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首页 2019-11-12 10:05:50

据一个十八线的摄影师说,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如何用手机拍出有电影感的堪景图。

堪景,是影视制作中拍摄、照相时的专业术语,即为“取景”的意思,但是对于幕后主创团队来说,“堪”字更为准确。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他们的日常是,带着专业的取景器拍下照片,原图的左下角会配有许多参数,包括:焦段、机型、长宽比、分辨率、所选镜头组、拍摄地经纬度、当前太阳角度、拍摄当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以及拍摄时间。

为了制造电影的空间感,摄影师往往要绞尽脑汁,如何构图,如何找前景,如何代入情感拍摄,这些都会成为一张照片是否会正中导演心意的关键。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选中了照片后,导演会带领主创团队跑遍心中所有的“理想国”,只为了遍寻与剧本主题相符的场景。

这群人时而要穿越沙漠戈壁,时而又要途径湖泊峡谷……

然而,现实却并不那么美好。

一场雨、糟糕的交通条件、一张未下发的许可证或是签证、一批延迟的经费,都有可能让这些图片永远封存在摄影师的相机中,永无见天日的可能。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No.1 重庆

但如果要刨除掉所有客观因素,只考虑主观情感因素,无论对摄影师还是导演来说,一座城、一段景,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出剧本中的意境便是上乘之选了。

就比如说最近因《少年的你》大火的“山城”重庆。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有人说,重庆的“电影感”是天生的。

在重庆,长江与嘉陵江两江穿城而过,形成了重庆独特的码头文化;地势上,重庆三面环山,沟壑纵横,而现代化的建筑又交织在拥挤的老城区,鳞次栉比,形成了视觉上的错乱感和空间感。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这样一座城市激发了无数导演的创作欲。

《少年的你》导演曾国祥在谈及早期选景设计的初衷时,他说,“重庆起起伏伏的非常有助于电影氛围营造,这里有很多大型立交桥、高楼、也有小巷子,就像一个迷宫,把人物放在里这里,就有一种逃不出这个地方的感觉,有助于电影呈现出青春期难以逃避的忧郁情绪。”

除了空间感,重庆还是一座充满市井气的城市。

曾经听朋友说,生活在重庆的人们晚上十一二点还会去江边散步,或是相约找个馆子涮火锅,甚至是挤在某个立交桥下打麻将,集人生百态于一城……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也正是那股子不同于都市冷峻感的生活气息和“人性”的味道,吸引了许多电影的镜头。

比如,十几年前的《疯狂的还石头》,张一白的重庆三部曲(《好奇害死猫》《秘岸》《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还有贾樟柯的《山河故人》……

No 2.香港

重庆的一切,像极了当年的香港,只不过一个是码头,一个是港口。

香港在历史上也处于时代变革的交汇处,现代都市建筑与古老的英式建筑相结合,塑造出了一种属于香港独特的「光怪陆离」感。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繁华、现代、古老,无论相差多么遥远的词汇放在香港身上都不奇怪。

60年代后期,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不断涌入狭窄的香港,暗流涌动。

由于独特的地势和人潮,香港的味道,和重庆一样,也同样属于街头。

比如庙街,那里是香港最具有“江湖”味儿的地方,蕴含着最地道的香港“黑帮”情怀。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电影里经常听到有老大和小弟们说,“当年我从庙街一直打到尖沙咀再到铜锣湾,才有今天的地位”。

镜头下的庙街承载了观众记忆中的黑帮风云岁月,而后才风靡东南亚。

继续往北走,永利街保留着香港1960年代的特色。

罗启锐导演的电影《岁月神偷》就以永利街为拍摄地,呈现了原汁原味的香港老街。

由于电影大火,这条曾经面临拆迁的街道也得已保存了下来,成为游客的云集之地。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No.3 厦门

如果说重庆和香港充满了“人”味儿和烟火气,那厦门应该就是最看不到人性和欲望的一座城市。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听说,远古时期,那里是白鹭的栖息地,故厦门又称“鹭岛”。

厦门的山和海相互依傍,岛屿、礁石、岩壁被安排得错落有致,冬无严寒,夏不酷暑,颇有些西西里小岛上惬意又自然的感觉。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厦门美好而清新的就像是脱离了凡俗里的是是非非,从内而外都透露着“文艺”二字。

曾经有位摄影师对厦门的评价是,这里根本无需打开滤镜,光和影的融合和发酵是城市与气候间自然而然产生的化学反应。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厦门最早的建筑受到西方影响居多。

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西方列强指定为清朝的通商口岸。西方国家在鼓浪屿上大规模建造领事馆,至今厦门的海边还保留着许多骑楼建筑群。

浪漫的欧式建筑自然吸引了许多电影人的眼睛。

在这里,诞生了许多浪漫的爱情片和青春懵懂的校园电影,比如,由周冬雨和林更新主演的《同桌的你》、苏有朋执导的《左耳》以及周迅主演的《我的早更女友》。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导演宁浩在为《疯狂的赛车》堪景时来到厦门也曾说,“当我从哈尔滨一路南下,到了厦门,就决定不再南行,这里就是我要的拍摄地。”

导演宁浩一席话可见厦门在他心中的分量。

对熟悉厦门的人来说,厦大、鼓浪屿出现在影视剧中一点都不稀奇,因为每年都有上百部影视剧到此取景。

No.4 南京

电影中的梦幻,大多来自导演的镜头下。

城市不止是背景,还是隐喻,影片中人的情感只有在某个特殊的城中才会滋生出来,人被「城市」本身支配着,塑性着,挤压着……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伍迪·艾伦说,他对纽约的概念其实大多来自电影中的曼哈顿。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那里灯光闪烁,香槟酒的酒塞在空中翻飞,姿态婀娜的女人懒洋洋地披着貂皮披肩,直到凌晨4点才回家。”

