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文解析新一轮工业革命:未来工业中国不会掉队

首页 2019-12-05 10:41:58

【欧洲时报】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正在发生,它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如今中国能否深度参与甚至引领一场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至关重要。而新工业革命将缔造人类新文明,重组世界新的格局,中国也将面临风险与挑战。

《欧洲时报》与福建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展开合作,在本期中,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讲述新工业革命的中国战略。

赵昌文解析新一轮工业革命:未来工业中国不会掉队

图为赵昌文在福建东南卫视的《中国正在说》节目中演讲。(图片来源:节目组供图)

“必须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

赵昌文:2018年12月18日,中国召开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做了重要的讲话,明确地指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所以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年均增速平均达到了9.5%,远远高于世界同期2.9%的增长水平。201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更是超过了9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稳居世界第二。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我们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的国家,是世界第二大引进外资的国家,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的国家等等。现在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全部的产业分类里面工业门类的国家。这就是中国产业的基础,这也是中国未来现代化的基础。

回溯人类社会过去250年的(工业化)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在从贫困走向富裕,并且最终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实际上就是工业化的过程。美国、德国,包括后来的日本等等很多国家,他们都是因为抓住了工业革命的机遇,所以实现了现代化,成为现代化的强国。

中国和历史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特别是失去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当英国在搞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实际上是清朝的乾隆和嘉庆年间,那时候中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不可能抓住工业革命机遇的。当美国和德国在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是鸦片战争期间,后来更是因为日本的侵略战争,所以中断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幸好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抓住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尾巴,也就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现在为止的这一段时间,实际上是中国深度参与工业革命的这样一个期间。

由此可见,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不得不重视,不得不抓住的机遇,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就必须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

十九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两步走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实要实现这两个阶段的目标,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

成为引领者中国具备三个条件

赵昌文:什么样的国家是能够深度参与到工业革命进程中,甚至引领工业革命这样一个进程?

我简单总结一下:第一是产业技术经济门槛,第二是巨大的市场规模,第三是必胜的信念。

美国和德国,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美国的经济总量相当于英国的76%左右,德国的经济总量相当于英国的56%左右,也就是说它其实达到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的,经济总量相当于当时那个时代最先进国家的这个比例,在经济学中我们有一个专业术语叫追赶指数,那么今天,按照经验主义的做法来比较的话,实际上中国已经具备了这样一个产业技术经济的门槛。

人们经常说的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智能服务,都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内涵,今天的中国不管是流程制造行业,还是离散制造行业,很多企业制造环节的这种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水平都在大幅度的提高。(西门子)安倍格工厂在成都有一个姊妹工厂,是完全按照工业4.0的理念和标准去设立的,它的一条生产线每天可以转化300次不同的模式,可以生产1000种以上的产品。

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在提升他们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水平。过去的40年,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是中国制造业非常重要的竞争力的来源,而未来的40年,恐怕最主要竞争力的来源就是通过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水平,这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所在。

第二个方面我想说的是,巨大的市场规模。

市场是一个国家能不能抓住新工业革命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从技术到产品,到产业,是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有没有这个技术可能产业化,商业化的这样一个市场基础,而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规模,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另外一个方面,大市场意味着有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企业家,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创新创业者。这是中国能够抓住新工业革命机遇的第二个有利的条件。

信念也是很重要的,十九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样一个重大判断,确立了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的战略目标,所以这种现代化的信念会成为中国可能抓住新工业革命机遇的第三个有利条件。

这三个方面共同决定了中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一定不会落伍,一定不会掉队,我们会成为引领者。

