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首页 2020-02-20 09:55:32

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而《货殖列传》在倒数第二篇。《太史公自序》中对《货殖列传》有着这样的总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他们不违反政令法规,而靠着在恰当的时机买进和卖出,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财富。这样看来,《货殖列传》是一篇记录“金主”故事的传记,所以在这篇《货殖列传》中,我们能够看到对诸如吕尚、管仲、范蠡、计然、子贡、白圭,猗顿等富商大贾的介绍。不过,这只是《货殖列传》的一部分内容。同时,我们还可以在《货殖列传》中还可以看到对地理、风俗、军事、文化、经济等问题的介绍。在史公的七十篇列传中,《货殖列传》的文章架构最为特殊,内容也是极为庞杂,因此它就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遍览全文后,笔者在《货殖列传》中看到了一个极为孤独的灵魂,因为构建庞大的知识体系是需要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来完成的。这里面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史书的著述,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的。司马迁的祖上是司马氏,其职能是掌管周史。司马迁的父亲是司马谈,谈即为“太史公”,司马谈掌管天官的职务,因为和民政无关,所以比较清闲。司马谈的儿子名迁,生于龙门。在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开始诵读经典。二十岁时,司马迁从北方南下,游历了淮河、长江一带,登过会稽山,考察过九疑山

这个过程中,司马迁顺道渡过湘水、沅水,又经汶水、泗水。除了游历,司马迁在这个过程中还经齐鲁两大都会,并与当地的读书人讨论过学术问题。一路上,在彭城、鄱县、梁国、楚国等地都打过卡。后来,因为职务的需要,司马迁征讨过巴蜀以南的地区,这一路又了解了邛、笮、昆明等地的风俗。可以看到,司马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又有着史学研究的家族传统,这一切为后来著述《史记》打下了深厚的根基。那么,这是对于必然的讨论。

至于偶然的契机,司马迁在李陵事件后受了腐刑,这对司马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中,“最下腐刑矣”这一句话看到了司马迁所受打击之大,也让人感受到了他悲愤的情绪。李陵事件是司马迁人生的一个转捩点。情绪因事而激荡,但总会归为平静。司马迁拿着笔著录史书,而他的思想便在文字中纵横捭阖,为各种人物写下了历史性的注解。

在《货殖列传》中,我们能看到史公曾经去过的地方,也可以看到他对于地理风俗独到的见解。基于文章架构的需要,笔者将《货殖列传》中的地点分成了三大地理圈,长江以南为“三楚之圈”,关中及四方区域为“关中之圈”,河南、河东、河内三地及四方区域为“三河之圈”。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史公的力作——《货殖列传》。

三楚之圈

楚自春秋以来,在外部不断扩张,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五霸七雄”,其疆域极大,很少有国家能与其相抗衡。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在楚惠王十六年,越国击灭吴国,并在四十四年与秦国和好。这时的越国虽然灭掉吴国,但不能管理江淮以北的地方,这种情势下,楚国便向东侵略,扩张领土到泗上。在下图中可以看到,泗水在淮水以北地区,此时的楚国借机侵入泗水之地。在勾践去世后,经历了六代,权位传到了王无强,越国就进入王无强的时代。当时楚威王兴兵来讨伐越国,越国被击败,楚王便杀死了王无强,这一过程中,楚国将被越国占领的吴地全都取了回来,不仅打到东边的浙江,还北上入徐州,把齐国的军队也打败了。到了战国中期的时候,楚国的疆域达到最大。

