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成就与挑战

首页 2020-02-18 10:14:05

陈建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经济研究中心教师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突破了14亿人。

从经济意义上来说,14亿人口意味着我国潜藏着世界上最庞大的消费人口群体,同时也具备最广泛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的能力。随着14亿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经济持续成长的韧性也随之增强。从全球经济增长的历史来看,超过1亿的人口大国极少出现经济长期停滞的现象。

但是,14亿人口的经济潜力能否得到充分释放,有个最关键前提,就是这14亿人口能否被有效纳入到一张强大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中来。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全体人口的生育、医疗、意外和养老等方面的风险。

为了织密这张保障全体人口安居乐业的网络,我国社保体系改革已经走过多年的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养老保险为例,截至到2018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了94293万人,比2017年增加了2745万人。2018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9538万人,其中16岁以下(不含16岁)人口为24860万人,16-59周岁人口为89729万人,65周岁以上人口为16658万人。这意味着,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不含在校学生)基本上被纳入到社保体系中来,社保体系覆盖取得了巨大成就。

尽管如此,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仍然是一个改革折衷的产物。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快,未来仍然面临以下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城镇就业人员参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比例有待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简称职工保),参保对象是城镇就业人员,包括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其二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简称居民保),参保对象是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内,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18年末全国参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41902万人,其中离退休人员11798万人,同期城镇就业人员为43419万人,城镇就业人员的参保率大约为(41902-11798)/43419=69.33%。考虑到退休返聘人员可能增大就业人员基数,以及部分城镇就业人员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的参保率可能要高,但不会偏太多。然而,由于居民保的缴费率和保障水平低于职工保,为了当前一代就业人员能够在退休年龄到来时享有职工应有的基本养老保障,未来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二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有待加强。2014年国家将新农保与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国发[2014]8号文),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但是,居民保的缴费标准低、待遇领取基数大,已经严重影响到未来的基金可持续运营。从缴费标准来看,国家规定的个人缴费标准分为从每年100元到每年2000元不等的12个档次。各省份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但最高缴费标准不超过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年缴费额,而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构成了居民保的重要来源。从待遇领取基数来看,2018年末全国居民参保人数为52392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的人数为15898万人,达到了参保人数的30%,大量农村从事非农工作的人口被纳入到居民保制度下。

居民保的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且在新农保或城居保制度实施时已经年满60周岁,在2014年改革意见出台之前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人口,不用缴费,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社保制度所具有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居保的保障范围和支付水平上。然而,2018年全年居民保基金收入3838亿元,基金支出2906亿元,基金支出已经快要接近基金收入,基金的积累效果非常有限。随着城乡人口年龄结构持续老龄化,由5亿多人参保的居民保如何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继续提高城镇职工保险参保率所面临的困难非常大。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持续面临周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的压力,未参保的就业人员更多的是那些灵活就业人员或处于失业边缘的就业人员。增加企业用工成本是否会导致劳动者失业,这是个必须考虑的问题。一个解决办法是,适当减免雇佣灵活就业人员的雇主所缴纳的社保负担,积极鼓励企业参保。与此同时,经济下行连带影响了地方财力的可持续性,给各省份继续增加财政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力度带来障碍。

14亿人口的收入和消费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支撑社会保障网络建设,才是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社保可持续性发展的唯一选择。(观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