新工业革命应该是包容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

赵昌文: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我想讲一个故事,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完成的时候,英国的议会出台了一个法案,叫《机动车法案》,当时的规定是说英国的汽车,在伦敦大街上行走的时候,是要有严格的速度限制的。与此同时,汽车上面必须有三个人,两个人在车上一个人在车前50米开外的地方,手上拿着一个红旗,边走边告诉路人说汽车来了,所以这个法案后来就被很多人称为红旗法案,为什么英国议会会出台如此有趣,甚至荒唐的法案呢?那是因为在1860年前后,当时英国有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就是马车的制造商和马车的运营商,作为新生事物的汽车,刚刚出来的时候这个守旧的势力,或者说马车的运营商和制造商他们并不希望马车被替代,所以在他们强大的游说下,英国议会出台了这个法案。

其实这个法案对英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直到1890年之后被取消,整整影响了英国汽车工业发展30年,甚至在我看来整整影响了英国汽车工业200多年,就算是今天,英国汽车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是不高的。

所以一个国家要想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地去推进制度创新,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深化改革,去解决创新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那些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的问题,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家施展才华提供更好的舞台。

现在,很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能够在中国出现,很大程度上与中国过去这么多年来在监管上的包容性有直接关系。我们的移动支付已经超过150万亿元了,电子商务领域,2017年已经超过了30万亿元,网上购物已经超过了8万亿元。这些平台经济新的这种商业模式,毫无疑问都与我们这种包容性监管是有关系的。

与此同时,新工业革命同样会带给我们挑战,也许某一天一个企业里面会有两类员工,一类员工是我们今天的自然人的员工,还有另外一类员工很有可能就是机器人员工,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甚至机器人员工有没有可能成为人类员工的领导啊?我觉得可以去思考一下。

但不管怎么讲,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是大势所趋,无论它带给我们的是美好,还是带给我们的是压力,我们都必须去积极主动的拥抱这样一个变化,这样一个时代。

中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要走出一条不同于历次工业革命的工业革命的道路。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实际上得到好处的是少数国家,也就是说那些引领的国家,而中国现在面对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其实中国是希望有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模式,这就是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工业革命应该是包容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新工业革命应该让那些更多的低收入国家、不发达国家,他们也有机会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参与到这样的一个进程中,这就是“一带一路”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

所以当讨论工业革命的时候,实际上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所倡导的,中国希望深度参与和引领的新工业革命,一定是能够让世界上多数国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这样一场新工业革命。

对话

话题一:中国有超大市场和完整产业链两个创新基础

罗海波(研究员):中国机器人里面的伺服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包括一些机械臂、高端机床的主轴等关键零部件大概40%以上还要依赖进口,甚至现在有些技术开始对中国有限制了。如何来破解这个问题?

赵昌文: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经集聚起了强大的创新能力。中国每年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是2.15%了,高于欧盟15个国家的平均数,所以这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撑条件。还有中国产业的配套能力,创新不是空中楼阁,特别是很多创新的技术,一定要应用于产业,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其实都是促进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条件,所以关键在于中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后集中创新资源来做这件事情,我相信中国是能够做好的。

话题二:中国正在积极争取国际标准话语权

李平(观察员):华为公司5G标准做得很好,但是全球在围堵它,请问中国在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如何通过标准知识产权进入到全球的工业体系?

赵昌文:中国过去在标准方面,的确是相对滞后的,总体上来说是滞后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滞后于国际化的进程,所以现在全球国际标准组织大概有2万多个大类制定标准,中国参与不到1%,这方面实际上是一个短板,下一步中国在拥抱新工业革命的过程之中一定会必然涉及到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或引导国际标准的制定。这里面当然可能是不同层次的参与,比如说国家层面的参与,行业层面的参与,企业层面的参与,这实际上都是很重要的,企业的标准是可以高于行业标准,甚至可以高于国家标准的,甚至可以高于国际标准的,这是追求卓越的一种表现,当一个企业足够有底气让它的标准高于国际的标准的时候,那个企业一定是那个时代很伟大的企业。这方面的工作其实是千头万绪沉于细,要从具体的事情开始做起来,一步一步去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所以对中国来说应该还是有一个过程,但是目标是明确的,就是不断地提升在国际各类标准的话语权,在移动通信领域,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中国从3G开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这个领域里面,中国其实就是在共同引领国际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