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增长极的速度与气度

首页 2020-02-14 09:56:34

东邻湘鄂,南倚云贵,西望青藏,四川盆地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自上而下分布27套含油气层系,几乎涵盖世界上所有类型气藏。在这里,中国人钻凿了世界第一口天然气井。北宋年间,四川盐工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发明的“卓筒井”钻井技术经丝绸之路流传至欧洲,为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如今,辉煌的“火井煮盐”已归于浩瀚的历史长河,繁荣的天然气大开发正塑造着新历史。2019年,四川盆地以气壮山河之势,将天然气产量推向超过450亿立方米的历史最高点。西南油气田产量达到268.5亿立方米,中国石油又一个300亿立方米大气田呼之欲出。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国家能源局已启动四川盆地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四川盆地究竟蕴含了什么样的潜力?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目光来审视它?

发展的速度

四川盆地拥有最古老的地层,却是年轻的开发状态,充满朝气最近10年进入勘探大发现期未来将成为我国能源版图的“西南增长极”

驰骋时空隧道,四川盆地的前世今生是亿万年的沧桑巨变;回顾上世纪之路,四川盆地的勘探开发是血与泪的波折探索;看今朝西南,四川盆地是成就大国重“气”的柳暗花明。

先说“老”――

从地质条件来看,四川盆地拥有最古老的地层。研究表明,震旦纪以来,四川盆地经历了6次大的构造运动。亿万年沧桑巨变,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这些古老的名字背后蕴含着27个产油气层组。与其他盆地不同的是,四川盆地属于海相、陆相皆生油气。盆地内海相、陆相两套地层总厚度达6000米至1.2万米。

再说“新”――

尽管孕育时间长,但四川盆地勘探程度却相对较低,数据表明,四川盆地的探明率只有14.8%,采出程度只有18.5%。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邹才能表示:“四川盆地还处于常规油气早中期、非常规油气起步期阶段。从资源发现的角度看,四川盆地最近10年才开始进入勘探大发现期,超过1000亿立方米储量的大气田都是最近10年发现的。”四川盆地发展后劲十足,风光正好。

截至目前,四川盆地共发现132个气田,天然气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在支撑四川、重庆成为我国用气范围最广、气化率最高的地区的同时,也成为支撑我国加快驶向天然气时代的“西南增长极”。

有人说,四川盆地的爆发是在近几年。

2012年,发现安岳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气藏组,为迄今国内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2013年,西南地区首座储气库――相国寺储气库开始注气;2014年,川西北部地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四川盆地首次在泥盆系获工业气流;2018年在火山岩钻获第一口工业气井;截至2019年形成了2个万亿储量规模的大气区……

从西南油气田数据走势图,更能感受到盆地发展的势头。西南油气田公司的天然气产量从1亿立方米到100亿立方米用了45年,从100亿立方米到200亿立方米用了13年,如果能在今年顺利实现产量目标,第三个“100亿”的跨越只用了3年。

成长的烦恼

地质认识的深度能否支撑起大发展的速度资源准备的程度能否匹配产量目标工程技术进步的速度能否跑赢“三高”、超深、非常规的挑战

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对四川盆地来说,这句话着实意味深远。

四川的天然气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作为我国天然气产业的“试验田”,四川盆地天然气开发充满了成功的喜悦,也饱含失败的教训,为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留下了宝贵经验。

今日的威远热闹非凡,从威远页岩气示范区出发,沿着杂草丛生的碎石路行驶几十分钟,就来到了红村。上世纪50年代,人们为了找油来到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川中会战。然而龙女寺等构造上的喷油,只是昙花一现,历时10个月的川中会战以失败告终。石油人清醒地认识到,川中会战交了昂贵的“学费”,主要原因就是急于求成,违背客观规律。

风云际会,沧海横流。站在过去和未来交汇点上的四川盆地,正迎来新的时代舞台。不同于以往,川油人布局盆地发展越发理性,面对困难和挑战有着清醒的认知和分析。

四川盆地由青藏高原、大巴山、云贵高原、华蓥山环绕而成,边缘山区从下而上2-5个垂直自然带沟壑纵横,生成的是世界级的难采油气藏。要清楚认识盆地的地质特征,任重道远。

海相碳酸盐岩是实现四川盆地天然气效益勘探开发的主力层系。经历了时间久、期次多的成岩流体改造,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成因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是油气勘探领域的难题之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马新华说:“美国是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领跑者,我国是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的领跑者。”

