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这七种生活方式需要反思!

首页 2020-02-23 11:33:32

苏格拉底说

“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抗疫正酣,亦需反思

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阻击战

将给我们留下什么?

我们的生活需要作出怎样的改变?

来看人民日报的报道


一、改变饮食习惯


17年前的非典元凶是野味,而今新冠肺炎的病源仍然是野生动物。人类70%的新发传染病,来自于野生动物。再也不能让“舌尖上的美味”,变成“舌尖上的危险”。改变陋习、拒绝野味,坚决不吃来历不明、销售渠道不正规的食物,就是每一个中国人公民的自觉。我们喜欢围桌共餐,以体现东方式的人情味。今后,请不要忘记为每道菜加一副公筷,为每桌餐备几个公勺。


、改变社交方式


人际交往要保持空间距离,不要在排队时贴得太近,在电梯或公共交通工具内身体动作幅度要尽量减小,聊天时尽量低声,用手机看视频一定要戴耳机。请勿聚众喧哗,请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打喷嚏时请避人,并用纸巾、毛巾或肘部遮掩口鼻,不仅有利于减少飞沫传播,更体现人的文明程度。传染病高发季节,进入公共场所请习惯戴口罩,见面少握手或不握手。


三、改变生活作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年轻人请纠正熬夜、撸串、打游戏、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事实上,严重危害民众健康的几大慢性疾病,归根到底是生活方式病。要把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作为健康生活、预防疾病的“必杀技”。运动是最好的健康保险,经常性有氧运动应作为健康必修课,科学运动,适量运动,大力提升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体质。


四、改变焦虑心态


遇到突发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件,难免焦虑不安。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提高疫情防控的参与意识。但谨防过度恐慌,其危害甚至超过疫情本身。信谣传谣,对社会秩序和疫情防控带来很大干扰。当然,有关部门的信息公开和专业人员的心理干预也至关重要。疫情面前,没有人是局外人,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贡献者。请以包容之心,少一些地域歧视、职业歧视和人群歧视,多一些互谅互让、守望相助和同舟共济。


五、改变行为意识


防疫期间,总有一些人不配合防控,甚至和防控人员发生激烈冲突,凸显其规则意识不强,缺乏对法律的敬畏。现代公民要具备契约精神和法律意识,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主动申报登记相关健康信息,不隐瞒、不逃避,积极配合调查,依法履行公民义务。这既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负责,更关系到个人征信。


六、改变教育观念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认识误区,仍有市场,金融专业、IT专业走红,人文专业、医学专业遇冷。生命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要着力增强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素养,要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分阶段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争取用生命意识的觉醒,激发整个教育理念的变革。


七、改变价值判断


商界传奇乔布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叹息,世界上最贵的“床”是病床。新冠肺炎疫情也使我们懂得,物质财富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终极追求,健康、亲情才弥足珍贵。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浮躁心态盛行的当下,这无疑是一贴清醒剂,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要反思和改变的,远不止这些。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疾病的斗争史。

疫情过后,照亮前行道路的,是警醒、反思和足够的理性。绝不能轻易忘却那些用生命代价换来的经验教训。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越挫越奋。

及时反思,勇于并善于改变的,是奋起的前提。

我们期待,疫后将迎来崭新的健康生活方式,让科学素质、健康素养、文明修养和法治精神涵养的人生态度更具有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