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在上面的地图中可以看到,汉水至江汉平原是楚国早期的核心活动区,楚地文化在此生根发芽。而在东部的淮河地区,其是楚国称霸称雄的主要活动区。另外,图中的吴越之地,开拓时间要晚一点,所以吴越的文化在此的影响更大。“日之将昃,必盛赫;月之将缺,必极盈;灯之将灭。必炽明。”楚国的国力到达极盛以后,便开始走下坡路了。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秦将白起出兵攻打楚国,取得了鄢、邓二城。后一年,白起攻取郢都,将郢都改为南郡。白起攻下楚郢都后,烧掉了先王的陵墓,楚襄王的军队就乱掉了,此时楚王不再出战,便退到了陈城这个地方。从下图中可以看到,陈城在颍水中游。楚王徙都于陈城,后称为郢陈。之所以选此作为徙都,是因为秦若攻过来,需借道韩、魏,并有汝水、颍水等天然防护之固,这一点在下图中可以看到,楚2之郢陈是当时都城中比较好的迁移地。当然,楚王虽徙都郢陈,可却失去了汉水、江汉平原之发家地,想回来却回不来了。

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楚在考烈王二十二年离开郢陈,徙都寿春,这是三十多年后的事了。其间,楚国国势由盛而衰,在考烈王元年时就更加衰弱了。五年,秦将王翦、蒙武攻下楚国,并将楚王负刍拿下,灭掉了楚国,改称为楚郡。

在两次主要的都城迁移中,楚地的文化也开始转移。在淮河流域,伴随着郢陈的建设,楚国的军民大量迁了过来,那么楚文化也在这个区域发展起来。而先前的吴越之地,也在这一时段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逐一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始皇帝接受了李斯的意见,便“海内为郡县”。而在刘邦夺取政权后,其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诸王,实行的是郡县、封国并行的地方管理机制。在秦汉相争的这一段历史中,很多人都来自于楚地。刘邦、萧何、韩信、曹参等都是来自于淮河流域,也就是楚国的东迁之地。这样一来,所有的这些历史便成了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归纳三楚之地的写作素材。同时,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刘彻之时,此时的中央集权统治日益巩固,因此在史公的地理分区中也多有体现。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将楚分为三俗,下面就依次进行分析。

首先是西楚。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以西,为西楚。在下图中可以看到,上述的地理分区即从沛郡往下到南郡。此地民俗轻浮彪悍,容易发怒,且农地贫瘠,少有积蓄。在这里,有楚国最开始的郢都——江陵,西通巫巴,东靠云梦泽。当然,列传中的徐、僮、取虑在本区的东部,所以受下述的东楚影响更大。

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因此,在叙述东楚的时候,首先就说了东楚在民俗上类似于徐、僮、取虑三地。在地理分区上,东楚属东海、吴、广陵一带。另外,东楚的朐县、缯县以北的地方,靠近原来的齐,因此民俗同于齐。至于浙江以南,因靠近原来的越地,所以民俗上近于越。东楚的吴县(吴,苏州也),是会稽郡的之治所,历史上是阖闾、楚春申君、汉吴王刘濞找寻天下游说之士的地方,由于靠近五湖,又可东取海盐之饶,并章山之铜,因此成为长江东边的以大都会。

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衡山、九江、江南(江南者,丹阳也)、豫章、长沙属于南楚。南楚在民俗上近西楚。这里面,寿春是一大都会,楚人在在考烈王二十二年离开郢陈,徙都寿春,今为安徽的寿县。在南楚的介绍中,史公做了如下的描述:合肥(当时属于九江郡)是皮革、腌鱼、木材的聚集地,这里与吴越的风俗相杂,因此南楚的人民花言巧语,很少信用(小生没有地域黑,本身也是南楚人,史公就是这样总结的,没有办法)。这块地方,因为气候潮湿,所以男子多短命。南楚盛产竹、木,豫章出产黄金,长沙有铅和锡,不过储量不多。另外,番禺(南海郡治,今广州)也是这块地方中的一大都会,有珠玑(珠玉宝石)、犀、玳瑁(龟鳖目)、龙眼、葛布。史公干的真漂亮,列传中实现了中部地区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圈的整合,妙哉!