与狂躁又充满欲望的“霓虹森林”曼哈顿相似的是暧昧又说不清楚的南京。

曼哈顿是一抹靓丽而耀眼的彩色,南京这座城市应该就是把饱和度调低后的效果。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色彩是城市的建筑语言。

南京的路边,有法国梧桐的一抹绿,深秋时节满地金黄,夜幕降临时路灯下会晕开温柔的蓝,还有明故宫的红墙、甘熙故居的黛瓦白墙……

高明度的暖色系,配上低彩度的冷色打底,调和成了只属于南京的“暧昧”色彩。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这种色彩在娄烨的镜头下被体现得淋漓极致,总给人一种说不清的暧昧和破碎感。

《推拿》和《春风沉醉的夜晚》就像是南京的城市记忆胶片。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跟随娄烨晃动的镜头,历史中山河破碎的南京似乎还在,灰色的画面底色,霓虹下的新街口,浮夸又土潮的时尚莱迪,明暗交替。

透过屏幕观众似乎真的能闻到南京湿冷的空气和闷热下释放出来的躁动不安和性的欲望,充满真实感。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如果把一些鱼放在淡水中,他们活不起,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它们才能存活,这些“鱼”都是娄烨对南京这个城市书写下的情书。

除了娄烨镜头下独特的视角,南京其他的“电影感”来自于它被历史覆盖得太久了。

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看惯了一朝一代的兴衰和沉浮,一时间积淀了太多的故事,加上南京在近代以来的遭遇,这些都是影视作品难得的题材,比如《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栖霞寺》等作品都是南京的“特产”。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而专属于南京的岁月感,也让现代的电影,比如《致青春》,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雾气,那份不刻意的复古,是任何地方都无法重建出来的。

在南京,一眼看遍时代变迁,诗意和暧昧并存。

一位对南京城市风貌颇有研究的“老南京”舒克说:“像大厂、冶山铁矿、栖霞的烷基苯厂、雨花台区的梅山,这些地方都是工业时代的缩影,老建筑老街巷依旧原汁原味,在岁月里打磨出了影视基地的气场。”

No.5 北京

同样是被历史的痕迹眷顾的城市当属北京。

“北京下过一场雪后,就变成了北平”。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这句话的逻辑其实是说,一场雪后,现代建筑所营造出的都市感被覆盖,只剩下了属于老北京的韵味。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这样描述着北平,“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老北京的一砖一瓦,一城一池,都是导演抒发情感最好的意向,就比如姜文的《邪不压正》最让人回味无穷的就是电影中浓郁的老北京气味。

为了能更好地再现老北平的民国风味,姜文在拍《邪不压正》时把摄影机架在了北京密云的古北水镇,那里有大片铺满青瓦的屋顶、逶迤的长城,还有古老的石板路……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郁达夫笔下的北平似乎被完美地复刻了出来,想象一下,坐在一间四合院里,看着院子中的几坛荷花,泡上一壶茶,院外飘着风筝,耳边传来蝉鸣,胡同某户人家里的酒香钻入鼻尖,“老北平”的感觉就要上头了……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无论是使用长镜头、蒙太奇还是拍DV一样手持晃动的摄影机,导演镜头下的城市一隅,似乎都为那整座城盖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所以,随着电影的火爆,城市也往往会随之而“走红”,就像苏大强的苏州老宅、陈念的家,还有许多影迷专门跑去香港旅游,只为了寻找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相爱后携手同行的那段石阶和昏黄路灯下升起来的氤氲。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电影虽然只有短短120分钟,但是余温却还在蔓延,网红打卡地的诞生就验证着这句话。

慕名而去的“粉丝”给地方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一时间,各大旅行社开始打着电影的旗号拉客,政府的税收在增长,当地的GDP在提升,但是电影镜头下的城市真的有如此魅力吗?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某种意义上,电影常常等同于“城市的”电影,在芭芭拉·曼聂尔的《城市与电影》一书中曾提到,电影诞生的同时出现了两座城市:真实城市与电影城市。

他在《爱之城:巴黎》一章中举了一个例子:“2006年,路透社发布了一则题为“巴黎症候群”的报道,症状出现在到访巴黎的日本人身上,尤其是三十出头首次出国旅游的日本女性,患者出现心跳加速、晕眩、呼吸急促甚至幻觉。“巴黎症候群”根源于真实城市与电影城市的差异性——日本游客到了巴黎以后,发现这座城市并未拥有传统剧情片中好莱坞式的浪漫,电影创造出的巴黎想象与真实的巴黎之间无法协调。”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电影中呈现的不是真实的巴黎,而是创作者制造的一个“符号”,或者说是主创与观众的一场集体臆想“共谋”。

所以,《午夜巴黎》《东京物语》和《伦敦陷落》是真实的,也是非真实的。

因为它们加入了导演个人的滤镜和情愫,重构了城市中的角落,故而,和真实生活脱节的情况也是有的。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

如此,真实生活和电影生活出现了巨大的断层。

而对城市本身来说呢?

超负荷的客流导致“打卡”民众旅游体验欠佳、“被打卡”城市秩序混乱,对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十分不利,存在一定公共安全隐患,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还有待考察。

其实,城市中的电影,电影中的城市,还是分得清一些为好,让那些或浪漫、或烟火气、或压抑、亦或是暧昧的元素,留在最美的镜头下。

而旅行的意义,难道不是发现那些还未挖掘的意外之喜吗?

中国最容易上银幕的五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