领跑,意味着没有经验可循,一切都要去摸索。

高含硫是四川盆地的另一难。四川盆地气藏普遍具有高温、高压、高含硫的“三高”特点,在技术、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有更高要求。在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石油人大胆挑战“三高”,探索形成高含硫气藏开发技术。

高难度的地质条件给工程技术留下需要不断破解的难题。超深井便是其中最难的一项考验。新中国石油工业刚刚起步,便将这个复杂难题丢给四川盆地。缺设备、缺技术,旋转导向、储层改造技术始终是“卡脖子”工程,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面临诸多挑战。

在四川盆地天然气开发的过程中,BP来了,壳牌来了,包括康菲、雪佛龙,多家外企纷纷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签订页岩气合作区块。然而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高难度的开发难题,国外公司纷纷碰壁,悄然撤离中国页岩气市场。

对于四川盆地天然气开发,更为现实的挑战还在于,盆地发展速度太快,各方面准备工作是否能够争取主动――工程技术进步的速度是否跟得上非常规资源的挑战,资源准备程度是否匹配产量目标,地质认识深入的进度是否跟得上大发展的速度等诸多问题。这种准备甚至更具体,比如大规模的工作量,对油气田是考验,对创历史新高更是考验。

目前来看,页岩气发展势头正猛,“但常规天然气对于天然气上产仍然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盆地研究中心主任姚根顺认为,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常规天然气大的接替领域不明朗。“下一个安岳气田在哪里?”是地质勘探家们仍在苦苦探寻的问题。

未来的路径

从过往的道路汲取前行的智慧用稳扎稳打的脚步迈向发展之路以创新灵活的“打法”成就西南增长极的大气磅礴

隆冬时节,走进四川,热火朝天的干劲扑面而来。威远――这个中国石油页岩气的诞生之地,小小的县城被外地车辆挤得水泄不通,路边饭馆里到处坐满了红工装,华灯初上,井场依然灯火通明。

天然气的大发展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山林小县,这里也孕育着改变中国能源版图的磅礴力量。不同于过往,川油人已没有往昔的迷茫,他们奔着大气区目标而去,更多的是一种自信。

当前,中国石油已制定四川盆地“三步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今年天然气产量将决胜300亿立方米,加上盆地其他生产主体的大发展,中国天然气西南增长极地位更加牢固。“四川盆地常规、非常规气资源很丰富,具备成为我国最大气区的资源条件。需要超前谋划和加快建设中国‘西南增长极’。”邹才能说。

自信,来源于对四川盆地基本地质格局和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西南油气田地质勘探首席专家杨跃明说:“大气田的发现,来自地质理论认识创新和勘探技术的进步。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勘探实践,揭开了高石梯―磨溪大气田的神秘面纱,也丰富和发展了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成藏的地质理论。”

自信,来源于资源量的不断落实。“四川盆地的烦恼是烃源岩太多,但这是幸福的烦恼。”姚根顺说。四川盆地的下一步依然在于对地质的再认识,找到战略接替领域,这就需要加大对盆地的基础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认为:“大量信息藏在地下,加强对原始地震资料的组织和分析力度,会有更多的资源由纸上变为井位、变为储量。”

自信,来源于对未知储层“动刀”的勇气。2011年以来,中国石油先后部署风险探井――高石1井、磨溪8井,分别获得超过百万立方米高产天然气,特别是磨溪8井勘探成功,由此发现了龙王庙气藏。近年来,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的风险探井部署有了质和量的飞跃。下一步,加大新区新领域的风险勘探,推进综合勘探、立体勘探,将成为夯实战略大气区资源基础的重要方式。

自信,也归结于工程技术的进步。西南油气田在页岩气开发上打响了中国石油技术革命第一枪。“刚开始打页岩气井时,很多技术不掌握,我们被外国公司卡着脖子要钱。”四川盆地的天然气“拓荒者”回忆。当前,川庆钻探在四川盆地水平井压裂等技术全部实现国产化,并孵化出页岩气开发主体技术,钻井成本和平均周期下降一半以上。然而,技术仍然是核心关键,“没有技术的突破,很多资源还是开发不出来。”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龙胜祥说,“陆相页岩气如何实现效益开发,深层页岩气如何采出,技术不攻关,有效资源仍然搁置在地下。”