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总而言之,楚、越这块地方,地广人稀,火耕水耨(苗没草高,以水灌之,草死而苗无损),鱼米蛮多。果蔬与螺蛤能够自给自足,不用到外地去买。对了,螺蛤肉吃多了,据《淮南子》记载,有生疹毒之患。史公认为这块地方虽无饥荒之虑,却多为贫家,没什么闲钱。

三河之圈

黄河在慢慢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变化,其河道的变迁非常的复杂,每次变迁,对各个地区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在早期的都城选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夏代,都城有阳城、原、老丘、西河,以及安邑、平阳、斟鄩等地。在商代,都城有亳、嚣、相、邢、庇、奄、殷等主要地点。在周朝,早期都城在丰镐附近,后来平王东迁,在洛邑落址。

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因此,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才有如下这一句话:古时唐尧定都在河东晋阳之地,殷商定都在河内安阳之所,而东周定都在河南洛阳之域。这块地方,如鼎之三足,其为历代王者建都的地方。同时,该区域土地鲜少,人口众多,是各国诸侯聚集的地方,因此风俗器小俭啬,又通于世故。

史公先从杨、平阳(杨、平阳,二邑名,在赵之西)二地起笔,认为杨、平阳两地可以西通秦、狄,向北可以与种、代(种、代在石邑以北)通商。种、代二地,靠近东胡西狄,各民族杂居于此,民俗彪悍、强直、好胜。不过,军队经常会光顾这块地方,因此杨、平阳二地及周围这片区域的人民可以靠着军队的补给需求来进行谋生寻利。

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另外,温、轵往西可以与上党进行贸易,往北可以通于赵、中山。其中,中山(赵地,后为定州)土地比较贫瘠,人口多,还有纣王留下的遗民,以投机牟利为生,白天有人用凶器杀人,晚上会盗墓劫棺。至于此地的女子,到处献媚于权势豪族,并进入后宫。

洛阳往东可以与齐国、鲁国通商,往南可以与魏(大梁)、楚国进行通商。这里,泰山的南麓是鲁国,北麓是齐国。齐国近海,适合种植桑麻,出产绸、布、帛、鱼、盐。下图中,临淄是东海和泰山间的一大都会,这里的人从容阔达,喜欢议论时事,有着大国的风尚。从前,太公望吕尚被封到营丘这块地方,早先这是一块盐碱地,后来太公望就劝导妇女纺织,并使人开发这里的鱼盐之利,于是四方的人都聚到了这块地方。后来,管仲又进一步治理这块地方,九次会聚诸侯,共尊周王。齐往下是鲁国,其靠近泗水,这里有着周公传下来的风尚,人民好儒,多桑麻,但是缺少一些山泽之利,土地也比较少,人口较多。

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接下来,史公介绍了赵地的邯郸。邯郸是漳河、黄河间的一大都会,北通燕、涿,南通郑、卫。这里面,郑、卫的风俗与赵国相似。但是,郑、卫二地因为靠近鲁和魏,所以这里的人民比较庄重而好义气。从下图中可以看到,濮阳是濮水上的一个都会,后来秦将蒙骜攻取魏国以及卫地,又卫君迁徙至野王(河南沁阳)。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其先将韩、魏列为攻取的目标,而攻取韩、魏,秦人需要攻取河内南阳地区的中枢——野王,秦在攻取野王后歼灭三晋,继而击破楚、燕、齐,最后做到了一统天下。

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赵地往北走,就是燕(蓟)。燕是渤海和碣石山间的一大都会,往南可以通齐、赵,而其东北与东胡相交。从下图中可以看到,燕地的范围是从上谷东部至辽东,这里人口少,人均平摊的土地面积大,有时会受到东胡的侵扰。地险则人强,这里的人如老鹰一样的锐利,遇事的时候不会多想。

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在秦代的郡县中,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的名字都没有变化,而汉代也延续了这五郡。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秦代只是汉代之开始,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这一点,在郡治上也可以看出来。

