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中弃政从医,国医危机力挽狂澜,中国首位捐献遗体的中医大师

首页 2020-02-23 11:20:00

20世纪初,社会动荡,中国不仅出现了一大批文坛巨匠,还有一大批杰出的中医学家。在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一时名医荟萃,百家争鸣。北京著名的中医巨匠,萧龙友、施今墨、汪逢春、孔伯华四位被称为"京城四大名医"。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所有的中医医师必须经过考核才能合法行医,负责考核的就是这四位国医大师。

这看起来普通不过的条例,却经过了无数中医人士的斗争和努力。

乱世中弃政从医,国医危机力挽狂澜,中国首位捐献遗体的中医大师

(施今墨随笔:我本是医学革新者)

仅仅在5年前,国民党政府曾经拟下令取消中医。1929年,余云岫提出了正式取消中医的议案,一时全国哗然。当时的社会精英大多崇尚西方科学,推崇西医,抵制中医,典型者如胡适。

胡适是"科玄论战"的主将,对中医一向激烈反对。可偏偏被中医大师陆仲安治好顽疾,在取消中医的呼声甚嚣尘上之时,胡适这一病着实在啪啪打脸。不过即便胡适对陆仲安十分尊敬,还是坚持中医无用,并且在公众场合竭力否认自己的病是中医治好的。

胡适只是一个典型,西医传入后,受到先进人士的广泛支持。他们设立医院,开办学校,对华夏本土的中医形成了排挤之势。而中医内部呢?庸医误人,不好好抓药,偏要搞封建迷信的那一套包装,实在是败民众的好感。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一直没有设立任何可以规范、管理中医的机构,也没有成立公立的中医学院和研究所。而华夏大地上千千万万的良医,即便是自办医馆,也不能到卫生机构注册,而是要到警察局立案。

乱世中弃政从医,国医危机力挽狂澜,中国首位捐献遗体的中医大师

所有的医者,无论医术高低,都被扣上了"江湖郎中"的帽子,中医岌岌可危。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医大师施今墨坐不住了。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施今墨原名为毓黔,字奖生,浙江萧山人,生于贵州。施今墨出生于官宦之家,其舅舅是当时河南安阳著名的中医李可亭。

在施今墨幼年之时,母亲体弱多病,饱受病痛折磨。施今墨心疼母亲,从小便立志做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在施今墨13岁的时候,他主动跟随舅舅李可亭学医,20岁之时便能独自出诊。李可亭认为"良田千亩,不如薄技傍身",而施今墨的父亲则坚持让他走仕途,光耀门楣。

1902年,在父亲的催促之下,施今墨来到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前身)学习,在学校,儒雅的施今墨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形成了兼容并包的个性。而当时山西大学堂的创始人——美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独断专制,学生提出反抗,施今墨被学校开除,转学至山西政法学堂,三年后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保送京师政法学堂深造。

乱世中弃政从医,国医危机力挽狂澜,中国首位捐献遗体的中医大师

在北京时,施今墨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他聪敏冷静,以行医为掩护,追随着辛亥革命的领袖黄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正值施今墨从京师政法学堂毕业。他以山西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孙中山的就职大大典,这时候的施今墨年轻气盛、意气风发,誓要为民主、独立的中国奉献自己的热血。辛亥革命失败后,施今墨虽然回到了山西,在行医的同时他依旧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1917年,施今墨担任湖南教育厅长,但当时的湖南督军谭延恺一心只想着争权夺位,对教育丝毫不关心,他任职不到一年就愤然辞职。1920年,他又协助熊希龄创办香山慈幼院,一心想要从事慈善、救济民生的他亲眼目睹熊希龄利用这座慈幼院捞钱,悲愤之下再度辞职。

官场灰暗至斯,乱世之下民不聊生。年轻的施今墨终下定决心,不再涉政,专心行医。

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今墨",第一是想要纪念诞生地贵州(黔),第二是崇尚墨子"兼爱非攻"之说,第三便是立下"医学革新而为墨绳"的誓言。

力挽狂澜,中西结合

1929年,国民党正式提出取消中医的决议案。施今墨连连在报媒之上发表数篇文章,极力辩证中医的科学性,中医是可以和西医并存的。他呼吁中西医之间取长补短,也希望中医界人士不要沉默,都要站出来支持中医界的斗争。

乱世中弃政从医,国医危机力挽狂澜,中国首位捐献遗体的中医大师

在施今墨奔走之下,中医界人士成立了中医工会,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前往南京,迫使国民党当局收回决议。在施今墨等中医医师的努力之下,中央国医馆在南京正式成立,由焦易堂任馆长,施今墨为副馆长。

施今墨的一生正好迎上近代中医的潮起潮落,他行医生涯都在遵循着中西医结合的原则。早在1920年,他就在北京和平门内创设了中西医院,医院内购置了当时国内最为先进的西医诊疗仪器,配合中医的辩证。1924年,施今墨的诊室之中,不仅仅有听诊器、体温计、血压仪等等西方常用的医疗设备,还设立了化验室,若是病情复杂者,施今墨会退其诊金,劝其去西医医院做更加精确的检查。在那个时代,能具备这种前端思想的西医是极少的。

乱世中弃政从医,国医危机力挽狂澜,中国首位捐献遗体的中医大师

(施今墨为弟子讲课)

施今墨的医学低迷期在抗战之后,虽然被赋予立法委员会委员的重任,但他向国民党当局多次提出促进中医发展的提案都没有被采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施今墨才有了用武之地。

施今墨年事已高,却坚持从事临床工作,为新中国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施今墨的小儿子施小墨回忆父亲,有一件事让人记忆尤甚。施小墨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学习中医,年纪轻轻已经有了大量的中医知识储备。但在施小墨报名大学志愿的时候,施今墨却劝施小墨填报西医专业。施小墨不解,询问父亲,施今墨解释道,解剖学之类的是西医的知识技能,必须在正规大学的系统学习之下才能完全掌握。施今墨也提出了中医的弊端,中医宏观笼统,比如说肠胃问题,中医只有胃腕痛一说,但西医之中有胃溃疡、胃炎等等诸多病名。他认为中西医结合当务之急就是统一病名。

乱世中弃政从医,国医危机力挽狂澜,中国首位捐献遗体的中医大师

(施今墨老年)

"学了西医,只是一条腿走路。如果学好了西医,就可以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快,更久远。"施今墨向施小墨如是解释。

1969年,88岁高龄的施今墨临终前口述了几千字的"中医工作建议",交给了毛主席和周总理。他临终前对子女道:"我一生中唯一的憾事就是不能再见到周总理了。"他写了一首诗赠送给周恩来夫妇:大恩不言报,大德不可忘,取信两君子,生死有余光。余恨生亦早,未能随井岗,路歧错努力,谁与诉衷肠。

乱世中弃政从医,国医危机力挽狂澜,中国首位捐献遗体的中医大师

(毛主席接见施今墨)

施今墨生前留下遗愿,将自己的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

"我死后一定火化,一定解剖。我自愿死后将尸体请由贵院进行解剖,探寻病源真相,倘得病灶所在,将其取出保存研究,以备后来病人遇有症状相似者,用资参考,或为诊疗之一助 ,亦仁术之工作也。"

施今墨,是中国第一位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的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