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失败率高达90%,谁之过?

首页 2019-09-19 09:46:55

作者:李俊鹏

大鹏视野战略策划中心 主任

特色小镇失败率高达90%,谁之过?


一、概念缘起

2016年10月,特色小镇正式出台,并明确2020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一石激起千层浪,“特色小镇”立刻成为各界炙手可热的宠儿,但随着2017年“田园综合体”的出现,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时至今日,特色小镇开始逐渐呈现颓势。即便如此,特色小镇依然是地方、投资界、媒体追逐和热捧的高频率概念。

特色小镇自出现以来,其舆论热度、社会关注、投资热潮和建设乱象,是近些年诸多现象中过程最为扑朔迷离、问题最为复杂集中之一,因此,以“特色小镇”为对象,管窥脉络,对探索当下和未来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无疑具有标本意义。

特色小镇失败率高达90%,谁之过?

二、解读VS误读

毫无疑问,目前特色小镇存在过热和乱象问题,之所以出现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对特色小镇存在误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主体误读

当前出现最大的误区是所谓的解读特色小镇,并非解读特色小镇本身,而是解读特色小镇战略。之所以热衷于对战略中特色小镇空间界定的精准解读,其核心目的是能够更有效争取到战略支持和资金扶持,解读对象的偏差折射的是普遍的投机心态,注定不能长远。

2、本体误读

在实际解读中导致地方和企业视角中的特色小镇截然不同,地方理解为管理意义上的“特色小城镇”,企业则理解为空间范畴的“特色小镇”,属于完全不同范畴。关注本体的不同,导致各自利益方关注重点不同,从而造成在特色小镇申报、建设和管理中出现一系列问题。

3、概念误读

“镇”从其发展历程来说,由最初安全功能,逐步过渡为聚落功能,进而演变为经济社会等综合功能,其本身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不同话语体系和部门系统中有不同表述,诸如中心镇、一般镇、重点镇、新市镇、特色景观镇、美丽宜居景观镇、特色小城镇等,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不同部门有不同的范畴、要求、标准和重点,因此,导致对于特色小镇理解的偏差。

4、对象误读

言必谈浙江,这是各地特色小镇建设中出现的普遍现象,而且不仅是谈,更是生搬硬套、机械模仿,一时间,“梦想小镇”、“基金小镇”、“创业小镇”、“文旅小镇”、“温泉小镇”等等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根本无视各自区位条件、资源本底、产业基础、经济水平等综合要素,尤其出现投机化倾向、地产化倾向、文旅化倾向、景观化倾向,偏离了特色小镇的根本要义。

由于上述各类误读,从而使得工作上自上而下误导,地方上机械模仿、言必谈浙江,建设中各类小镇良莠不齐。

特色小镇失败率高达90%,谁之过?

三、误读之源

之所以出现误读,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多方管理,概念表述模糊,核心取向不明

在特色小镇未火之前,曾经力推过“美丽宜居小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但由于缺乏资金引导,都未掀起波澜。之后,利用强有力的资金驱动,从而引起各界的极大关注。但在战略制定和推动过程中由多方合力推进,不同部门职能分工不同,侧重点自然不同,因此,在表述中需兼顾各方利益,使得概念模糊,表面上达到各自关切均衡,但实质上导致核心取向不明,最终导致战略解读中南辕北辙、莫衷一是。

2、投机心态作祟,缺乏本体认知

正如前述,无论是地方,还是投资主体,绝大多数是为争取或套取扶持资金作为主要目的,所谓的特色小镇建设更多是将申报为目标和终点。在此目标导向下导致一系列短期行为,申报成功、套取资金之后即撤出;此外,以特定标准来套用小镇建设,实际将有限的资金、资源投入到设施配套、景观提升、美化亮化等过多方面,忽视产业培育、人才引进、竞争力提升等内生动力增长等核心要素,从而造成一座座漂亮的空心镇、景区镇,与发展特色小镇初衷相背离。

3、小城镇动态变化,角色功能尴尬

相比于城市和村庄,小城镇作为一种过渡型聚落形态,其本身处于急剧变化之中,极具活力但又极具不确定性,曾经一段时期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回顾几千年的发展和近几十年的城镇化进程,“镇”在其中扮演着最为特殊的角色,某种程度上说,特色城镇化与其它地区城镇化最大的差别在于“镇”的区别。

但纵观城镇化演替过程,自90年代以来,镇究竟在城镇化中充当何种角色,定位并不甚明朗。由最初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到发展城市,再到严控大城市,再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际上对于乡镇的定位一直是不甚明朗,很容易误导大量资金、人口的向城镇倾斜,尤其是土地资金在乡镇层面的膨胀化,莫把“小镇大战略”误成“小镇大败局”,重蹈80、90年代乡镇企业覆辙。需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引导,明确东中西部之间差异。

特色小镇失败率高达90%,谁之过?

