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自媒体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首页 2020-02-19 08:10:59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主编了我国最具影响力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我国第一部语法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对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人民的语言学家”。

同为文字工作者,对我们自媒体从业者来说,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点。

“人民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自媒体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吕叔湘(1904-1998)

一、写文章一定要心里有读者

吕叔湘先生说:“我写文章总是谨守一个原则,尽量让读者容易看懂愿意看下去;一个人多费点劲可以省得许多人费劲。除此之外,在题目性质允许的条件下,我总想把文章写得生动些,不让读者感到沉闷。”

吕叔湘认为,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一定要设身处地从读者的感受出发来写,如果是写给自己看,那就是日记,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写。因此,他的文章总是要反复修改,就是为了让读者更好懂。

语言学的文章,学术性很强,往往读起来十分枯燥,让人望而却步,但吕老的文章却十分生动,深入浅出地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

这是他写文章的第一个要求,吕老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写文章要像吃鸭儿梨,又甜又爽口。

他还写过一首诗:

文章写就供人读,何事苦营八阵图?

洗尽铅华呈本色,梳妆莫问入时无。

此外,他十分反对写文章滥用理论、学术术语

这点对我们写文章有很大的启示。有时看一些自媒体文章,一些作者为了显得自己的文章“高大上”,喜欢将一些学术理论、学术名词生硬地在文章中套用,实际上,弄得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要明白,自媒体不是学术杂志,自媒体的读者也不是专家学者,尽量少用深奥的学术理论,将文章写得更加“接地气”,让普通读者看后觉得有干货,或者能产生共鸣,这是每个自媒体人需要思考的事情。

“人民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自媒体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二、严谨认真,文不厌改

文章的可读性,是建立在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上的。

因此,吕叔湘写文章的第二个要求,就是严谨

施关淦先生回忆起自己曾在《语文杂志》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吕叔湘先生都帮他修改过,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有一篇文章定稿后,吕叔湘先生认为语言不够精炼,帮他删改后,批注道:“一勺糖加半杯水,甜津津的;加一杯水,就淡而无味了。”

另一篇文章,吕叔湘觉得有一处例句太少,要多举几个例子才好。

这两篇文章,一篇语言太过啰嗦,另一篇则不够生动,分别走了两个极端,都不可取。

还有一次,吕叔湘在审核他的文章时,觉得有个例子举得并不恰当,让他删掉,他在仔细思考之后,觉得确实不太恰当。

吕叔湘先生做过多年的编辑,他对自己的文章是精益求精,每一个句子的语法、标点符号,他都要仔细检查;每一个例证的因果逻辑,他都要反复推敲。

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是古人推崇的“文不厌改”的精神。

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原作的开头是依次介绍滁州四面的山,但他始终觉得啰嗦,在夜晚思来想去睡不着,于是改成了“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样文字十分精练,又突出了主题。

现在的一些自媒体作者,可能是为了凑足文章字数,反复说一个道理,或者将一件事颠来倒去叙述几遍,让人实在没有兴趣读下去。

还有一些文章,作者瞎打比方,乱举例子,也没有认真思考逻辑是否合理,构成了文章的硬伤,这都是不可取的。

“人民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自媒体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1986年语言界学者聚会(左起:季羡林、吕叔湘、许国璋、周有光、马学良)

三、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

吕叔湘先生晚年将自己的治学态度总结为“强调广搜事例,归纳条理,反对摭拾新奇,游谈无根”

也就是说,他认为写文章一定要占有丰富的材料之后才能动笔,否则就是空口说白话。而且材料一定要是一手材料,不能是道听途说的二手材料;如果是外文资料,引用译文时,最好要核对原文,因为译文不一定靠得住。

他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的原则。由于他的文章材料翔实、论据可靠,所以更加有说服力。

吕叔湘先生在编写《现代汉语词典》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借鉴,他按照科学性、系统性、现代性的原则,收集了出版物以及各行各业中流通的词汇,并按照这一方针制作的100多万张卡片,在没有电脑的时代,是一项非常庞大艰巨的工作 。

他审核文章十分仔细,不仅关注文章的框架结构、病句、错别字,还亲自查找出处。据他的学生江蓝生说,有一次,吕叔湘发现有他的一篇文章是从宋代类书《太平御览》中转引的,于是亲自查找到了原始出处,并将原文用红笔抄在旁边,让江蓝生一辈子都记得这件事。

自媒体作者在写作时,常常会引用很多文章诗词或名人名言,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以及内容的权威性。但是,笔者发现,很多作者都养成没有仔细核对出处的习惯,常将一些来自自媒体作者的二手资料,当做一手材料,将把商业搜索引擎当成唯一的资料来源,这是一种极不严谨的写作态度。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将一些鸡汤精句、网络名句编成了“莫言语录”,在网络上以讹传讹,这让莫言十分头疼,不得不亲自出面辟谣。

此外,还有一些冒充鲁迅的名言,仓央嘉措的诗歌,仍然在网络上流传,这都是自媒体作者对资料出处没有仔细考证造成的。


“人民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自媒体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吕叔湘题字

四、要板凳坐得十年冷

1956年,吕叔湘先生承担起了主编《现代汉语词典》的重任。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这种要求极高的工具书 ,又无先例可以借鉴,编写难度极大。

在那段时间里,他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并且乘坐公共汽车,由于身体不好,中午他只吃馒头。他每天要审改定稿300多条,每周定稿2000条,工作任务极其繁重。每天下班后都要看稿直到深夜,工作强度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都感慨万千,他说:“这部词典可以说尝尽了甘苦,或者说只有苦而没有什么甘。”但是,再苦再累他也觉得值。

凡是成大事者都有一种耐得住寂寞的精神,他们一生只专注做好一件事。古代有写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曹雪芹,编写《本草纲目》一生跋山涉水、尝遍百草的李时珍,当代有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以及大批为事业奋斗终生而默默无闻的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自媒体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行业,人人都可以做,如果你不坚持看书、学习、思考,很容易被新人淘汰,这就需要有非常强的定力,有将冷板凳坐到底的精神。

“人民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自媒体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吕叔湘题字

吕叔湘先生晚年以“未晚斋”命名其书房,到了耄耋之年仍然笔耕不辍,这种“桑榆未晚,只争朝夕”的执着精神,正是自媒体人最需要的。


参考文献:

《吕叔湘先生二三事》,施关淦,《中国语文》,1998.4

《吕叔湘先生与汉语规范化》,李建国,《课程·教材·教法》,1994.9

《吕叔湘先生的治学之道》,江蓝生

《吕叔湘先生的“未晚斋”与“补课说”》,林有苗,:《语言战略研究》,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