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解码 | 烟色地狩猎纹印花绢,一件丝织品背后的历史......

首页 2019-10-23 11:26:05


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91号墓出土了一件丝织品——烟色地狩猎纹印花绢,就是下图展示的这件宝贝。这件丝织品会告诉我们一段什么样的历史?请接着细读下文。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烟色地狩猎纹印花绢



烟色地狩猎纹印花绢,1973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91号墓,长44厘米、宽29厘米,由4块绢拼接而成,烟色地上显白色图案。图案采用夹板印花技术,是一位男子坐于一匹飞奔向前的鞍马上。男子长相粗犷,大眼睛,头戴圆帽,上着翻领对襟短衣,下着长裤,腰间配挂长剑,正回头拉弓搭箭,射向一头张口獠牙、前足高提、凶狠扑来的狮子。骑士的上方是一只雄鹰,正俯身冲向早已锁定目标的地面猎物。一只凶猛异常的猎狗,正追赶一只拼命逃跑的野兔。一场惊心动魄的狩猎场景,在1000多年前就这样被定格在1米见方的纺织品中,画面非常生动,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仔细观察这件丝织品,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骑士胯下的马匹脖颈上有一个“乐”字,应该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烙马印,可见这匹马是官马,就是古代官府供给或饲养的马。马身上有烙印的习俗,起源于战国时期。官马身上有烙印,每匹官马的烙印都是独一无二的,借助烙印不仅可以识别马的身份,还可以找到马的归属。官马制度在西汉时期就已经确立,到了唐代,进一步得到完善。640年,唐朝统一高昌建立西州后,在那里施行与中原内地相同的郡县制和租庸调制,这件狩猎纹印花绢说明,唐朝时期的官马制度在吐鲁番地区施行过。


狩猎,也称“田猎”“射猎”,最初是人类的一种生产活动。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狩猎的目的逐渐由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求,开始向休闲娱乐和军事训练转变。

新疆古代的狩猎活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在新疆发现的细石器遗存是研究新疆原始居民经济生活的一批重要资料。细石器中的石矛、箭锥、石刀、刮削器、小雕刻器、石核等,都是狩猎经济条件的产物。在新疆各地的岩画中,也时常可以看到人们搭箭拉弓射向动物的岩画。


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一部分是游牧部落,主要以游牧、狩猎为主,另一部分是城郭之国,大多为绿洲城邦,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游牧、狩猎。生活在西域的匈奴、乌孙、羌族、月氏、高车、鲜卑、突厥、回鹘等民族,以狩猎为重要的经济生活方式。西州建立后,受突厥等民族及中原李氏王朝尚武精神的影响,狩猎活动在吐鲁番西州可能有组织地进行过。这件烟色地狩猎纹印花绢,就是唐代在吐鲁番进行狩猎活动的真实写照。


由于狩猎成为唐朝社会的时尚,狩猎纹时常出现在金银器、绘画艺术作品、雕塑和纺织品中。这件烟色地狩猎纹印花绢,构图简洁、场面大气、充满动感、艺术感染力极强,其图案与内地出土器物上的狩猎纹有异曲同工之处。它是在唐朝统一西域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作品,留下了这个时代深刻的文化烙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吐鲁番当地生产的“高昌锦”是当地有名的产品。到了唐朝时期,随着中原先进纺织技术的引进,吐鲁番的丝绸纺织印染工艺进一步提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狩猎纹印花绢是吐鲁番当地生产的。


狩猎纹印花绢采用夹版印花技术,正反两面图案相同。夹板印花也叫夹缬印花,在盛唐时期十分流行。它是用两块雕镂相同的图案花板,将布帛夹在中间,然后入染。夹缬在唐代常用作妇女的服饰,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绿地印花绢裙和绛地印花绢裙,不仅色彩绚丽、质地柔软精良,而且印有十分精美的花鸟纹样,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1968年,新疆考古人员还在吐鲁番阿斯塔那105号墓里发现了一件狩猎纹印花纱,在墨绿地上呈浅绿色图案。该文物的印花工艺为减剂印花法,花纹自然,呈现深浅不同的效果;画面以狩猎纹为主,衬以花卉树木,天空有惊飞的鸟雀,地下有奔逃的鹿兔,猎者驰马奔跑狩猎。这些花纹图案与内地流行的花纹相似,反映了在大一统的格局之下,西域文化艺术与中原相容、相通,也表现出唐代雍容大气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