四、理性解读

1、正本清源

特色小镇“新”在名称,而非本质。特色小镇本质是一种空间组织形态,实际不是新生事物,一直存在,只是经由国家和省市扶持加持,加上专家、媒体、业界各类解读,使得原本熟悉的小镇变得遥远而陌生,更多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特色小镇也罢,田园综合体也罢,归根结底是一种空间聚落形态,是“人—产业—空间”三个核心要素的耦合,主线应是找到核心动力机制,都需要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否则,都只是昙花一现。产业小镇也罢,旅游小镇也罢,康养小镇也罢,基金小镇也罢,只是表象,都是主导产业类型的一种外在表象。尤其对于地产小镇来说,更是一片喊打之声,对此应该持一种客观立场,地产作为一种产业类型,本身无可厚非,要因地制宜,不搞遍地开花,但全盘否定同样要不得。核心是要看到地产热的背后原因。好的方面反映的是市场投资实力强劲,投资意愿强烈,只是缺乏引导和好的产业投资方向;坏的方面反映的是投机心态普遍存在,短线投机风险较高,需要正面积极引导。

2、时空维度

时空维度来看,尤其是大尺度的时空维度来审视,农耕时代的安全目的而兴起的镇,由此诞生镇,进而集聚人口,再催生商贸和经济,形成聚落;调控经济时代管理目的而催生的小城镇;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目的而孕育的特色小镇;最终形态:一种成为城市,甚至大都市,典型如深圳;一种衰败,甚至消失;一种不温不火,缓步前行,最为普遍;一种小而精,特色化、集约化发展,典型如牛津小镇等。可以肯定一点,特色小镇绝不是终极形态,而是过程形态,注定是为满足特定阶段、特定发展目的而产生的特定空间形态;从总量上来说,在适当区间动态变化中;从单体来说,一定处于不断洗牌之中,大量淘汰,大量兴起;从自身来说,也一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所谓的案例借鉴不能仅是眼前的成功,所谓的基金小镇、梦想小镇,我们能否就认为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必须从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久的维度来审视。

3、空间尺度

空间维度来看,首先,必须作为整体来审视在整体战略中所担当功能,其次,参照对象要有全球眼光,重视国内外共性和差异,再次,重视东中西部以及区域层面不同区位条件特色小镇各自发展模式和道路,特色小镇不止做第一,关键是做唯一。

理解用词的变化,实际是考虑到战略引导方向性的影响,尤其是特色小镇,加上典型案例必学浙江的样板示范效应的片面化的负面效应;突出了小城镇的功能完善性,这点应该值得肯定,但是更多的体会到特色仍只停留在镇与镇之间的差异化,实际上却反而忽视了镇与城和村之间差异,正是忽略了镇作为一种特定的居民点类型自身的特点,尤其作为过渡型的独有特性,极易造成未来发展的偏差,而且这中偏差一旦发生,将是影响深远的,必须谨慎。

任何区域和小镇要发展实际就是要特色化发展,差异化和错位化,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以往城镇发展中的核心内容,城镇性质,发展定位,功能定位,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义,现在只不过以扶持资金驱动使然,而并非新生事物;深刻辨析“特色小镇”和“小镇特色”内涵;避免片面强调产业,忽视区域功能定位和城镇区区域服务功能,其他非产业功能的完善;强调点与面的辩证关系,避免特色镇区和特色镇域的差异,以免出现类似美丽乡村申报中项目只重视镇区,忽视乡村和镇域,一定要从城、镇(区划中的小城镇)、村之间的差别中来分析,同时又要区别于飞地经济、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区、产业新城,之前有类似的类属,比如旅游景区、主题公园;且需要分析与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之间关系;同时,更需关注特色小镇之外的绝大多数普通小镇。