自信,体现在对技术环境和技术人才的重视。西南油气田将科研单位从二类提升到一类,积极争取科研体制改革和“双序列”改革试点,科研队伍由200人扩充至500人,公司专门设置“特别贡献奖”奖励勘探重大发现的团队。四川盆地的智力储备为大发展攒足了底气。

此外,在四川盆地的开发过程中,“活”也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活络的西南人向科研院所“借脑”,与大学结盟,与兄弟单位结成统一战线;与国际石油公司和技术服务商交流;与地方政府合作,调动地方积极性,联袂迎接生产建设中的技术挑战。四川天然气大开发不能仅靠一己之力,用市场化的理念和开放的思维才能连接一个个朋友圈。

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开发,犹如正在翻滚的火锅,蕴含着涌动的力量和澎湃的激情,不断攀爬着历史的高度,成就着中国的气度。四川盆地大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期待着西南增长极的精彩与美妙!

西南增长极的速度与气度

专家观点

四川盆地各领域创新空间依然很大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特大气田的发现给中国油气勘探以重要的启示:关注稳定地台区的油气富集条件,对全国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加大油气勘探的过程中,西南油气田有几个经验可供借鉴。 要了解四川盆地,就必须客观分析四川盆地的基本地质格局和油气富集规律。从勘探角度来说,四川盆地是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地区。从开发角度来说,四川盆地是国际上几乎所有类型气藏的“博览园”,纵向有27套含油气层系,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开发难度非常大。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开发和地质综合研究,我们对四川盆地基本地质特征、地质结构以及历次构造运动对油气富集成藏的影响,才有初步认识。

管理方面,当前的管理模式要适应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的要求。企业要充分发挥内外部的技术力量,通过与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协议,开展联合攻关,将外部高水平力量引进来以服务于当前油气勘探开发进程。通过“借脑”来加强盆地基础地质研究和关键瓶颈技术的攻关,提升科研质量推动勘探开发进程。此外,西南油气田加大对现场工作的监管力度,勘探事业部分片区成立现场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负责区内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确保勘探指令的贯彻落实,减少推诿扯皮,加快工作进度,实现高效安全勘探开发。

综合研究方面,加大对四川盆地的基础地质研究。尽管四川盆地的勘探开发已经过了五六十年,但是受各方面的制约,对全盆地的综合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盆地地震勘探和风险勘探的力度。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厚度大、油气资源丰富是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而高石梯―磨溪地区未来仍然是盆地增储上产的主力区块。必须进一步深化对盆地古老碳酸盐沉积与构造演化以及跨构造期油气成藏规律等的认识,实现四川盆地更大规模的油气发现。

常非并重打开四川盆地发展空间

常规气仍然是盆地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搞得好,将会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为非常规的大发展留足空间,规避不可知的风险。常规气除了深层震旦―寒武系外,还有川西海相多层系、火山岩等领域,此外川北盐下冲断带还未探索,这里会不会是下一个“克深”,给人更大的惊喜?只要我们工作做上去,还是大有可为的。 四川盆地是我国天然气重要产区。盆地常规与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特别是志留系龙马溪页岩气的成功开发与快速上产,迎来了常非并重时代。曾几何时,业内对页岩气颇有微词,龙马溪能打多久?随着勘探发现与认识进步,尚有多套页岩气接替层系,近期川中三叠系雷口坡与二叠系茅口新类型的出现,进一步坚定了盆地非常规发展的信心。

就四川盆地的储层物性而言,按国外的标准,总体都是非常规,包括龙王庙气藏,也只有7%-8%的孔隙度,同样我们页岩气储层与美国也是不对等的。基于这些基本判断,未来四川盆地将上产到1000亿立方米,非常规气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占半壁江山甚至更多,必然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其中三个主要障碍:

一是非常规成本居高不下。众所周知,非常规单井生产递减快,接替靠井间,提产靠压裂,因此钻完井体系提速、降本步伐仍要加快,以适应页岩气效益开发的需求,保持页岩气良好发展态势。

二是常规后备领域准备不足。安岳万亿立方米大气区发现以来,震旦系灯影组不断拓展,今后两三年储量提交较为乐观;但下一个安岳在哪里,目前有苗头,但还不明朗,亟待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坐实“压舱石”。

三是深、超深工程技术保障能力难以适应。高温高压、多压力系统钻完井“卡脖子”技术亟待攻克。

来源: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