为控费的主要方式。而控制医疗费用的无效支出,首要选项就是压缩流通环节相关费用,两票制随之诞生。


两票制“血洗”医药流通格局、资金周转是难题

第二批带量采购下月(4月)执行、医保支付改革、医保目录调整...

▲两票制

不可否认,两票制实施后,促使整个药品流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小的经销商、二级或二级以上代理商被“血洗”淘汰出局,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医药流通趋于扁平化,药品的流通路径以及中间价格变得透明可追溯,原有市场流通环节的13000多家企业也逐渐减少到3000家左右,进一步加强行业的集中度,控制药品价格虚高。

随后两票制开始席卷高值耗材IVD行业等医疗行业顽疾领域,带来整个医疗领域的革新。

但是,两票制下对于药械经销商、配送公司而言,在货款送达后,往往需要垫付资金,但市面普遍存在回款不及时,有时长达12个月,这会导致资金得不到周转,甚至拖垮企业的资金流


一票制帮助经销商回款,“4+7”加速入局

文件中:再一次确认未来医保基金的货款结算方式: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各医改试点省份可能执行一票制。

不仅如此,第二批带量采购定于下月(4月)执行,此次要求:医保基金通过30%的采购金做担保,由生产企业选择配送企业,并直接鼓励医院与药品生产企业直接结算药品货款,药品生产企业与经营企业只结算配送费用。

这一做法以由医保基金做担保,来保证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两者各自的资金回款,颠覆了以往商业公司垫付资金,医疗机构打款给商业公司的做法。

从汇款方式上,药品生产企业直接开票至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直接回款至药品生产企业。药品供应链将进一步变短,会让医药流通领域的环节更加透明化。

随着国务院改革、第二批带量采购4月的推行,2020年“一票制”将在各省份逐步推广。


未来:一票制下,医疗行业“大洗牌”

政策对一票制的强化,算是对一批商业公司与药企落下最后一锤,如何未雨绸缪,寻求转型才是长久之道!

1、商业公司 —— 江湖不在

商业公司在中国复杂的医疗环境下,凭借自身配送能力强、医院开户多、资金实力和市场的反馈能力三个职能确定江湖地位。

两票制要求从生产到使用的过程中最多只能开两次发票,商业公司可以扮演一级经销商的角色。

但在一票制下,类似于直销模式,药品生产企业直接和医院之间发生,商业配送公司仅仅承担送货功能,相当于快递公司,货物的所有权没有转移到商业,商业在药品流通中也不再起到资金垫付的作用。

由于货物和钱款的交易只在厂家和医院之间发生,商业公司的传统三大功能被认为砍掉两个:自己垫付与信息反馈,仅仅保留货物的集散功能,承担送货

不过部分省市做的更彻底,如:浙江省通过药械采购新平台采购,产品不再由各级配送商完成配送,而是由物流服务平台配送,让物流公司替代商业公司承担运输、保管、分拣等服务职能。

加上邮政、顺丰等引入商业配送的竞争,商业公司受到更大的冲击,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转型了,是投入生产企业的怀抱,还是转型服务于医院等机构,脱离已有的运营模式,转型成为咨询类机构。


2、药企介入供应链管理,成为“链主”

至于药品生产企业,由于没有了商业公司的信息反馈功能,为了更加灵活的应对市场,其不得不把各项资源下沉至医院终端,如此运营成本增加。

并且,没有了商业公司的资金垫付,药品生产企业需直面医院的回款周期长、拖欠货款问题,运营成本将大大增加,这也将淘汰一大批中小型药品生产企业。

另外,随着一票制来临与新的药品管理法的实施,药企成为产品质量和供应的责任主体,供应链管理的责任也落在药厂身上,药企介入供应链管理,成为链主,未来也将面临更加猛烈了市场风暴!

第二批带量采购下月(4月)执行、医保支付改革、医保目录调整...

政策裹挟和市场需求将又掀起一轮“医改龙卷风”!未来企业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应对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