特色小镇更需要深刻理解“特色”的内涵参照对象,究竟是相对同类和区域内镇,还是相对于城市和乡村,不同参照体系的发展重点完全不同;需要深刻辨析特色小镇的适用范围,是否适用于所有小镇,应有普遍性和特定性,有些可以发展为城市,有些特色化,有些突出产业,有些突出设施服务,有些逐渐衰退;不能为特色而特色,应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小镇数量减少是趋势,相当数量的小镇逐步衰落是必然,有些将成长为中小城市,甚至逐步成长为大城市,也未可知,有些将逐步衰落,有些则适合特色化发展;此外,小镇发展不能为特色而特色,不能刻意。

4、培育动力

对于特色镇的扶持不能一味地依靠外力,更需培育内生动力;“特色”两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建筑风貌、文化特色这些表面上的东西,符合本地特殊资源优势的细分产业才是最核心的特色;“小”,意味着体量小、规模小,更意味着抗打压能力小;对特色小镇的培育,不仅仅是资金方面,更需要培育发展动力;不可盲目模仿,特色注定不可复制,凡机械复制套用必失败;莫要只注重理念,而忽视落实;莫只注重“特”,而忽视“镇”;莫只注重“特”,而忽视“小”;莫只注重“强”、“大”,而忽视“特”;“特”在功能,而非仅产业;更莫要搞特色小镇,言必谈文旅创意,更不能重新沦为土地资金导向的乡镇版“地产2.0”热;任何特色小镇切入点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都是形成“人—产业—空间”的有机耦合,方能致远。

特色小镇失败率高达90%,谁之过?

五、反思VS启示

1、指令制定需谨慎,用语需规范

权威性、科学性是制定的第一要义,因此,制定应慎重科学,执行应始终如一,脉络应清晰合理,从而保证科学权威,最终实现贯彻落实宏观战略之目的;用语要规范严谨,切不可模棱两可;既然特色小镇作为一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而更应站在新型城镇化高度来审视,需要统领全局,一招不慎,极有可能引起乡镇版投资热,指令的制定及发布都需慎之又慎,并需保持的科学性、权威性和连续性。

2、认识事物应理性,莫盲从

真理往往是朴素的,规律往往是常识的。对于任何新生事物都需要找到核心的抓手,对于特色小镇同样如此,不盲从,更不可盲目抵制。媒体舆论方应客观,莫误导。遵从规律,因势利导,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真正切实发展特色小镇,为新型城镇化进程服务。固然,特色小镇存在一定问题,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必然有其合理性,并且也一定程度上代表未来发展方向,且在一定地区确实能够带到地方转型发展,不能因为一时一地的问题全盘否定特色小镇,因噎废食更是要不得。

3、发展谋划要长远,投机要不得

发展特色小镇莫急功近利,要量力而行,更要具有长远眼光。对特色小镇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次机遇,挂上特色小镇的牌子就方便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要把它理解为一次发展机遇,是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产物。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流方向,不应该是旅游小镇,而应该是产业小镇,且是高端产业小镇,不能再搞出一座座园林化、公园化、标准化的新城来,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等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进而促进整体运转,这也正是出台特色小镇的真正目的。

特色小镇失败率高达90%,谁之过?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会及时删除。


李俊鹏

大鹏视野战略策划中心 主任

聚焦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文旅项目策划咨询、相关规划技术咨询,从业10余年,操盘各类实战案例100多项。


-----往期推荐 ----

  1. 大郑州,浮出水面
  2. 焦虑的河南,究竟该怎么办?
  3. 焦虑的开封:前10年迷茫,后10年彷徨
  4. 120亿,为何仍然难以拯救“四大名镇”朱仙镇的衰落?
  5. 为什么90%的文旅古镇都面临困境,根源究竟是什么?
  6. 河南18地市和105县地名极简史:谁最大气?谁最神秘?谁最浪漫?
  7. 河南105个县的城市定位,谁一鸣惊人?谁默默无闻?
  8. 未来10年,谁将成为”中原第一县”?
  9. 县的未来在何方:“省直管”OR“撤县设区”?
  10. 近30年来,河南105个县排名下滑最快的县究竟是谁?
  11. 近30年河南进步最快的三个县,有你家乡嘛?
  12. 缺水的河南,为何“水城”却越来越多?
  13. 郑州OR武汉:谁将成为第20个国家级新区?
  14. 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困惑与困局
  15.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速集聚,2000多个中小县市究竟该怎么办?
  16. 北龙湖之后,郑州下一个市场引爆点在何处?
  17. 郑州航空港区崛起背后,真正的推手是谁?
  18. 警惕!郑汴新区屡次失利,谁之过?
  19. 郑汴一体化10多年,究竟给开封带来了什么?
  20. 为什么90%的乡村振兴项目都以失败告终?