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最后,史公介绍了鸿沟以东的梁、宋地区。下图中可以看到定陶、睢阳两个都会,古时尧起于雷夏泽旁边的成阳,而舜在雷夏泽打过鱼,而汤定都于亳。因此,这里的人们有着先王的风范,行为重厚,也比较善于耕种。在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鸿沟,这是魏惠王徙都大梁后开凿的,它睢水、泗水、颍水、汝水等水系,从而使河水、淮水两大水系都具备了水运的能力。

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总体而言,三河地区都城分立,商路通达,而其与临近地区相互影响,有着较好的农耕传统与通商条件。同时,秦汉统一也为商品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黄河流域的杨、平阳、温、轵等城市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早期最为发达的城市。

关中之圈

周族的始祖是后稷,名弃。弃小的时候,就有了一些远大的理想。长大以后,他特别喜爱耕作稼穑,帝尧知道后,就提拔他为农师(后稷)。果然,弃干得很好,使百姓们能够免于饥饿。于是,弃被封至邰地,另外以姬为姓,成了一方侯国。后来,周的先人从关中西部向东迁移。到公刘时,周族迁至豳地。下图中,豳地与泾水相邻。尔后,周族在豳地生活了八代,公叔祖类去世后,子古公覃父继立。古公亶父继续从事先人的功业,当时老百姓都十分拥戴他。后来戎狄攻打豳地,并想得到这里的人民与土地。古公亶父不愿百姓为此而流血牺牲,他便和亲近的部署离开豳地,渡过漆水、沮水,定居到了岐山下面,也就是下图中的漆水流域。豳地的百姓得知后又携家带口来到岐山下。古公去世后,季历继立。殷王文丁杀掉季历后,季历的儿子子昌(西伯)继位。西伯笃行仁政,受到了百姓的爱戴,贤人多有归附。西伯后来杀了崇侯虎,并建都于丰邑,位置在下图中的丰水旁。西伯在位约五十年,死后便由武王即位。武王以太公望为太师,又以周公旦为辅佐,完成了文王的遗业,其都城就在与丰隔水相对的镐地。

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秦人非子生活在犬丘,精于畜牧。周孝王听到这个消息后,便让他在汧渭之间管理畜牧养马的工作,后来孝王将秦地封给非子,并让非子接续嬴氏的庙祀,即为秦嬴。数代以后,文公即位。十六年,文公派兵攻打西戎,并收回了周朝原有的土地,疆域达至岐山,后把岐山以东献给了周王室。文公死后,他的儿子迁居平阳。到了德公元年,秦德公元年占卜后在雍地置都。孝公十二年,秦孝公建成咸阳城,并迁都于此。最后,始皇统一六国,一匡天下。楚汉相争中,刘邦取得胜利,后接受了张良的建议,西迁长安。我们会发现,以上的这些历史都是发生在关中这个区域。

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中的地域范围是从汧水、雍水到河、华山。关中这块地方,有着先王留下的风尚,善于农耕,稼穑五谷。就咸阳来看,四方之人都向此区域聚集,咸阳的人也就通于奇巧之事,且善于经商。

关中往南可以通于巴蜀。巴蜀的物产有栀子(染料)、生姜、朱砂、石料、铜铁、竹木等。巴蜀往南可以控制滇、僰,僰是少数民族,出有奴隶。僰的西部可以联通邛、笮两地,笮国出产笮马和牦牛。巴蜀可以通过秦岭间的褒斜道而与关中相接。

从《史记·货殖列传》的三大经济圈看古代各地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

关中的西边是天水和陇西,关中北部是北地和上郡,这些地方适合发展畜牧业,但交通闭塞,总体上以关中作为区域的核心。最后,史公认为关中土地虽只为天下的三分之一,人口也不过十分之三,但经济体量却占到了十分之六。

后记

上面的文字是对《史记•货殖列传》的一份总结,图片参考的是谭其骧老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当然,有很多地方的考证还是不太精确,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货殖列传》是史公的一篇力作,这里面不仅有地理中的区位探讨,也有对于地方风俗的精辟点评,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大家会有不同的收获。史公读书万卷,又行走万里,这种精神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砥砺,更是一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